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不是尼泊爾同不同意我們前往,而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讀這篇文章前,我要先聲明,對於目前已出發前往尼泊爾救災的團體或個人,我無意批評,甚至充滿敬意,這篇文章的目的是點出國內救災主管機關內所謂的「國際搜救隊」未來整備的方向,而非消遣或是批評現在進行中的各項救災作為。
2004年的12月26日,發生了南亞大海嘯,當時我正在台灣某地區的消防局承辦特種搜救隊的業務,依照內政部消防署的規劃,當發生國際重大災害時,輪值到的地方消防局的隊伍要出國協助救災,而當時我服務的消防局正好是輪值隊伍之一。
我已經記不清每一個小細節,只記得當時非常的忙,各種物資整理,帶所有隊員帶到醫院打預防針,還要跟外交部連繫,確認到了印尼當地有人接應,不致寸步難行,同時間還要緊盯電視,看看現場狀況(經由CNN頻道),上網查詢當地天氣,還有使用的貨幣及語言。一切整理就緒後,盤點隊上缺了一位英文通譯,剛好我正準備出國留學,會講一點英文,所以臨時要我陪同,一同前往災區。
最後雖然在登機前一刻被通知任務取消,印尼救災沒有去成,但忙了這一遭後我深自慶幸沒有出發。對照現在國內不斷地在討論尼泊爾要不要接受我們前往,願不願意讓我們參與救災,我更關心的是,經過了這11年,我們的搜救隊能力是否足以參與這項國際救援?如果只是大家著裝完成,帶著器材,站在鏡頭前宣示「我們準備好了」,我擔心到達災區後可能成為待救的團體之一。
以下,我提出幾個基本的觀念,讓大家一同檢視我們是否真的準備好了?
首先,我們並無加入聯合國國際搜救指導聯盟(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並依該聯盟建議的災害應變系統與指導原則進行整備。現場救災活動須與其他國家配合,一般的情況下,由聯合國協調與人道辦公室(Coordination and Humanitarian Office)管制現場不同國家的搜救隊伍,該辦公室轄下設有國際搜救指導聯盟(International Search and Rescue Advisory Group),台灣並不是該聯盟成員之一,如果要參加該聯盟的現場聯合救災活動,在該聯盟出版的手冊中,我們派出國的搜救隊伍必須要在平時,依該聯盟建議的人員配置與應變系統進行訓練與測試註1,至少在2010年我離開台灣消防單位前,從沒聽過任何消防局以這聯盟的手冊進行訓練,更遑論是加入會員。
如果我們不加入聯合國的聯合搜救組織,想要單打獨鬥,進行災區救援,下一個要面臨的問題是:要帶那些東西,怎樣運到現場?
以台北市搜救隊的器材來說註2,完整的應勤器材包含了通訊設備、個人應勤裝備、車輛、醫療器材、指揮幕僚設備、搶救裝備,以及搜索裝備等。從這些器材的種類及數目來看,特搜隊一定要以專機前往災區,因為民航機無法將車輛運往現場,而災區滿目瘡痍,若沒有自己的車輛,極難進入災區救援。退百萬步來說,就算搭客機前往救災,每位搜救隊員可攜帶的裝備重量有所限制,因此許多器材無法帶上飛機,且民航機飛行中,器材內的汽油與機油均須淨空,如此情況下,到現場後若找不到加油站,或是商店買足所需的油料,亦只能望災區興嘆了。
其他還有食物與飲水的準備,還要自備盥洗與浴廁設施等等(請見註1的附錄annex I所列的建議清單內容),而這些裝備在我十多年前整備時不是沒有、就是缺乏,更別提要在現場自給自足一段時間了。
參與國際搜救工作是一項嚴肅的專業,想要進行這項工作,即需仰賴平時投入經費與時間。我國所需要的國際搜救隊不需要太多,裝備足的,能力夠的一支能派出國外的完整隊伍也就夠了。代表台灣的隊伍不應該也不需要由各縣市輪值。台灣為一蕞爾小國,資源本就有限。如果有心要參與國際社會,就得加入區域搜救組織,平時以國際上通行的運作方式來整備,並與其他國家的夥伴們交流與合作。以國家的層級與資源來建構一支可派出國的救難隊,否則這些救難人員在裝備與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出國救災,只是讓他們承擔不必要的風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