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青春,惡搞蔣公銅像的熱血儀式!
蔣公銅像又被搞了,這次是建中學生把盔甲和頭盔等裝置在他身上,kuso的行為引發多方爭議,而民眾的讚揚或罵聲也隨之紛起。校方表示這十多年來,每到畢業典禮時學生就會對該銅像進行裝扮,譬如過去也曾扮成人馬座造型、太空人,今年則是採電影《創‧光速戰記》中的角色造型,但同樣地,校方年年都會接到許多抗議電話,建中學務主任就指出每年都有老兵來抗議,但也只能對他們解釋這是學生畢典活動的創意,活動完後便會恢復原貌。
從這事件中,我們或許可以看到世代間的差異,以及不同理念者間的差異,而銅像只是這些差異的社會照映罷了!
不過,這倒是讓我回憶十多年前在一所學校任教時的一段往事。那是一個早上還有升旗典禮的學校,並且因學校操場小而必須分科系舉行。沒有輪到升旗的科系師生則可直接走進教室,可是每當聽到唱國歌或國旗歌時,我卻常有猶豫感覺,因為我看到老一輩教職員都會立定原地站好,而年輕世代的學生們則若無其事的走過,但當時屬於不老不青的我,一直是猶豫著要不要走。我想,這是不同世代對國旗國歌的集體想像,而建中的銅像事件應該也有類似的情景。
● 不同世代的集體表象
社會學家涂爾幹(E. Durkheim)曾用「集體表象」(collective repressentation)來說明特定的一群人所共有的意識或信仰,集體表象可以是一個物、事件、儀式、傳說等,用來反映出該群人的集體記憶和情感。由此觀之,蔣公銅像其實是一種集體表象的「物」,該物並非指蔣介石這個人,而是指他所代表的那個時代意義,同時也對走過那時代的人們留下深刻的記憶。
當然,蔣公銅像所表象的是過去反共抗俄的威權時代,走過那個時代的人,有些緬懷蔣介石的偉大貢獻,有些則批評當時威權的殘暴景象。所以不管對過去時代有怎樣不同的看法,該銅像皆成為老一輩人對早期台灣社會的共同集體表象,而所不同的,只是正向或負向的記憶和情感之差別而已。
然而年輕世代並沒有走過那一段歷史時代,威權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歷史課本中的故事,在現今自由風潮的浸染下,年輕人常會展現他們高度的創意來製作過去的歷史素材。看看各式流行的kuso公仔中也包括了蔣氏父子的公仔就知道,甚至連莊嚴神聖的神明都被kuso了,所以針對銅像的kuso行為也就不用太感意外。
因此對年輕世代來說,kuso這些歷史人物已成為現今自由時代下一種「集體表象」的新風格,網路上搜尋一下「鐵拳無敵孫中山」,就會出現很多孫文kuso的圖片和討論。可想而知,年輕人的創意符號已經取代嚴肅的歷史記憶,同時反映著現代社會的自由化氛圍。
● 告別青春的惡搞儀式
標榜「自由校風」的建中,學生有這樣的kuso行為並不新奇,但這是否就代表是對威權的反抗呢?其實不然,因為銅像對他們來說並不具有威權集體表象的現實感,最多只是一種對威權的想像,而挑戰想像中的威權充其量也不過是為展現他們的創意,特別是在畢業典禮的這個階段,這般kuso行為似乎變成了一項成長儀式。
也許反過來看,走過三年的建中校門,早已存在的蔣公銅像也會成為日後他們對學校的共同回憶之一,不過不會是威權社會的代表,而毋寧是自由學風的象徵,從這個角度論之,kuso銅像也可說是建中自由學風的集體表象。所以,建中的銅像事件是值得深思的,也就是說,今日的蔣公銅像也許有不一樣的存在意義,亦即在讓學生們謹記威權時代的歷史印象之外,同時也能保存他們在學校時的特殊記憶。
有些人認為蔣公銅像的存在反映著威權時代的殘餘,因此一定要推倒所有的銅像才行,這對走過威權時代人也許會同意。只不過,銅像對建中學生來說,可能更具有多元或另類的意義,不必然一定要去推倒。我倒認為,建中校園的銅像可以保存,只是不應該放置於學校校門進來之處,因為這樣的政治意義太高,但為能夠彰顯校園生活記憶,可以在校內角落圍出一塊地來安置銅像,並且立牌說明遷移過程及附上照片影像,如此便可讓此記憶常存。
● 享受這場青春的變裝秀吧!
聽到國歌國旗歌要立正站好、路過蔣公銅像要鞠躬敬禮的時代已經過去,這些規矩也許現在的年輕人都不知道,他們皆成長於自由民主的社會,當然對長期存在的威權象徵也陌生了。因此,他們看待這些威權「遺物」的方式將和老一輩人相當不一樣,他們喜歡將嚴肅空氣打造成歡樂氣氛,他們也習慣標新立異的變裝時尚,他們更擅長創新遊戲。
如果,走過威權時代的你還是用過去的緬懷記憶來看待蔣公銅像,或者如果你還在堅持要用「蔣介石銅像」這個字眼來標定立場,那你可能與現代的年輕人有一定的代溝。同樣地,如果年輕的你自認為推倒銅像就是打倒威權,對銅像潑漆毀肢就是對抗國民黨權威,那你真的是錯置了時代,也相異於大多數的年輕人。
歡樂的節慶總會令人想要瘋狂一下,對蔣公銅像的變裝也只是遊戲的一部分,因此針對建中的這般kuso事件,大家真的不要太在意,輕鬆一點就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