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現場】島嶼,今晚以後你不沈默

聯合新聞網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下午回到家,激動難平的不只被早餐咖啡攪動的大腸,還有三日以來的情緒。

昨天早上出發前,香港的朋友在臉書上告訴我,請加油,他們也在另一座島上努力。我們守住自己,也給他們繼續抵抗的希望。坐在立法院門口,陽光正好,吸著奶茶,和朋友聊八卦,間或隨群眾呼口號,有一種今天和昨天,或者任何一天沒有不一樣的荒謬錯覺。

蔡丁貴老師在中山南路大門口,眼神疲憊,一夜沒睡的他,才剛回家休息了一下,又因為稍早群眾和警方推擠,被緊急召回來。他說,真的好累,心臟裝了七根支架,每一次衝突都是負擔;可是,如果民主與法治用餘生換得回,那麼他已經準備好了。

他的身後有手持盾牌的警察,將立法院大門堵實,面無表情。友人問我,你覺得警察在想什麼?我想把帽簷下被藏起來的眼神都讀懂,可是,如果自己是站在群眾對面的人,大概什麼都不想想,也不敢想吧。

那是一天的開始,也是一個夜晚的結束。群眾開始朝警察呼喊,請他們脫下制服,加入我們;只是,我明白,體制內的人要脫下制服,走出體制,需要多一百倍的勇氣。也有人拿麥克風,情緒激動,談起了自己的生命史,或者突然放聲高歌。看得出來,聚集在現場的人對參與運動各有想法,對事件也各有理解。脫序的發言,對服貿內容了解不夠深入,也的確成為許多人攻擊這場運動的原因。不知怎麼地,在那個當下,我還是想起了孔子問弟子:「盍各言爾志?」你們何不談談自己的志向?不論你理解了多少,何不到現場來,談談自己的志向?

離開立法院,趕赴讀書會的途中,內心始終不安。想著這樣微小的自己,到底幫了什麼忙?還能幫上什麼忙?這一場抗爭最終將往哪裡去?無論成敗,公民在立法院內外,民代與服貿協定在立法院內外,究竟會如何改變台灣?

檢視初衷,發現自己的確是帶著對程序不正義的憤怒與熱血上街。可是,除了憤怒與熱血,我還能不能以一種不懶人的方式,把這整件事想得更深?理解得更仔細?

——

晚上回家,努力克服閱讀任何種類說明書的障礙,把條款內容讀完,也惡補了ECFA相關文獻,以及對這次運動的檢討文。沒有經濟學和政治學背景,社會學也總是讀著有趣,我深覺自己的「不專業」,也承認思考過程辛苦且崎嶇,沒辦法完全看透自由經濟貿易將以何種程度影響台灣的未來。我想,做不了專業的政經研究者,至少能做質地良好的專業公民吧!又或者,當政府做出如此重大的決策時,卻有半數以上的人一知半解,到底是人民不夠專業,還是政府不夠專業?

從蘇花高到核四,從核四到服貿,國家機器的邏輯始終如一:哪裡有火,就拿棉被來撲火。當你急急問到:「不對啊!火越燒越旺怎麼辦?」他便聳聳肩表示:「這方法雖爛,卻是唯一的方法,棉被都已經拿來了,不然你要怎樣?」我更擔心的是,許多雙腳已經埋在火堆裡的人,忘了追究是誰放的火,忘了滅火其實還有更好的方法,卻執著研究棉被燒破了該怎麼補,或者乾脆埋頭將就著用。只是,為什麼非得將就?我們難道不值得更好地對待嗎?不自救,就等於自焚。

所以,不要假裝這單純是經濟問題,假裝台灣沒有主權獨立問題,假裝我們和香港的處境毫無關係。台灣與中國從來都不可能沒有政治算計,沒有國安危機,我們真的已經過了文化冷戰時代嗎?或者,也請不要假裝這些條款背後沒有勞資問題,那些在電腦後坐看雲起時,冷言表示弱者就應該被淘汰的朋友,或許我們從來都不應該是朋友。我們不需要一個悖離弱勢,任其自生自滅的政府,我也誠心為這樣的人祈禱,願你永遠都能做個強者,永遠不會有需要受保護的時刻。

社會運動或許都需要某種程度的表演性,需要包裝與行銷,需要舊梗換新梗,否則引不起關注,召喚不了人群,也達不到目的。我還不確定攻佔立法院的行動,如果再往下推展,會不會在往後成為所有組織,無論正義、正確與否,撼動國家體制的合法武器。可是,抗議群眾的溫良恭儉讓,可以被討論,卻絕對不是當前應該關注的重點。我不知道,原來台灣有這麼多中國文化的傳人,突然謹守「中庸」哲學,指責參與運動的人有「立場」,有「意識形態」。我只知道,那些號稱絕對超越,中立而理性的人,沒有立場,就已經是他的立場。

所以,好不好,不要再嘲諷在議場內便溺、吃便當、就地倒臥的學生,我不知道原來活著也是一種需要被檢討的錯誤。我和友人在隊伍中啃著孔雀餅乾,偷偷摸摸,彼此告誡表情要嚴肅,嘴角不能有餅乾屑,以免被冠上不夠莊重的罪名。我們安靜地傳遞物資,安靜地對彼此說謝謝,如果你沒有到過現場,就請不要說學生是暴民。

——

今天,坐在青島東路,聽著由各校教授組織的街頭民主講堂,雖然雨水持續傾落,心裡卻篤定了許多。雖然還有許多問題在腦中隱隱拉扯,不過,拉扯也好,矛盾也罷,世界從來都是複雜的,從來都不是十分鐘懶人包能夠解決的吧!

友人指著鎮江街口的紅綠燈,笑說綠燈了還坐在馬路上,真的好違和。是啊,綠燈了,我們還在馬路上,台灣還沒有前進。可是,雨中開出一朵朵向日葵,沈默之島不再沈默,我突然覺得踏實,覺得未來或許還有希望。

今夜,我不敢睡,怕睡一覺起來,台灣就不一樣了。

顏訥

現就讀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研究台灣、香港跨區域文藝思潮傳播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