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連勝文講出感動人心的金句?
台北市長選舉第一回合辯論結束,不論誰勝誰負,事後在網路上流傳的,多是柯文哲的名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墨綠說」。而連勝文這邊呢?雖然有不少泛藍的朋友稱許他「口條不錯」、「比想像中好」,但就是沒什麼成功的記憶點。那到底要怎麼樣調整,才可以讓連勝文講出名句呢?
當然,連陣營強調他們主打的是政見,是理念,是藍綠基本盤,是年終慰問金大放送,而市民朋友因為一些「花言巧語」而不看他們的政見,非常可惜。所以有些朋友主張,雖然連陣營過去表現不佳,但大家應該以客觀的態度聽聽連勝文怎麼親自說明政策。
當然,好的政見,人人都可以講,但並非任何政客說出好政見,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當我們聽到一句話,會去注意那是誰講的,他又是在什麼情境下所講,這話和我們的人生又有什麼關係。如果對講者的「過去」充滿負評,對他的「未來」沒什麼期許,那聽者「現在」頂多只能給他小小的肯定。拍手兩下即可。
即便連勝文強調「今天在台上講的絕對不切割」,大概效果也不會太好。他的「信用值」不夠。我們很難忘記辯論會之前的連勝文形象,特別是「擅長切割」的特質,這會讓市民不太想聽他的政見內容表述。今天聽他講,說不定明天又會切割掉嘛。
「信用」需要長時間的人際互動才能建立。連勝文過去算是政治素人,但他參選以來的亂割一通表現,實在是讓人難有信心。那為什麼同是政治素人的柯文哲,就能講出讓人「心裡震了一下」的名言?
對多數市民來說,柯文哲一樣沒什麼信用值(雖然應該比連勝文好一點),但柯文哲在辯論的過程中,很巧妙的騎在連勝文身上,而創造了另一種「值」,就是「內在價值」。
在倫理學中,能感動人心的價值被稱為「內在價值」,是錢買不到的東西,名言中所蘊藏的就是內在價值。而另外一種「外在價值」是可以買賣交換的事物,通常只用以輔助獲取內在價值,並非真正的人生重點。所以就算你話中塞入一堆金銀財寶,如果聽者沒有進入狀況,就不會被感動。
要怎麼才會進入狀況呢?倫理學家認為,蘊藏在各種人類活動之中的內在價值,會產生在「成功解讀」活動意義的片刻,而不是達成某種特定的目標。以「說話」這種活動為例,當你聽笑話時找到笑點,或是聽鬼故事感到毛骨悚然,這些「懂了」的感覺,就是產生內在價值的瞬間。
看看最具代表性的「墨綠說」。柯文哲只簡單提及當年說自己是墨綠,是為了證明連勝文的槍傷為真,是為了族群和諧,而今天連勝文問墨綠,是為了撕裂族群。
柯文哲先讓聽者回到四年前他解釋連勝文槍傷的瞬間,一位口齒不清的醫生喃喃解釋槍傷的真實性,隨即又將眾人拉回選舉辯論會現場,讓大家一同審視連勝文,這位當年的傷者,眼前的頭好壯壯者,這種落差能讓大家立刻感受到提問者的可鄙之處。
「能懂」的人,就會知道柯文哲的意思是:「當年我說自己是墨綠,是為了證實你受傷的真相,是為了你。但現在你質問我是墨綠,則是要救你的選情,還是為了你自己。」一人相對自私,另一位則透過利他行為展現出道德的內在價值。
連勝文在辯論會中的其他主張,確實存在一些值得肯定的段落,但這些政策都是具體的利益、好處,但這些都是倫理學上的「外在價值」,聽者若是不懂這和自身的相關性,就無法有更多的感動、體會。
別忘了,柯文哲也不是透過說明政策來讓大家感動,他的名言多是反擊連勝文的質疑。如果連陣營不從這些角度去打柯文哲,不去做這些球讓柯文哲殺,或許柯文哲的表現也只是「平平」而已。
柯文哲的名言,是建構在連陣營臨場的一連串失策之上;而連勝文自己講不出名言,也是因為過去的自己失去信用。都是你自己搞出來的,要怪,就只能怪自己。
那到底要怎麼才能讓連勝文講出名言呢?培養信用已來不及,現在只能想辦法製造價值錯亂,讓大家一頭霧水,感覺就會很有學問,很有深度!
像「柯醫師你想太多了,用墨綠解釋槍傷比較客觀,是你以為,我現在講墨綠是撕劣族群,也是你以為,你以為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我是比較有錢沒錯,但有錢不代表有錯,有錢是沒有錯的,錯是在於認為有錢有錯,我一開始不就講有錢沒錯嗎?所以批評權貴是錯的。」
這樣講,社會大眾應該會當機好一陣子。不知能不能撐到投票那天就是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