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請蕭敬騰教課給大家考證照嗎?

聯合新聞網
圖/畫面翻拍自立法院議事轉播

文化部上週真是多事之秋。從立委陳亭妃質詢國片與大陸片的演員比例問題到龍部長認為服貿過了,台灣電影產業後製業者可以爭搶對岸每年800部電影的後製商機。若是不簽服貿,台灣的後製產業恐怕會萎縮。光這段就夠證明官員對實務恐怕不夠內行。不過另一段與蔣乃辛立委對話過程則提到影視音五年旗艦計畫的執行進度、績效、經費配置及預計目標時,談到未來在音樂上會推動「證照制度」。

此言一出,先是被媒體報導之後,引發外界無限遐想,罵聲不斷。當然也有人試問龍部長一個作家文人背景,是否也該有個作家證?這當然是情緒用詞,部長作家文人背景,若要求她得考上證照認證,恐怕她也會哭笑不得地思考,難道要用出版過的書籍與銷售取得認證嗎?別怪民眾會這樣想,因為確實光看到標題就傻了。

畢竟文化部預計5年內花115億元推動影視音人才旗艦計畫,以政府的力量培育人才,而流行音樂人才職能基準認證制度又是首先上路的一環。

既然談到了證照問題,不妨思考一下到底為何會提到這個議題。

  第一、證照制度對流行音樂到底是否「利大於弊」?

  第二、如何認證?誰來認?有無官商勾結嫌疑?

  第三、沒有認證的人就不能在這個產業了嗎?

外界自動把認證計畫擴大解讀成創作音樂等領域是否都需要認證,但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專案辦公室計畫主持人的袁永興澄清,目前證照僅限縮在流行音樂「音響和燈光」。這兩個領域的人才若是有證照驗證能力,確實在執行實務上會落實專業性與安全性,但會不會只是拿這兩個技術層面先試水溫?日後再一步進一步地「擴大解釋」

現行推廣證照的盲點:

一、沒有建立教育制度:產學脫勾。大學念的與產業完全沾不上邊。而且就算在大學部要開流行音樂課程,誰來教?決多數學者都是一路古典樂相關科系,這跟流行類應該默契不同。而且真正搞音樂的多半是講究實務經驗,多數沒有高學歷,看周杰倫與蕭敬騰的學歷都不顯赫,但創作與表演都是上上之選,這顯然在制度上有很大問題。

二、證照補習班:華人社會裡的士大夫精神根深柢固,只要政府說要推動證照,民間可能就會孕育出許多專門為了考試而生的補習班。屆時為了考照而考照,考到證照的就真的代表技術嗎?講個簡單的就好,有多少人考到汽車駕照後「沒有」上路的。或者是,會不會有人把證照出租借給他人使用?坊間有些機構就讓一些人走小漏洞,若未來推行證照上路,如何圍堵小聰明的旁門左道,這恐怕是另一個大麻煩。

三、擴大解釋。由於龍部長說:「我們正在建置工藝以及視覺藝術、表演藝術、以及電影還有文化設施證照的基準,正在進行中」換句話說,音響與燈光只是初步,接下來還會推動更多認證資格,問題就像立委蔣乃辛提的,有大學歷史系希望培養學生撰寫劇本第二專長,但因教育部不同意此舉。

換個角度看,就算學校想做,但教育部顯然認為這樣的課程配套有違科系主軸。是否能接受非大眾傳播或是電影系可以多元配套相關產業課程?可能才是這個層面的卡關問題。

國立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就有這類課程了,若真的要從產學緊扣綿密程度,電影相關學院的課程與產業人士的結合度還算不錯的。但是,除了音響與燈光之外,文化部接下來還想要推動哪一環的認證資格,才是這些相關產業人士的大哉問。目前音樂產業多半認為其他方向都有疑慮,比如說詞曲創作就不可能落實認證考試。「經紀」一環更是很難用考試定江山,畢竟「經紀」工作看重的是經驗與人脈溝通技巧。

老實說,文化部編列這些百億百億的經費,第一期的影視因五年旗艦計畫補助對象為產業,以電視台開設劇本寫作班為主,仔細想想其實蠻奇怪的,百來億的經費拿到學校肯定相當充沛,但拿到電視台開這類課程,是否代表了官員只求短期目標而不在乎長期培養才是打底做法?再來第二期影視音五年旗艦計畫共編列115億元,也已送行政院審查,我更好奇的是,這百來億的納稅人的錢到底能幫業界做出多少「即期政蹟」?

回到這些藝術產業的認證,老實說有時會覺得荒謬萬分。撇除技術性的訓練條件不提,有些靠天份的技巧,怎會淪為認證呢?就拿〸多年前上路的街頭藝人考試領證照好了,街頭表演本來就有其特殊性,但政府大概只想到把這些人比照夜市攤販吧?能夠上街表演的,多半身懷絕技,拿傳統思想要人家考照外還要求考生除了表演成熟度還要看與觀眾互動度有幾分,實在是荒謬萬分。

反正目前文化部強調,現階段主打的認證只有音響與燈光,就期待未來不會擴大解釋,拿證照壓死或是以政治力箝制創作理念。不要懷疑為何業界會有人有此想法,畢竟解嚴時期演藝圈就被一堆證搞死生存之道,與當局政治理念不符的就可能出局掰掰,是吧?

膝關節

電影從業人員。曾任電影公司行銷宣傳、報社記者。著《這不是一部愛情電影》...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