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生活大爆炸》的片頭歌詞,成為諾貝爾獎的開獎台詞

聯合新聞網 黃俊儒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由加拿大學者皮博斯,及兩位瑞士天文學家麥耶與奎洛茲共同獲...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8日揭曉,由加拿大學者皮博斯,以及兩位瑞士天文學家麥耶與奎洛茲共同獲得,瑞典皇家科學院指出,得獎者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看法,讓我們理解宇宙在大爆炸之後如何演變,以及擴展人類對行星的瞭解。

整個開獎過程中有一個很特別的彩蛋,就是負責揭曉的瑞典皇家科學院成員Ulf Danielsson教授,一開始就引用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片頭主題曲的兩句歌詞作為開場:「我們整個宇宙曾經處在一個灼熱又粘稠的狀態,然後在近140億年前開始膨脹」。而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Hansson也盛讚這部影集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它將科學帶進了全世界的電腦及客廳裡面」。

《生活大爆炸》:結合科學與通俗文化的經典之作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這一個別出心裁的彩蛋,其實是很有意義的,原因是這部影集從2007年開播以來,終於在今年(2019年)5月劃下了休止符,而劇中的靈魂人物Sheldon及Amy最終也以得到諾貝爾獎坐收,有了圓滿的結局。而諾貝爾獎委員會也從善如流地順著這樣的熱潮及關聯性,從遠方的瑞典隔海呼應。

《生活大爆炸》之所以可以擁有經典般的地位,甚至在諾貝爾獎這樣的重要獎項中被提及,背後有極為獨特的理由。或許許多人在觀看這一部影集的時候,會歸因於它製造了許多反差的效果,例如科學怪胎與生活白癡的落差,宅男與辣妹的對比等,但如果僅是如此,並不足以撐起這部影集的地位,因為在許多類似的情境喜劇(sitcom)中也都會有類似的哏。這部影集背後許多細緻科學議題的考掘以及與大眾文化的巧妙融合,是本劇的一大看點,如果忽略了這部分,就十分可惜。

《生活大爆炸》背後許多細緻科學議題的考掘以及與大眾文化的巧妙融合,是本劇的一大看...

在《生活大爆炸》多年的製作過程中,大多數的編劇在一起工作了12年,對於許多科學議題的掌握已經十分嫻熟,他們描述劇組裡的會議桌上,經常會發現擺滿了《星際大戰》的玩具、有關DNA結構的書信郵件或是物理學家理察·費曼(Richard Feynman)的收藏等東西,甚至是電視監視器上都會有《星艦迷航》的螢幕保護程式

多年來,影集邀請了許多特別的科技業名人或科學家在節目中客串亮相,例如科技業鉅子微軟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蘋果的共同創辦人史蒂夫·沃茲尼克(Steve Wozniak)、Space X的創辦人伊隆·馬斯克(Elon Musk),還有執行哈伯望遠鏡任務的太空人麥可·馬西莫(Mike Massimino),比爾·奈(Bill Nye)、奈爾·德葛拉司·泰森(Neil deGrasse Tyson)、艾拉·弗拉托(Ira Flatow)等專業的科學傳播主持人,以及包括弗朗西絲·阿諾德(Frances Arnold)、基普·索恩(Kip Thorne)、喬治·斯穆特(George Smoot)等近年的諾貝爾獎得主,而鼎鼎大名的著名天文學家史蒂芬·霍金(Steve Hawkins)更可以說是影集中的常客,在許多集中客串出現。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安排都有特殊用意,不僅切合劇情,更用一種戲而不謔的方式,展現科學裡人性的一面。

這些巧思及安排不僅深受觀眾的喜愛,在專業的科學圈中也引發許多議論,甚至早期英國《衛報》還討論了這部影集如何鼓勵優質學生進入物理系就讀的熱潮。後來在2016年,霍金更在表彰藝術與科學結合的「斯塔爾慕斯節」(Starmus Festival)國際盛會中,將首創的「史帝芬霍金科學溝通獎章」(Stephen Hawking Medal for Science Communication)頒給了這部影集,表彰他們在科學推廣上的貢獻。

著名天文學家史霍金可以說是影集中的常客。 圖/IMDb

《社會S檔案》有機會成為科學版的「與惡」嗎?

能夠獲致這樣的成果,除了劇組成員對於廣泛科技議題的興趣及細微觀察,並不斷從最新的科學突破中汲取編劇線索之外,他們更定期與UCLA物理學家大衛·索茲伯(David Saltzberg)博士進行合作,請他擔任影集的科學顧問角色,確保每一集腳本所具有的科學合理性甚至部分橋段的劇情發展。

因此,劇中經常會出現的各種白板,裡面的文字及方程式都出自於索茲伯的手筆,其中有一集甚至出現台灣中央大學「鹿林天文台」的字眼,一個甚至在台灣自己的電視劇都不可能會出現的名詞。此外,飾演Amy的演員馬伊姆·拜力克(Mayim Bialik),本身就是一個神經科學博士,所以不僅劇中有關生物相關的知識由她來搞定,更讓整體的演出具有不凡的說服力。

只要是《生活大爆炸》的忠實劇迷應該都瞭解,劇中經常有許多只屬於專業物理學工作者才會知道的笑話,例如物理學家偶而對於工程師、生物學家、地質學家的鄙夷,甚至是理論物理學家對於實驗物理學家的不屑,這些多只有「科學圈內人」才會知道,在劇中呈現這樣的冷知識不僅不突兀,更讓科學家的角色不再扁平與單一,而且廣受觀眾的歡迎。

當電視劇的片頭歌詞可以成為諾貝爾獎的開獎台詞,某種程度也意味著科學與大眾文化之間的連結,深度的科學創新也更需要在這樣的土壤中才有機會萌芽,如果科學研究只是建立在論文數量上的超英趕美,那麼恐怕很難擺脫淺碟化的宿命。不過很可惜的是,台灣的影視環境中不僅自己十分缺乏類似的題材,甚至多數的觀眾也無緣方便地欣賞到這樣特殊的一部影集1

《生活大爆炸》劇中經常有許多只屬於專業物理學工作者才會知道的笑話。 圖/IMDb

大家也許對於今年金鐘獎最後一個獎項「戲劇節目獎」的得主記憶猶新,但是還記得第一個獎項是什麼嗎?是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今年是由《打開社會S檔案》這個節目所獲得。

事實上,很少人知道這個節目是由一群十分熱血的學院教授與專業製作公司透過長時間磨合、溝通所創造的優秀作品,探討台灣社會幾個極為重要及切身的科技爭議,只是在表現型態上還是不及戲劇節目的影響力。

站在科學傳播者的角度,如果今天的《社會S檔案》也有機會成為明天的《我們與惡的距離》,如同《生活大爆炸》一樣,或許我們就有機會,將台灣更多且豐富的科技議題,帶到大家的電腦及客廳。

第54屆電視金鐘獎自然科學紀實節目獎由《打開社會S檔案》獲得。 圖/聯合報系資料...

黃俊儒

中正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工頭。長期關心科學傳播...

影評 黃俊儒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