雜誌走到了盡頭?「小編想燃燒雜誌魂,老編卻不指望創雜誌」

聯合新聞網 劉揚銘
圖/pixabay

還有沒有人看紙本雜誌?

在這時代似乎是個不合時宜的問題,不僅被問到的人會楞個幾秒,得從記憶裡翻找才想得起來上次看雜誌的時間點,就連身為紙媒逃兵的我,都有點不好意思問出口。

曾經心血來潮,在飯局裡做個小小調查,意外發現席間六個朋友,有五個在一個月內有看雜誌的經驗。

沒看雜誌的那位朋友資工系畢業,他連紙本書都看不習慣,全部的閱讀已轉移到電腦或平板。至於其他五位,一人在修車廠等待的時候翻了《商業周刊》,一人在星巴克拿《天下》還是《遠見》(記不清楚,總之是咖啡店訂的)來翻閱,但他們早已不買雜誌了;剩下三位還有購買雜誌的原因分別是:個人嗜好(模型雜誌買來看圖片)、英語學習(買過期雜誌自己念),以及會買介紹街區巷弄的地方雜誌(總算看到小雜誌創業的燈火)。

談到訂閱這事,六位裡有一位朋友訂了《數位時代》,他說是大學時逛書展訂的,後來每年續訂很便宜也就不取消了;另一位說他自己沒訂,但爸爸有訂《今周刊》也是習慣了就繼續看。

我掐指一算,六分之五有看雜誌,六分之三有買雜誌,六分之一有訂雜誌,雖然害怕「訂習慣了就懶得改」的事情改變之後會發生什麼,但雜誌好像沒有想像中那麼衰頹嘛,但此時卻得到友人一句吐槽:「你別忘了在場都三十歲以上,去問年輕人還有沒有看雜誌吧!」回想起曾在骨科復健診所做的小調查,二十多歲剛畢業的物理治療師連診所訂的雜誌都不翻了,頓時感覺心灰意冷。

就像武俠電影感嘆功夫的凋零,紙本雜誌從業人大概也都感覺自己活在逝去的武林吧。

圖/pixabay

▎小編想學雜誌,老編已不指望創雜誌

和寫作募資的網路平台談新專欄的時候──是的,一面在網路平台賺稿費、試試有沒人會訂閱自己的文章,另一面承接紙本雜誌的外包專案,就是我身為雜誌編輯「一個人的產業轉型」──,募資平台的年輕編輯對我說她是個「編輯魂」,畢業時很想進雜誌社當編輯,她說自己從小看雜誌長大,流行時尚、科學、商業、嗜好類什麼雜誌都看,後來念新聞系,更想知道那些精采的雜誌是怎麼編出來的。

「可是我投履歷,雜誌社都沒找我,而我也在想,如果他們真的要我,我應該去一個可能會消失的產業上班嗎?」

後來她去了網路新媒體,我是他負責的十幾個作者之一,「我原本不想接新作者,看到你是雜誌編輯,想說再忙也要接下來。」

……感謝雜誌編輯這份工作。

即使雜誌不再是年輕人普遍接收訊息的方式,編出好看的雜誌做為一門專業技藝,還是能吸引某些人。不只一位年輕的「小編」對我說想學雜誌編輯,甚至自己付錢去上課,因為在他們的工作經驗裡,很少有前輩可以傳承過去的知識。

還在紙媒工作的年輕人,資深前輩退的退、離的離,要不就是工作忙到少有機會帶小朋友一起做;而在新媒體工作的年輕人,更沒有所謂「前輩」可以討教,因為在全新的產業,今天大家認為成功的做法還受媒體採訪,搞不好下個月就陣亡了。前方沒人指路,凡事只能自己試誤,講好聽是未來是你的,但壓力與不安也沒在開玩笑。老的跟小的中間有很大的人力斷層、經驗傳承的缺口。

我合作過的編輯前輩們不是不想傳承過往所學,但他們一方面懷疑自己的經驗在這網路時代還管用嗎?還被需要嗎?真有人想學?學了之後有幫助嗎?另一方面,雖然年輕一代對雜誌充滿嚮往,老一輩卻對創辦雜誌不抱太多期望,因為傳統的商業模式已在崩解,就連新興的地方雜誌也多半是靠燃燒熱血苦撐。

2015年創刊的台南地方雜誌「正興聞」曾打敗各大流行雜誌登上銷售冠軍榜引起討論。...

▎紙本編輯技藝,在網路的適用性?

我在新媒體撰稿與「小編」接觸,他們想燃燒編輯魂,卻做不了過去認知的「編輯」;我在紙本專案與「老編」合作,看他們精準拆解題目,安排攝影與文字,熟練地做出圖文整合,配置出吸引人閱讀的版面……卻又擔心地想能學多少是多少,不安於這些技藝總有一天會消失。

我入行時有師傅教、薪水還過得去,工作的養分讓我有幸在網路時代成為作者,嘗試一個人的產業轉型,用編輯技藝構思題目、製作內容,自己當作者,也設法用編輯的能力承接商業案子、做內容行銷。但紙本的圖文整合、閱讀動線,能否使用在網站或手機的閱讀版面,甚至影片的內容裡?集合文字、攝影與美術設計的精心呈現,是否能轉用在網路世界裡?製作一個好題目、完成好內容的資源又要怎麼來?

如果以後沒人看雜誌了,雜誌編輯還能做什麼?

前輩苦笑說,編輯不只是編刊物,要編輯一個時代啊,把你編輯內容的技藝,拿來觀察社會和時代的變化,找自己的出路吧。

劉揚銘

大學念經濟,曾在商管雜誌當編輯,離職成為獨立工作者後,更常思考工作與職...

劉揚銘 職場人際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