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滑手機8分鐘,真的讓你失眠了嗎?
這個故事是這樣開始的。日前,一位學生轉傳一位家人傳給他的訊息,內容提及台大學者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如果睡前滑手機8分鐘,將會防礙睡眠1小時,使用越久影響越大,所以要謹慎為之,以免傷眼又傷身。學生雖然感謝家人的關心及提醒,但總覺得這個新聞似乎怪怪的,於是就帶到科學新聞解剖室來讓大家會診一下。
果不其然,當天許多媒體的標題是這樣寫的:〈「睡前滑手機8分鐘,晚睡1小時」 台大研究:藍光使人亢奮〉、〈恐怖效應!台大研究:睡前滑手機8分鐘、晚睡1小時〉、〈台大研究證實:睡前滑手機8分鐘,會讓你「high」1小時〉、〈常常睡前滑手機?台大研究:滑8分鐘會high1小時〉。研究來自於台灣最高學府,並且經過國際知名期刊的認證,而且許多媒體都下了類似標題,如果這樣還懷疑的話,那鐵定是因為這個社會的互信程度有問題。
從科學實驗設計的邏輯出發,看到這樣的新聞標題,直覺上很容易就會問一個問題:8分鐘跟1小時之間的換算關係是如何得到的?雖然在臨床實驗上不是不可能這樣處理,只是那位受試者該如何滑手機?滑什麼內容?用什麼姿勢滑?恐怕都有許多需要被控制的變因,如果要下成這樣的結論,應該有一點技術上的困難,或是推演上的侷限性。
基於這些疑問,我們仔細研讀了一下台大發佈的新聞稿,文中明確地提到這項研究主要是探討「外來突發性強光透過視網膜上的自主感光視神經細胞(ipRGC)傳遞至視交叉上核(SCN)進而刺激交感神經後活化毛囊幹細胞。」除卻這些專有名詞不論,大概可以看出「活化毛囊幹細胞」應該才是這個研究的主要結論及過人之處,而且通篇新聞稿中並沒有提及任何8分鐘及1小時之間的關係。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對照原始研究期刊的標題與內容,更可以確認「毛囊幹細胞」應該才是主角,而且研究的對象是「老鼠」而不是「人」,尤其論文中的照片清楚地拍出實驗組與控制組兩相對照下,實驗組老鼠在經過藍光照射後,身體長出毛髮的情形。
難以抵擋好奇心的驅使,所以我去信台大研究團隊,向陳示國教授求證事情的原委,陳教授很懇切地說明研究中的情境是用高強度藍光(約2000燭光,手機光線並沒有這麼高)照射小老鼠8分鐘,而發現會提高交感神經活性約1小時而活化毛囊。他也委婉地提及交感神經活化會增加醒覺並不是這個研究的主要發現,而且睡前照光會延後生理時鐘並且延後睡眠,是早在2010年左右的國外研究就已經知道了。
至此,真相也大概明朗:
- 失眠的是老鼠不是人;
- 照射老鼠的藍光強度比手機大很多;
- 關鍵的重要發現不是老鼠失眠,而是牠會長出額外毛髮。
這個狀況就好像是吳寶春師傅發表他世界獨創的酒釀桂圓麵包,但是記者去到店裡卻意外吃到了法式長棍,於是回來就報導吳寶春的法式長棍獨步全球。這個事件,對於科學家而言,他們真正的傑出研究成果沒有被充分理解,對於一般民眾而言,則只是多了一個可以閒時說嘴的話題。媒體就算要浮誇,至少標題要寫成「睡前滑手機,小心長出鬍子!?」,這樣也才算是浮誇有理。
然而這個故事並不會因此結束,接下來可以想像的,就會有好事者將這一篇報導製作成警示簡訊,在台大及世界級期刊的背書之下,傳給那些屢勸不聽、總是時時在滑手機的年輕人,成為教訓低頭族的利器。這樣的報導也可以算是一種假新聞的類型,它在第一次流通的時候是基於媒體專業度的不足所造成的「似是而非」報導,它在第二次流通的時候則是一般民眾的好事推播。
這樣的假新聞天天都在發生,即使研究結果有著名學府的背書,卻也難擋在各種知識轉譯的過程中出現謬誤。這種類型的假新聞看似無意,卻也是最常滲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種樣態,遊走在真實與虛假的邊緣,光靠事實查核並無法窮盡,如果我們不能具有好的辨識及判讀能力,這樣的假新聞就會生生不息地繁衍。
經常性的滑手機當然不好,但是睡前滑8分鐘真的讓你失眠了嗎?如果我們的媒體與民眾繼續這樣瞎攪和,我們才真要為這個社會的理智淪喪而失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