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怒就盡了道德責任?那些在臉書按怒的政治狂熱者

聯合新聞網 周偉航
倡議團體Avaaz戴上臉書「憤怒」面具,要求臉書處理假賬號及隱私權問題。攝於今年...

自從臉書在按讚之外提供各種表達情感的按鍵後,許多數據研究者就發現一個奇妙的現象:泛藍媒體的許多讀者,會在涉及綠營人士的新聞下頭按「怒」,以表達不滿。政治新聞就算了,連政客日常生活的花絮報導也按怒,甚至國軍軍購的新聞也按怒。大概是因為有提到「蔡政府」三個字。

其他政治傾向者少有這麼高比例的按怒現象。像是急獨派碰上這一兩年他們「深惡痛絕」的柯文哲,也很少會把怒按到比其他選項還多;但在泛藍媒體專頁的政治文章中,怒多於讚的狀況頗為常見。

如果將按「怒」視為某種政治上的反對或反擊,這種反擊力道也微弱到沒有什麼意義,甚至除了數據研究者外,應該不會有什麼客觀第三方發現。這些按怒的人,可能也知道這種行為大概不會有實質影響力。那為何他們仍這樣做?

對事還是對人?

我認為這行為主要動力是對於政治的無力感。雖然缺乏進一步的巨量數據支持,不過依我個人有限的抽樣,我推論藍營支持者中「顏色越深」的,按怒的比例就越高,所以這的確是種政治表態,不單純是因為經濟或其他議題的影響,而產生行為反饋。

其他社群如有類似反應(單篇動態獲得類似的按怒比例,或按怒數量為第一或第二高),通常是因為該社群的議題主張(關心同婚、體育改革)正好對抗到該臉書動態、新聞、評論。像是認為體改進度太差的人,在社群同溫層的網紅或網站中看到前體育署長林德福自稱完成體育改革,就會按下高比例的「怒」。

雖然這有點「對人」的味道,但「對事」(話題)的意味更濃厚,因為關於同一對象的其他新聞或評論,通常無法拿到這麼高比例的怒。不過藍營讀者在泛藍媒體(算是其社群內部)專頁的按怒表現,就不止於「對事」,「對人」的意味明顯更加濃厚。

我認為無法就此論斷藍營支持者在政治判斷上較缺乏全面考量,因為臉書新增這些情緒按鈕之後沒多久,國民黨就在大選中落敗下台。如果早在太陽花運動或洪仲丘案時就有這種功能,說不定綠營支持者看到標題或圖片有蔡正元、連勝文、江宜樺或馬英九,也會不看文章內容就直接按怒。因此我認為應該將政治意識形態的落差先存而不論,轉而思考這種集體政治表態背後的可能意義。

按怒是種政治表態?

在綠營完全執政的狀況下,藍營政客不太適應新角色,在政治鬥爭場中不斷退敗,先是國民黨被抄家,接著又是促轉會與年金改革,藍營的支持者多少受到精神與財務上的負面影響,自然會產生一些情緒反應。

這種憤怒可能轉變成為政治推力,像是推動社會運動或公民運動,但因為藍營政客或意見領袖(如反年改的幾位戰將)在凝聚與轉換這種力量上不太在行,遲遲無法「集氣」,因此這些憤怒的民眾就只能採用成本最低的方式,在臉書上按怒來表達不滿。

雖然他們還有其他表達憤怒的形式,像是在LINE群中開罵,或是在臉書文章下留言,但成本都比按怒要來得高。而且比起留言,按怒是種風險較低(較不會展現真實立場)的手段,又能明快感受到同意見社群的存在(按怒的人數與帳號都會顯示),進而產生歸屬感。

也就是說,這是在政客與意見領袖罩不住的狀況下所產生的替代方案,不只是情緒的出口,還可能形成新的社群,甚至是新的文化:他們由「看到新聞時才按怒」,轉變成為「主動找文章來按怒」,去媒體臉書專頁一篇篇的挑文章來按。

小編刻意創造「可怒性」?

對於追求點擊與觸及的臉書經營者來講,這種「文化」算是一件好事,因為點擊與觸及並無善惡喜怒之別,只要有人在「活動」,就可能轉換成金錢,因此觀察者也不難發現有許多經營者(所謂小編)在選材與寫文案時,會刻意創造「可怒性」。

這種操作手法存在媒體倫理爭議。像是原本沒啥可怒的內容,也會被冠上一個很容易激怒特定社群的標題。不只是政治議題,在死刑或其他重大道德爭議上也常看到這種手法,這會強化社會內部的對立,並讓雙方基於誤解或利用錯誤資訊來進行溝通,就算沒導致悲慘的後果,也可能造成資源的浪費。

這現象最大的負面影響,還是落在按怒當事人之上。被「怒」的那個對象,理論上不會得知這些怒的存在,因為就算是最關心巨量數據的政治人物,他拿到的通常也是價值中立的數字;幾乎不會有數據研究者提供「老闆」按笑或按怒的數據,因為這些資料有解釋上的困難,他們會將之轉變為整體來看的正面或負面反應。

如果政治人物本身感受不到這種怒,那按怒行為就是單純的發洩,無助於決問題。但我評估許多按怒者誤以為這種表態能產生實質壓力,就像許多留言者認為自己的謾罵對於原文作者能產生傷害。

但這些文字傷害的通常是負責管留言板的小編。那些真正有影響力的內容生產者(也像政治人物一樣),不太可能有時間閱讀或注意這些資訊,因為他們會把時間用來處理更能帶來財富或影響力的活動,這也是他們之所以強大的理由之一。

按了怒,就是盡了責任?

按怒者在現實生活中,也可能有其他更重要的事要奔忙,因此只能簡單按個怒,讓自己的情緒有個出口。除此之外呢?只怕他們真認為按個怒,就盡了自己應有的道德或政治責任。

對於政治現況有所不滿,除了表態之外,還應該進行有實效的政治活動,像是試圖說服更多人支持自身的價值主張,甚至倒向自家陣營。如果按了怒就結束,當然也就不會進到實質溝通的過程,或是即便有言語溝通,也只是要展現自身的怒氣,那對於傳達個人真正的政治訴求,說不定會更有害。

別忘了,臉書之所以會設計這些功能,通常是為了留住使用者,讓人們在上頭花更多的時間,而不是真心要解決大家的情緒問題,更不可能是要解決情緒背後的政治問題。別沉迷此道,想想更能實現你政治目標的行動是什麼吧。

周偉航

筆名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價值論、運動倫理學、流行文化研究...

周偉航 時事觀察 言論自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