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席的破格者:罷昌案中奄奄一息的國民黨

聯合新聞網 周偉航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12年,蔡正元的對手李建昌,拿下7萬8千票。2015年蔡正元罷免案,在不能宣傳的狀況下,同意票達7萬6千票。2016年,黃國昌的兩個主要對手(國民黨李慶華、信心希望聯盟陳永順)總計拿下約7萬3千票,而2017年的黃國昌罷免案,在可以宣傳的狀況下,同意票約4萬8千票。

這數據當然不能直接對比,但蔡正元兩次投票的反對者數據差異不大,還算是「合理狀況」,但黃國昌相關的兩組數據落差就有點大了。這傳達出什麼樣的訊息?黃國昌的情境和蔡正元差很多?

「被反對者的個人特質」的確是個相關因子,但我想談的主題,是國民黨仍陷入選票持續萎縮的困境。而要打破這個困境,需要一個「破格者」,但即便是罷免案這麼「輕鬆」的主題,我們仍看不到這種人的出現。

罷昌案:國民黨 vs. 時代力量

從2012年的政治弊案開始,幾乎所有理性政治評論者都預期國民黨的支持群將會一路萎縮,這種看法也在2014和2016年的選舉中獲得印證。那這溜滑梯,會在什麼時候停下來呢?

有些人認為國民黨已經到谷底,而民進黨完全執政動輒得咎,恐怕後勢不會看好,加上時代力量分票,因此2018選舉,國民黨應該可以踩下煞車,甚至開始反轉上升。這種想法合乎政治常理,國民黨甚至可以不用做什麼改變,坐等民進黨搞砸一切就好。

但這次黃國昌罷免案,卻傳出一絲意外的訊息。這罷免案可以看成是一個小型的期中選舉,有些人將之稱為「智力測驗」,但其實這場測驗還蠻難的,因為表面上對決的,是時代力量與基督教團體,而底下藏著的,是各方政治力量的較量。

民進黨因為這一年多來和時代力量的衝突,雖然黨中央表明反對罷免,但出面具體支持黃國昌的黨內要人,仍多數是以個人身份喊話。國民黨黨中央除了明確表態支持罷免外,也有代表進駐罷免團體「指導」,在最後一週,更投入了黨組織與地方政客。所以真正的對決形式,是時代力量對上國民黨。

但投出來的結果卻很「古怪」。基督教團體在新北十二選區大約只有幾千票的實力,要成功罷免,主要還是吃國民黨的老票,但國民黨加基督教黨在2014拿了7萬3,這次卻只開出4萬8,在可以宣傳也大肆宣傳的狀況下,這種落差之大,的確是會讓人質疑。

在不能宣傳的狀況下,民進黨2012在港湖拿下的選票,在2015蔡正元罷免案中可說是完全開出。這可能和蔡正元個人當時的表現有關,成功催出了基本盤,甚至拉動了一些非原本綠營的票。

但黃國昌呢?國民兩黨的支持者,很多人不也認為其個人特質「看了就不爽」嗎?那票呢?拉不到民進黨的票,至少國民黨的票要開高吧?如果假設基督徒的選票全投出來(他們很認真衝票),那國民黨的選票,這次大約只有投出2016的三分之二。

2016已經是國民黨的低谷,那麼,這結果代表連國民黨人都不想罷免黃國昌嗎?還是國民黨現在只剩如此基本盤了?也許答案是會在這兩個問題的光譜中間,但我個人認為,不論是偏哪一邊,這都突顯了國民黨的思維困境。

透過蔡正元罷免案,非國民黨陣營已在他的選區試出了水溫,並在2016的選舉一口氣拿下12萬票(扣掉親民黨近3萬實力,也有9萬多票)。雖然整合失敗而無法拿下立委席次,但在低聲量的2015罷免案中製造出和2012選舉一樣的選票實力,離2014民進黨拿下的8萬5千票也不遠,這也讓非國民黨陣營之後有足夠動力往2016衝刺。

但黃國昌罷免案的成果無法產生這種刺激,反而讓國民黨人擔心基督教政黨聲勢上升,會在2018議員選舉來分票。此外,更大的問題在於藍營選票基礎似乎更進一步萎縮,雖然主打議題包括要把「對蔡英文的不滿」以「同意罷免票」來展現,可是對蔡英文不滿的人明明很多,但票開出就是沒那麼多。

所以講白點,就是國民黨的氣勢並沒有透過這次罷免案起來,而且似乎還有點「縮」。那國民黨該怎麼辦呢?

基督教團體在新北十二選區大約只有幾千票的實力,要成功罷免,主要還是吃國民黨的老票...

還沒醒過來的國民黨

我認為國民黨還卡死在2016年大敗之前的格局中,從議題到選民設定都有問題,整體來看,就是「還沒醒」,還在舊有的地盤打轉,但台灣政治格局已經改變,在「分眾」的現實之下,舊地盤只會越來越小。

國民黨需要的是一個「破格者」,像民進黨林淑芬那樣的人物,在整個黨往某個議題傾斜時,還能拉到一些其他範圍的選票,讓選民講出「雖然國民黨很鳥,但至少還有XXX」或「整個黨就只有XXX可以投」。

但國民黨沒有這種人。蔣萬安為了選舉,在近期有很亮眼的表現,但原則上仍沒有打破黨舊有的格局,沒有引出黨內的對抗性。其實黃國昌罷免案就是個不錯的機會,如果有國民黨政治人物敢跳出來說「我反對罷免黃國昌」,那就是成功的「破格」,但這個人並沒有未出現。至少在有點實力的政治人物之中,看不到有人做出這樣的發言。雖然有些藍營要人的確對罷免案有微詞,但那也只是私下講講。

為什麼?因為怕,怕吃不到新票,連老本都丟了,或是被同黨其他人吃掉。在選票基礎越來越小的狀況下,選擇自相殘殺的,是越來越多。

因此多數國民黨人不敢跳出現有選票基礎向外開拓,在方法上也不敢大開大闔。最後沒人出來「挺昌」,反而在黃國昌罷免案的過程中,看可以看到許多「2014國民黨式」的操作:有梗就亂打亂抹一陣,沒有邏輯也不需合理,反正「罵」,就對了。

從2014到2016,都已經證明這種戰術所得之票數不足勝出,到了2017還在搞,依然沒用,而且邊際效益更差。

近來民進黨雖然被罵翻了,但在英德體系強勢主導的狀況下,黨內仍存在著與外部民意連結的對抗張力:勞基法修法,有林淑芬這種反抗者,就算是黨中央反對罷免黃國昌,也有立委透過間接表態的方式支持罷免。因為有這種「皇城內的不和氣」,因此民進黨還可以保持某種生命力,讓這個黨不至於一失控就直線下墜。

但國民黨呢?依現在完全在野的困局,國民黨遠比民進黨更需要救世主,也更需要破格者,但錯過這次罷免案的機會後,在2018選舉之前,還能有多少議題能催生出讓選民眼睛為之一亮的政治人呢?

就制度來看,推動罷免案本是個勝算極低的賽局,唯有豪賭或逆向操作,才有辦法從中創造正面效益。但國民黨人無法脫繭而出,也讓這事船過水無痕,更讓滅亡的巨輪,又往前多滾動了一段距離。

錯過這次罷免案的機會後,在2018選舉之前,還能有多少議題能催生出讓選民眼睛為之...

周偉航

筆名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價值論、運動倫理學、流行文化研究...

國民黨 民進黨 周偉航 時事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