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詠盛/怎麼判斷狗的上下半身:如何透過「衝突感」培養思辨力?

聯合新聞網 沃草烙哲學
圖/沃草烙哲學

近年來,社會大眾越來越意識到,網路上常常流傳各種相互衝突的資訊,需要我們積極去判讀,以免誤信受害。或許也就因為如此,強調思辨能力的課程與營隊越來越多。

在這類活動裡,許多人喜愛自由討論的環節,因為非常像是邊聊天邊獲取新知。只不過,有個關鍵前提必須滿足:要討論的問題,得能引發興趣、能讓大家想提供更多資訊,才會越討論越熱烈。

那麼,這類問題從哪來?有哪些特徵?又該怎麼找出來?

蒐集「衝突感」的用語

吸引目光的好問題不會憑空出現,它通常必須倚靠特定的認知或理解,而且帶有爭議性或衝突感。那麼,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協助我們找到衝突感呢?

首先就是自身發想。但這必須倚靠一些經驗,譬如看到哪些東西覺得有趣有衝突,就立刻記錄下來。或者是平常聊天時,就注意到哪些用詞其實有歧義或衝突。

其次是網路搜尋,就是取關鍵字去各大論壇或Google搜尋,看看那些熱門討論串裡都問了些什麼,尤其是雙方爭論不休的那種。以「自由」為例,要是我自己發想問題,或許能想到這些經典提問:

然而若用網路搜尋,會得到更天馬行空的選項:

這些問題看似不正經,但卻有捕捉到自由的重要面向,譬如財務自由強調了消費行為不受金錢限制,而言論自由則討論限制的適當程度或範圍。據此,不好判斷「是不是」、「算不算」的提問,都帶有相當的衝突感。

網路上搜尋到的問題,往往日常經驗直接連結,適合引發討論。等到討論氣氛建立後,再轉向「哲學家們怎麼想」,效果更佳。此外也可以運用聊天AI如ChatGPT,在特定主題下徵詢爭議性說法,雖然不見得會直接出現利於日常討論的素材,但值得一試。

衝突感問題產生器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覺得,如果有個「衝突感問題產生器」,不是方便多了嗎?在我看來,衝突感問題確實有可能公式化,例如:

  1. 設定關鍵字(自由)
  2. 發想任意一組有關的相反詞(富人/窮人)
  3. 造問句(富人比較自由,還是窮人比較自由?)

這種做法可以保證基本的衝突感,但問題的討論點不見得明確,所以需要適時提供不同理由,或是改換問法。例如:

很多人覺得有錢比較自由,只要他能用錢買到他想要的東西,但有沒有可能,窮人也有比較自由的時候呢?

附帶故事精彩或資訊充份的文本或案例,效果往往會更好。這裡也可以運用ChatGPT之類的生成性AI,來協助產出多個問句,再從中篩選。

除了上述「公式化」的做法,另一種做法是讓學員們自己提出問題。例如讓大家寫下平時疑惑而想得到解答的問題,再加以篩選。這有幾種變化版本,譬如事先設定問題必須跟哪些主題或字詞有關,或蒐集起來由講師挑選哪些問題更為適當。若有好幾個提問選項,也可以讓同學門投票選出大家最感興趣的,來保證思考和討論的動力。

案例說明一:要怎麼區分狗的上半身和下半身?

有了吸引注意的問題,還需要搭配引導討論的技巧,隨時添加爭議資訊、觸發更多思考。以下用我遇到的、學員自行提出的兩個問題來當案例。

要怎麼區分狗的上半身和下半身?

這問題看來答案多樣,有人想攔腰分、有人想齊腿分,也有人覺得直接從脖子分。一開始大家都同意,這個問題沒有標準定義。不過,這是一個典型的、目的左右定義的問題。

所以我試著問:「有沒有可能這些定義是出於不同目的?譬如,攔腰分有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大家想想,什麼都可以。」

這個提問引來了有趣的發展。隨即有人想到,如果是狗狗要穿衣服或裝備,那就會攔腰分,看看要穿在前半身或後半身。如果是狗狗有肢體障礙,那可能就是齊腿分,因為需要替腿腳設計輔具。

這個討論的教育意義在於讓學生理解:定義不是完全隨意的,它常常被某一特殊目的所決定。或者是說,你預設的目的,決定了你採取什麼定義。而不同的目的,有時就是眾人爭議的源頭。也就因為如此,強調不同目的各自帶來的好處,甚至是不同群體各自想要的好處,是強化衝突感的一種方式。

案例說明二:為什麼明明就是太陽曬我,卻要說「我曬太陽」?

為什麼明明就是太陽曬我,卻要說我曬太陽?

這問法預設了,「太陽曬我」與「我曬太陽」有衝突。但很快有人指出,它們只是同一現象的兩種不同描述,或只是主動語氣、被動語氣的差異。而最初提問的人似乎也接受了這說法。

我試著提供異議:「我曬太陽」會比「太陽曬我」多說了一種東西,叫做意圖。亦即,說「我曬太陽」時,這一定是我自願、想要去做的;如果是被迫,則會說「我被曬太陽」。從這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替兩個很類似的情況找出關鍵差異,也能產生衝突感。

至於「太陽曬我」,可以是有意、無意或被迫,不預設任何意圖。但這個說法沒維持多久,就遇到一個反例:假設某輪椅老人,在冬天時被推出來曬太陽,他不見得是自己有意圖這樣做,而是看護直接這麼做。

接著我們討論了一下,所謂的默許,或「有人替我做而我不反對」,算不算是有意圖。這表面上看來好像不是主動,但如果提到各式各樣見死不救的狀況,就很難說是完全無意。這裡的衝突感,應該是來自於兩種直覺的摩擦。

衝突感的句型

綜合上述可以發現,容易吸引注意、觸發思考的問題,有許多可能形式:

人類本來就有注意、理解與解決衝突的傾向,尤其在感到衝突影響自身經歷時,會特別想要知道相關資訊。所以,無論你想傳達什麼概念或理論,都可以先設計一個自帶衝突感的問題,來做為討論起點。

比如說,討論政治哲學時,可以先講概念原則,也可以先講歷史源起,而一種簡潔又有衝突感的問法則是:是政府養人民,還是人民養政府?可以先大概統計一下,兩邊各有多少支持者,或有沒有誰持第三種選項,並請他們詳細說明理由。再根據不同理由,逐步帶出政治哲學的幾個重要概念,或是你特別想談的主題。

從衝突到釐清思路

衝突感提供的是「開胃菜」功能,有助於大家一起發想更多更豐富的參考資訊。但這只是個起手式,核心目的還是要分析出更加精準、更加明確的論點,使討論能夠越來越深入。在討論進行時,最好有人能夠幫忙記錄。最後花一點時間回顧成果,看看一開始的衝突感,如何導出各種思路與案例,會是很有趣的收尾。


沃草烙哲學

烙哲學是沃草支援的哲學寫作社群,藉由書寫和討論,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日...

言論自由 沃草烙哲學 周詠盛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