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青年告白:死都不去7-11!
「我死都不會去7-11!」眼前達悟青年用力地搖頭,憂心皺起的眉宇之間,好像埋了一片等待解答的海洋。
他是Namudd,一個在蘭嶼長大,目前台北求學的達悟族青年。滿十九歲的他,未脫年少的青澀,卻已然對許多社會議題有深刻的論述,作為每年只有假期返鄉的蘭嶼人,並不因此少了對東部發展的愁慮。
傳統對決現代的大亂鬥?
對於近日突然翻紅的超商議題,他認為絕大多數的蘭嶼人,對大企業或大財團的進駐多半持質疑態度。反對的原因不等同於保守或拒絕一切現代與商業行為,而是只要超商有壟斷的可能,就是種蓄勢待發的惡。
小七在蘭嶼的用地受原民會管領,居民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是故亦無法約束其和誰加盟,地方上也因著小七的興建與否,逐漸發展成「支持的加盟主與其親戚」與「反對的其他族人」。
儘管加盟便利商店的,不是最令人擔心的漢人,Namudd仍害怕開此先例之後,其他族人會繼續引入更多大型企業,加盟麥當勞或星巴客,以為如此就可促進發展,他指出「它(大企業進駐)在我們找回『過去』的路程裡面是一個極大的誘惑,我們蘭嶼人也是人,我們也會貪心會懶惰,我很怕自己因為便利,而又重蹈漢化的覆轍。」
超商的成立有其優點,例如繳費可以更加便利,或是使用iBon系統購買火車票,但針對「便利商店可以提供穩定物流」ㄧ說,Namudd認為除非統一專為蘭嶼加開運輸船,否則每週ㄧ的物資船仍是維繫島上資源的唯一可能,多數族人也都習慣在家儲備食物,便利商店的便利性對族人來說,未必是種必/需要。
Namudd最主要的憂心在於:一家小七可能不會導致阿嬤的雜貨店關門大吉,但是下一步地必將致使更多大型企業的商業力量進入,使得原有部落風景、人文生態的產生質變。
「部落並不原始,講得好像沒有7-11就很不文明一樣。」對一個尚在北部就學的蘭嶼青年來說,他認為蘭嶼的建設只需要維持基本生存需求,如機場、港口、衛生所,許多外來的建設,不盡是必須的,無論是野溪水泥化與東清七號地皆然,對經濟發展的想往使得許多不合理的建設順理成章,卻未必解決、甚至製造更多問題;但同時他也對此感到無奈:「 大家也只是想要賺錢、討生活而已啊,又不是說已經很有錢了。」
而觀光旅遊的重要資產之一,便是島內的日常風景,這亦是多數蘭嶼人共同肯認。強調慢下來的、一種只要看海就足夠的生活態度,是許多朋友遊歷過島嶼,最美好的體驗。「慢活價值」作為一種文化資產,是否會因商業集團入駐而有所改變?他的回答是「無論台北化或是西化,都很不好啦,現在許多地方看到都是大企業插手,沒有自己的樣子了。」
蘭嶼的事,誰有資格決定?
近日網路上亦盛行一種說法,「蘭嶼的小七蘭嶼自己決定」,對此Namudd認為本質論地爭辯「誰才有資格決定」,其實是個假議題,原民自決論終將流於空泛而廉價的修辭,討好卻未必可以當真。
歷史上原漢之間轉型正義的無法貫徹,導致原民的政經與文化地位皆身在邊緣,在現有的社會脈絡之中,口口聲聲地把決定權交還給蘭嶼人都是便宜行事的作法——不能無視蘭嶼人少能真正自己發聲的現況。
Namudd憤慨地說:「核廢料放了三十三年,怎麼沒有人要讓我們自己決定?我覺得『蘭嶼人的小七,蘭嶼人自己決定』背後的意思就是『給我蓋7-11』,蘭嶼的事都還不是漢人在決定?」他認為這種口號當然很必須,然而並不能因此忽略蘭嶼人從來「無法自己決定的事實」,若只是身為白浪,便可以理所當然地袖手旁觀,是否將以冷漠暗殺一群想要抵抗、卻無從抵抗起的人民?
部份網友以此和「台灣人民的未來,台灣人自己決定」做比較,此種類比去脈絡地忽略兩地政治地位與權力關係。首先,台灣人不是中國人,是故台灣人的未來當然不容中國置喙;但在一個繪訂的國家邊界內,蘭嶼人與本島人作為ㄧ政治共同體,在此疆界內的多數事務,恐怕皆難以真正地民族自決。
但恐怕我們也從未自己決定過什麼。無論是蘭嶼人,或台北人,甚至是台灣人,我們都少有真正自己做主的機會。
台北人的小七,台北人有真的自己決定過嗎?龐大的商業勢力挾帶資本進駐,幾乎難以群體或個人力量抵抗。但今天蘭嶼或許可以不同。都市人難以凝聚地方意識並積極組織,蘭嶼卻不是個這樣的地方——那方島嶼的人,多深信彼此是命運相持相守的共同體,所以當都市人已然放棄、無能抗拒商業力量型塑既有都市景觀時,蘭嶼人還有沒有機會?答案或許還很開放。
「我死都不會去(蘭嶼的)7-11!」Namudd堅定地說,也打算以不消費作為抵抗,讓超商自行倒閉,也不排除在八月八日開幕當天,在門口舉牌抗議。
ㄧ座只有四千人的島嶼,到底要承載多少都市人的幻想與重量?在Namudd深鎖的眉宇之間,或許還未能找到解答,但是唯一可以指引他的,大概正只有蘭嶼——那個他深愛的、唯一的家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