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綜藝節目的「無限挑戰」
本年度金鐘獎入圍名單公佈後引發許多討論,綜藝節目方面的不足額,更讓許多從業者悲嘆台灣綜藝已死。
台灣綜藝節目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這或許可以由成本、製作技術、藝人能力等各方面來探討,不過我要提供一個倫理學向度的觀點。
有評審認為與韓國綜藝相較,台灣綜藝在多方面都有不足。韓國綜藝無疑是當前亞洲最強勢的生產群集,連中國都必須向其採購技術或版權,但也並非全數節目都優於台灣。若要比較、學習,還是應該挑選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那最受韓國人肯定的綜藝節目是什麼?
多數台灣人或許認為是《Running man》,但韓國近年最受肯定,也有穩定收視率的節目,應該還是《無限挑戰》。
《無限挑戰》沒有固定的主題或進行方式,是由知名主持人劉在錫掛頭牌,帶領其他五、六位藝人不斷從事各種「挑戰」,有時彼此競賽,有時則合作突破難關。他們近日結束兩年一度的「歌謠祭」,六位節目成員分別與專業音樂人合作創製新曲。歌曲推出後,立刻橫掃韓國所有音樂下載排行榜。
「歌謠祭」Live表演當天,地處偏僻的會場仍湧入數萬名觀眾,但在八年前第一次舉辦「歌謠祭」時,卻是在橋下涵洞旁搭個小台演唱,觀眾只有在河濱公園散步的路人。為何能有這麼驚人的成長?
《無限挑戰》播出已超過十年,經歷過成員因兵役或酒駕離退,至今聲勢仍不墜,如歌謠祭這種傳統熱門主題,更是能拔出20%以上的高收視率。除了在搞笑技藝層面有一定水準,他們更能充份展現「道德價值的重量」。這正是台灣綜藝節目最缺乏的一點。
什麼是「道德價值的重量」?綜藝節目是「綜合各種表演技藝」,主要呈現的還是藝術、美學價值。但如果各方資金、技術接近,美學效果就相差不多,如何勝出,還要看另一種不可量化的價值,即道德價值。
要在綜藝節目中呈現道德價值,台灣過去也有尋人橋段,有探訪孤苦老人,有以慈善活動當考驗遊戲。這些都不難複製,也容易讓觀眾厭煩。
但《無限挑戰》的製作組卻反其道而行,不走直接的道德倫理煽情路線,而是透過尋常的節目進行過程來累積道德價值。
綜藝節目都會有來賓,但來者往往就是「客」,表演完才藝、展現個人特質就閃人,但《無限挑戰》強調來賓與主持團隊的融合。像本次的「歌謠祭」推出了六首歌曲,每首歌各有一個音樂人與節目成員溝通、磨合的故事,這也展現多向度的「道德重量」。
有歌曲的背景是藝界老手提攜不擅自我表達的新銳樂團,也有歌曲製作人試圖讓年長成員嘗試掌握饒舌歌曲、電子音樂與高科技,更有將意見極端對立的兩造成功整合的精彩作品。
國際知名的韓國歌手PSY也和這個節目有淵源。PSY在代表作〈Gangnam Style〉發行之前,曾請《無限挑戰》的成員在MV中亮相,以拉抬聲勢。當他走紅後,亦不忘回頭將《無限挑戰》的成員拉上國際舞臺。他另一首大紅作〈Gentleman〉的MV中,那些莫名其妙的伴舞阿伯就是《無限挑戰》的成員。
即便製作方把成員騙去非洲、印度、中國深山打工,他們也能將綜藝節目轉換為行腳節目,與當地人、事、物互動,甚至延伸成之後的節目主題。如非洲組成員與生病小象的真摯情感,引發觀眾對後續狀況的關切,進而推動製作方追蹤報導,甚至為此調整原有節目內容。
因為有這些脈絡在,觀眾會從「企求看到好笑片段以解除生活憂煩的消費者」,進而轉換成「成員人際互動的關切者」,覺得自已是節目成員的「朋友」、「家人」,必須追蹤他們之後的發展。這就形成堅不可摧的收視基礎。
許多人將《無限挑戰》的創新與成就歸功於製作人金泰浩的擘劃,他在節目結構的設計上的反應速度與獨特創意,不但難以超越,亦難複製。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幻想旅行特輯」(又稱為蝴蝶效應特輯)。
這集是因成員臨時腳受傷無法錄外景,在室內緊急討論之後做出來的節目,所以片頭是非常無聊的桌邊閒談與遊戲。
但接下來製作方即依遊戲結果,將成員分組送往「北極」與「馬爾地夫」的貨櫃屋,並以另外某位不知情成員的消費活動為計算碳排放的基準,每當該成員浪費能源或物資,「北極」就會融冰,融化的雪水就會灌進「馬爾地夫」。
在不提示節目主旨的狀況下,觀眾與主持人原本都是一頭霧水的面對「環境異變」,但透過節目進程而慢慢學到了各種控制排碳的知識,最後終於體會到他們正在玩一場模擬全球暖化的「遊戲」。沒有說教,但就是能讓你在「融冰」與「淹大水」的過程中記住一切。
那台灣能做出來嗎?
別說是台灣,連韓國自己都做不出第二個《無限挑戰》,只能從《無限挑戰》某集節目中去抽繹出部份概念重新發展。中國雖然有抄襲的節目,但也無法從現有框架去創新,多是粗糙的仿製品。
做不出來?那《無限挑戰》可以給我們什麼啟發?
德行倫理學家整理出一套掌握價值的活動模式:
「當人具備德行以追求活動中的卓越標準時,就算沒有達到目標,也可以在過程中獲得無可取代的內在道德價值。」
他們這些「阿伯」會在賽道上飆真正的賽車,在競技水域練習賽艇,在寒冬的高空彈跳台露營,也會去路邊瞎吃一頓後賭飯錢,或是六個人想辦法拖動A380客機。什麼莫名其妙的活動都「挑戰」,其結果當然不盡理想,但他們在整個過程中使盡全力,也透過這活動過程而獲得了一些難以言喻的價值。
不只是藝人們獲得了價值上的滿足,連觀眾也分享了一樣的滿足,同哭同笑。這就是他們勝出之處。
回歸根本,你有錢,可以弄出最貴的舞台,請最大牌的藝人,但你做得到的,別人也做得到,遲早會壓過你,台灣綜藝就是被周遭各國以資金壓垮。
但你能好好經營一群藝人,把錢花在「鋪路」而非「暴衝」,讓這些人和觀眾一起成長,最後成為一個傳遞正面價值的團隊,就有機會突破當前的困局。
不然台灣現有的製作方老想一步到位,第一集就想做到別人三百集的水準,哪有可能?
只看一集的《無限挑戰》,或許會看到挑戰失敗的地雷篇而覺得無聊透頂,但一年份的《無限挑戰》就能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當別人告訴你重點是「漫長的過程」,你卻仍執著在「片面的結果」,這種觀念不改,台灣綜藝節目就永遠不可能超越《無限挑戰》,只會越來越陷落在自以為是之中。
如果台灣綜藝節目已無「精兵」,那爭奪獎項、計較入圍數,意義都不大。若認為自己現在走的這條路可以逆轉台綜的危局,就堅持下去,讓「追補」台綜的人數超過追補韓綜的人數,就是對於金鐘評審意見最強而有力的辯詞。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