餿水油檢驗是「零檢出」、「未檢出」還是根本「無檢驗」?

聯合新聞網 黃俊儒
photo credit:Shaun Fisher(CC BY 2.0)

翻開報紙上斗大的「吃全統香豬油 沒事」的標題,內容指出食藥署的檢驗報告宣稱,除了重金屬檢驗尚未完成,全統香豬油各項目均合標準,許多人終於可以暫時地鬆一口氣,雖然是一副鴕鳥樣。之後,行政院也召開記者會說明源頭錯誤就是不法產品,就是要下架,沒有任何模糊空間,不會因檢驗合格就是合法產品。這些舉措一方面安撫民眾,一方面宣示鐵腕,將這一次鬧得沸沸揚揚的餿水油事件定調為合格但不合法

只是,「合格但不合法」到底是什麼邏輯?

食物吃下肚,到底有沒有問題?這應該是一般民眾最關心的事情。如果透過油品的回收再利用,在「合格」的範圍內,也不影響民眾健康的狀況下,那麼「不合法」的理由何在?回收油符合愛惜資源、節能減碳的原則,不是鼓勵都來不及了嗎?價格低廉,說不定還可以讓大家對於物價高漲的痛苦指數降低一些,不好嗎?既然「合格」了,為什麼會「不合法」呢?

從2008年三聚氰胺的毒奶粉事件開始,包括2009年著名速食店業者的炸油含砷、2011年的市售飲料含有塑化劑、2012年美國牛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2013人工修飾澱粉(順丁烯二酸)、麵包人工香精、棉籽油混充事件,幾乎每年都有重大的食品安全問題發生,最近的餿水油事件也讓2014年變得不孤單。當人們習慣用低廉的「食品」來取代「食物」的時候,就注定需要為這樣的口腹之欲付出代價,因為我們所吃到的食品添加物或加工品的「進化」速度,可能大大地凌駕了我們的「因應」速度,這裡的因應可能包括如何檢驗?如何評估風險?如何確保安全?

試想,「檢驗」一項神奇的新食品,就像是專家戴一副眼鏡去察看一個未知的事物。這時候眼鏡的「度數」就決定究竟會把東西看到多詳細,是要看見表面的造型、紋理、質地,還是更細微的毛細孔呢?所以檢驗過程中到底是「零檢出」還是「未檢出」,有時不是很重要,因為如果專家戴的是度數不夠的眼鏡,所有事物都會保持朦朧美,檢驗結果跟食品安全未必能劃上直接的等號。

此外,專家的眼鏡還會裝濾鏡,裝上哪種濾光鏡就只能看見那種顏色,有的只看得見紅的,有的只看見綠的,如果東西不紅不綠,可能就不容易看出來。

食藥署在這一次的報告中共檢驗酸價、總極性物質、重金屬、苯駢芘、黃麴毒素、動物成分等6項指標,但是毒物專家就強調,不排除不肖業者會自行添加「不明物質」來降低酸價、苯芘濃度,食品科技教授也建議應該做個徹底的「非特定目標物檢驗」。不然許多風險恐怕就不只是「零檢出」、「未檢出」的問題,到頭來根本是「無檢驗」。

或許這些複雜因素才是「合格但不合法」這個說法成立的主因,因為表面上有限的檢驗「合格」,永遠無法確保其它未知的風險,所以法規的制訂上寧可擴大「不合法」的認定,以避免種種無法預料的萬一。但是這兩個本質上衝突的概念,卻都可以巧妙地變成台灣政客操作的工具,言之鑿鑿,甚至慷慨激昂。

有別於食藥署自我療癒式的檢驗報告,行政院很有自知之明地跟大家義正辭嚴地宣示「合格不代表合法!」。但同胞們也無須太感動,或許這只是一場明來暗去的政治雙簧,當政府一切失靈的時候,透過各種措施及姿態來安撫猶如驚弓之鳥的人心,總還算是一項可以做的工作。倒是對於民眾而言,靠自己的毅力與善心,少外食、忌貪念、禁口慾,常常心存善念、祈求世界和平,這恐怕還是比較有效的自保方式。

黃俊儒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工頭。長期關心科學傳播...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