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台措施有利影視產業?競爭力與政治正確才是硬道理
在228大陸公佈31條惠台措施的隔天,在北京的台灣影視工作者,帶著春暖花開的喜悅,和大陸同行展開全天的餐敘或會議,積極佈署未來的工作計劃,大陸影視友人說,「真好!又能和台灣朋友合作了。」
相較於我去年12月在北京跨年,在北京落戶許久的台灣電影圈友人還憂心忡忡告訴我「2018估計是台灣影視人在大陸最嚴寒的一年」,當時大家都認為兩岸關係進入寒冬,除了已經站穩大陸市場的台灣大咖,其他才剛要跨步進來的人,其實已機會渺茫。業界充斥著「名額減少」或「儘量不用台灣人」的耳語,結果短短兩個月,謠言翻盤。
31條惠台措施與影視文化有關的集中在17到20條,確實大幅開放了許多合作便捷,我看到最實際的條文包括:「兩岸合拍電影立項目時不用再付申報費用」;「合拍電視劇縮短故事大綱的審批時間」,「台灣幕前幕後人員參與影視項目不受人數限制」,「台灣賣片賣節目給大陸發行商電視台或視頻網站也不受數量限制」。
消息一出,也難怪部分台灣影視業界士氣為之一振,大陸市場一直是台灣業者心中的一塊大餅,有人已享受著大餅的營養養分與紅利,有人正咀嚼著大餅的美味、有人仰望著大餅想著怎麼能吃上一口,當然也有人只能望大餅興嘆,或者根本對大餅的口味不感興趣。
確實,惠台31條對兩岸的影視交流做出了最實質的優惠,讓所有想和對岸合作的人都能更輕鬆、更方便地跨出那一步。然而,若以我長期和大陸影視業界交流的觀察,我認為要從惠台措施裡吃到那口大餅,必須有兩個基本且重要的要件:一是「本身要有市場競爭能力」;二是「政治意識要正確」。
競爭力與政治正確才是硬道理
大陸影視環境的高度激烈競爭,超出一般人想像。去年12月,我在北京看賀歲檔電影(12月已叫賀歲檔,農曆年還有春節檔),十多部電影中,我最喜歡陳凱歌導演的《妖貓傳》與馮小剛的《芳華》,年輕觀眾把《前任3:再見前任》票房捧上了天,跟著陳國富監製、馮紹峰與劉亦飛主演的《二代妖精:今生有幸》也是娛樂性高的商業大片,但排片量與票房硬是被《前任3》擠掉,成了賀歲檔的敗陣片。
陳國富導演已經是最早落戶深耕大陸且在對岸有影響力的電影人,他也必須面對如此殘酷的市場競爭。另外,早年在台灣不得志的導演陳正道2014年憑《催眠大師》締造兩億人民幣票房火紅崛起、但2017年《記億大師》還停留在兩億多已經是退步了(如今票房要五億起跳才是賣座片);林育賢、何蔚庭、連奕琦、張榮吉這一代導演在台灣有得獎作品後,都西進大陸拍片,但仍在經歷摸索適應與等待契機的階段。
大陸電影2017年總票房近600億人民幣,彭于晏挑梁3部片《乘風破浪》、《悟空傳》、《明月幾時有》就收進15億,具備這樣產值的明星早在惠台措施前就橫空出世。而趙又廷蟄伏了好多年才憑電視劇《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超高的點擊流量躍為一線大明星;資深女星陳莎莉的攝影師兒子車逸亮因《小時代》系列作品,目前成為炙手可熱的電影圈大攝影。
所以「惠台措施」只是開啟影視優惠大門的第一步,「競爭力」才是能否享受惠台大餅的絕對重要條件,像惠台前就順利合拍的賀歲片《健忘村》,也許部分因競爭力因素未蒙受其利,但另個問題或在於「政治正確」上。
的確,要進入大陸電影市場除了本身的競爭力外,「政治正確」是享受惠台前另一先決條件。政治思想和對岸相違背的、吸毒違法犯紀者,或是目前限娛令熱頭上的刺青嘻哈人士等,不管惠台開了再多的條款,應該都與其無關。以賣片賣節目為例,政治色彩與對岸對立的電視台所產製的偶像劇,現階段而言應該還是不可能有商機。
籌不出拍片資金的台灣電影人
惠台措施是提供給想進大陸市場者更便捷管道,但對那些對對岸大餅沒興趣的人呢?尤其是優秀人材,或是更想探討台灣在地文化的影視作品,台灣的決策者有沒有提供相對更好的輔助方案或政策?
曾經拍過「台灣三部曲」,23年前(1995年)就拍出講述二二八歷史政治《超級大國民》震撼人心並代表台灣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的導演萬仁,一向對發掘二二八事件真相的歷史題材情有獨鍾,68歲的他據悉已經寫好全新二二八歷史事件的電影劇本,也一面籌措三億台幣的資金。然而,由於台灣企業界裹足不前不願投資,文化部影視局電影輔導金最多兩千萬,找公視頂多幾百萬,加加減減後,目前萬仁導演依舊因資金短缺困坐愁城、一籌莫展。
像萬仁導演這種從台灣電影新浪潮開始貢獻(如《兒子的大玩偶》、《油麻菜籽》),到後來《超級市民》、《超級大國民》、《超級公民》的台灣三部曲,講選舉政治黑幕文化的《傀儡天使》排不上戲院,轉去公視拍原住民題材連續劇《風中緋櫻》,一直致力用影視作品反應與保存台灣文化,而這樣的良心導演,在台灣,我們是不是能有從上位的政策幫他一把?這值得各位省思與努力。
▲ 電影《超級大國民》預告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