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多涵/比全素更好的選擇:我不吃脊椎動物
我吃無脊椎素,換句話說,我原則上不吃有脊椎的動物,我相信這是兼顧動物福利、環保和健康的選擇。
無脊椎且可以吃的動物,比你想像得多,我接受的食物包括節肢動物(蝦、蟹、昆蟲)、軟體動物(螺、貝、蝸牛)、環節動物(沙蠶、蚯蚓)、棘皮動物(海參、海膽)以及刺絲胞動物(水母)。「無脊椎素」這個概念是我自己想到的,我想我大概不是第一個,雖說另外也有其他人想出類似概念,但似乎也沒多少人(用Google查「Invertebratarian」只有幾十個結果,中文「無脊椎素」只有一個結果),所以我決定來介紹一下為什麼我要吃無脊椎素。
動物福利:無脊椎動物的認知能力有限
有些人認為吃肉完全沒問題,另一些人則認為我們不應該吃任何動物。然而,吃素和吃肉不是二選一,而是一個連續的分布,我們可以這樣看:
人 > 猩猩鯨豚 > 牛羊豬雞 > 魚 > 蛤蝦螺 > 根莖葉菜 > 水果 > 酵母海藻 > 合成有機物
即使是吃肉的人,也不會認為凡是肉都可以吃。大部份人都同意把人宰來吃是錯的。人和其他動物的分別很明顯,所以這很好理解。很多人也認為猩猩和鯨豚是很聰明的動物,就算不考慮他們的稀有性,也不應該吃他們。台灣另外還有不少人因為傳統農業用牛耕田,覺得牛是有靈性的動物,所以也不吃牛。還有許多人認為貓狗等寵物不應該吃。
同樣是動物,為什麼有這樣的分別?我認為差別來自這些動物的認知能力,越聰明的動物越能感受到痛苦(或者說越能讓我們感到同情),所以越多人不吃。
那麼能吃和不吃的分界點應該在哪裡呢?
大部份吃肉的人,把貓狗和猩猩鯨豚放在不能吃的那一側,但如果這是出於認知能力排序,似乎不該認為家禽家畜可以吃。動物學研究顯示即使是老鼠都有同理心,他們看到溺水的同伴時,甚至願意放棄食物去救同伴。牛羊豬雞都有很高的認知能力,他們會觀察並記得每天餵食的人什麼時候來,他們可以辨認彼此,遇到不喜歡的對象會打架,遇到好朋友會湊近互動。
不只是哺乳動物和鳥類,魚類也有很複雜的能力,有的魚會依打鬥能力區分階級並保衛自己的領域,有些魚在擇偶時會看哪隻異性比較受其他魚歡迎。大多數動物遠比我們想像的更聰明,所以我避免吃他們。
有些吃素者的立場是「眾生平等」,認為殺一條魚和殺一個人一樣邪惡,所以只要是動物都不吃。身為一名生物學家我不這麼認為。狗和牛可以感受到同理心、恐懼、快樂、憤怒,他們會社交互動,但我很難相信一顆固定在原地只能從海水中濾食的蛤蠣也有這些能力。
如果你一路往下追問到「什麼是意識」、「什麼是感覺」的哲學問題,主張「說不定蛤蠣也有意識,只是我們無法觀察到」的話,那麼我們其實也無法證明蘿蔔沒有意識、被你的免疫系統殺死的細菌沒有意識、被你坐在屁股下的椅子沒有意識。若你採取的原則讓你無法證明任何行為比另一個行為更好,這樣沒有意義。
我將分界點劃在有無脊椎之間,因為我認為無脊椎動物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從動物福利的角度來看不用擔心殺無脊椎動物會造成痛苦。脊索和腦袋是中心化的神經系統,用來處理大量的資訊,如果沒有脊椎和腦就很難有意識和感覺(頭足動物是特例1)。無脊椎動物的行為大多可以視為簡單的反射,左邊觸角碰到東西腳就往右轉,右邊觸角碰到東西腳就往左轉,這不是有意識的決定或是因為感覺到痛苦,而是很簡單的反射,就好像齒輪的機械反應一樣,我們不會說把一隻轉動中的手錶拆開來是殘忍的事。
有些吃素者重視的不是認知能力,而是動物的生命,他們認為生命本身就有價值,不論是什麼動物都一樣。另外還有些人認為植物的生命也一樣重要,所以只吃「水果素」。植物的果實本來就是演化來給動物吃的,吃的時候把種子挑掉,或是經過消化道排出來,回歸野外,那就完全不殺生。
如果以「生命有價值」來支持吃素,會遇到一個問題:畜牧業的存在,其實養活了許多本來不會存在的生命。在人造安全環境中能存活的動物遠多於野外,如果我們不吃雞,歷史上曾經存在過的雞超過99.9%都不會存在。另一個問題是,許多生命是靠著破壞其他生命才得以維持,像肉食動物和噬菌體,所以我們不可能保存每一個生命。
我認為生命確實有一定的價值,但這個價值不是無限大,而且是源自生命的複雜、獨特、以及和彼此與環境互動的能力。複雜或獨特的生命價值比較高,整個生態系的價值也比單一個體更高。所以吃不吃肉也要考慮對整體環境的影響。
有些人可能會說,反正動物遲早要死,只要我吃的動物在一生中有被善待就好了。問題是,如果要善待動物,就必須給他們比較大的活動空間、讓他們吃好住好,那就會需要比較多資源來養這些動物,造成比較大的生態影響。反之如果要降低環境影響,就必須使用高密度養殖,比較傷害動物福利。也就是說,單看某種動物的養殖方法時,動物福利和環保常有負相關。
環保永續:生產魚和肉的環境成本高
生產動物的環境影響遠高於生產植物。生產一單位的牛肉和羊肉,通常需要6倍重的飼料,牛奶要8~13倍(不算水的重量),豬肉是3~4、兔肉是2.5~4、雞肉是1.3~2。這些飼料如果做成人的食物,可以省下很多資源。
不僅如此,上述的飼料時常是用魚粉做的,也就是漁船到海裡網來一大堆野生的魚,然後磨成粉。比起吃素,捕這些魚已經有很大的環境影響了。雖然有些養殖者可以拿我們吃的稻米收割完之後剩下的稻草來當飼料,環境成本就低很多,但是稻草沒什麼營養,大部份的動物吃草的時候會需要餵更多食物。
昆蟲的轉換率大約是1:1,給多少飼料就能養出多少蟲。而且昆蟲吃什麼都很有效率,要餵蟋蟀,不用特別種玉米田或是捕魚,用採收剩下的農業廢棄物就好。如果每個人在自己家裡養昆蟲,我們還可以利用家庭廚餘。蟋蟀和麵包蟲等食用昆蟲的另一個優點是他們很習慣擠在陰暗狹小的空間生活,太多空間和光線反而沒有安全感。不用給照明而且可以疊很多層,表示不用擔心影響動物福利或是健康問題,可以用很小的佔地面積來養殖大量的昆蟲,所以環境影響很小。昆蟲可以養在城市裡的樓房中,不像豬舍牛舍需要蓋在有排水設施的土地上。
蝦、蟹、螺、貝大多是吃藻類、浮游生物以及殘渣碎屑,對飼料的要求一樣非常低。吃螺貝類的另一大優點是它們的碳足跡非常低。這是因為貝殼的主成份是碳酸鈣,其中的碳酸源自環境中的二氧化碳,所以它們在成長過程中甚至可以減少環境中的二氧化碳。
因環保因素吃無脊椎素主要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人用不環保的方式捕撈或養殖某些海產,例如底拖網。光是吃無脊椎動物無法保證所有吃下肚的動物都符合永續發展的目標。不過這個問題就算吃純素也一樣需要面對,必須盡量排除種在高山的蔬菜、野外大歸模採集的蕈菇、或是從地球另一端進口來的水果。
健康:人類吃什麼才營養?
目前沒有人研究無脊椎素的健康影響,但它應該不輸給一般的均衡飲食,說不定還更好。大多數無脊椎動物的營養成份都很高。昆蟲富含動物性蛋白質、纖維、不飽合脂肪、鈣質和其他微量元素。海鮮含有許多對健康有益的成份,即使有些海鮮會有微量的重金屬汙染也利大於弊。無脊椎素可能比一般的飲食更健康。
有些人覺得不吃肉就是飲食不均衡,對身體不好。目前的研究顯示以目前一般人的飲食習慣來說,多吃植物對健康會更好。另外,長期吃蛋奶素也沒有害處,不過吃純素如果沒有特別注意的話容易缺乏某些蛋白質和維生素,需要多吃豆類。無脊椎素不是純素,所以不用擔心營養不均衡。
有些鼓吹吃素的人會進一步主張吃肉有害、吃素更健康,這點目前科學界倒是尚無共識。比較確定的是香腸、火腿和培根這種醃漬保存的肉有害,但是新鮮的肉不見得有害。吃肉(和蛋、奶類)比較需要注意的問題是,如果養殖過程大量使用抗生素,吃多了可能會造成體內的細菌開始不怕抗生素。但如果你吃的都是符合正規飼養方式(或有機飼養),目前看來應該是對身體無明顯的害處。
有些人試圖從演化的角度來猜測人類應該吃什麼才健康,結果得出很多非常不一樣的結論。有些人說在人類歷史上,肉通常都是很貴重的東西,只有王宮貴族可以每天吃,平民在大多數時間都是吃素,偶爾才能吃肉。有些人則回推更遠一些到石器時代,提出了「原始人飲食法」,就是吃一大堆肉,但是不吃澱粉。另外還有些人往回推更遠,他們指出和人類最接近的幾種猩猩都是以水果為主食,佐以昆蟲,所以他們連根莖葉菜類都不吃。
演化史能夠提供的資訊其實很有限,因為人類之間差距很大,而且演化速度很快。雖然在西歐和東亞的歷史上一般人平常確實吃不起肉,但是也有些文明以放牧或漁業維生,他們可能非常適應吃肉和魚。
目前的研究顯示人類的消化系統演化非常快,歐洲人的乳糖耐受性是在過去一萬年內演化出來的;兩百多年前義大利還出現了一個吃多少奶油和肥肉都不會有膽固醇問題的基因。回推一千萬年去看猩猩的飲食應該沒什麼幫助。至於原始人飲食法也沒有證據支持,考古學研究顯示石器時代的人什麼都吃,現在在世界各地的遊獵採集社會也一樣,並不是像《摩登原始人》卡通那樣總是以肉為主食。
總而言之,就目前的資訊,在健康方面,無脊椎素就算沒有比其他的飲食更健康,也不會比較差。
結論
吃無脊椎素在動物福利、環保、以及健康的角度上都不錯,台灣也很適合發展無脊椎素。台灣本來就因為宗教信仰而發展出許多吃素文化(如佛教、一貫道、以及初一十五吃素等),同時我們也有很完整的海鮮文化,而海鮮只要扣掉魚類,大致上就只剩無脊椎動物了。在台灣有些山產店裡會有蟋蟀、蜂蛹等昆蟲料理,所以我們對昆蟲不像西歐、北美那麼排斥。希望有更多人一起來吃無脊椎素。
參考資料
- 荷蘭健康委員會 2011 Guidelines for a healthy diet: the ecological perspective
-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2013 Edible insects: Future prospects for food and feed security
- 頭足動物(章魚、烏賊)是無脊椎動物,但是牠們很聰明,會用工具,最近有些審查動物實驗倫理的機構開始把頭足動物列為「榮譽脊椎動物」,加上牠們是頂層掠食者,對生態平衡很重要,所以我也不吃頭足動物。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