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偉/ChatGPT將創造不會思考的下一代?事實剛好相反

聯合新聞網 沃草烙哲學
圖/沃草烙哲學

其實在ChatGPT時代,你得思考得更多。

李家同在4月10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認為「要是學生什麼問題都拿去問ChatGPT,會創造不會思考的下一代」。

在文章的開頭,李家同表示自己對「有資工系教授要求學生用ChatGPT寫程式」感到膽戰心驚。並試圖說明寫程式的流程是「必須先畫流程圖,再來編纂程式語言」。在他看來,畫流程圖的學習和「邏輯思考能力」的訓練有關。

因此李家同憂心,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會在AI的衝擊下消失,而這是「學生最珍貴的資產」。沒有「邏輯思考能力」的下一代,可以說是不會思考的下一代。

我給「邏輯思考能力」加上引號,因為在李家同筆下這個詞的意思和我們平常理解的不一樣。照李家同的用法,「邏輯思考能力」會在至少兩個地方用到:畫流程圖、列出方程式。而在這兩個地方比較不會用到:按照流程圖編纂程式語言、解方程式。

在這我們不需要釐清上述能力的準確範圍,只需要籠統地知道,那主要指的是解決問題的抽象思考能力。

「邏輯思考能力」或許聽起來在教育訓練中值得被重視,但我主張,就算在上述的意義下,ChatGPT也不會讓人變得不需要思考,我們也不需要擔心因為ChatGPT,這能力將會衰退。進一步來說,為了因應它的出現,我們甚至需要更多的思考。

ChatGPT不出現,我們就不發問嗎?

「能夠問ChatGPT」對程式學習者來說不會是衝擊,因為若你有問題,從來不缺諮詢對象。我不知道寫程式的人是不是都會畫流程圖,但我知道我們都會上Stack Overflow這個大型網路論壇去抄...找答案。

事實上,你很難真的有機會去寫那種「沒人寫過的程式」,你在寫的大概都是別人已經寫過或是會寫的東西。有時候,我們發問、參考了別人的寫法,讀懂並改寫成自己的程式碼。

但是,如果我們沒有能力去讀懂答案,直接照抄解答有時會帶來不可預期的問題。寫程式的人必須要有能力判斷和理解找到的答案的意義,否則給再多解答資源有時還是沒辦法妥善完成目標。

對ChatGPT也是如此、更是如此。它給出的答案真假難辨,甚至我們難以確定它是否有妥善理解我們的問題。程式方面是給出錯誤的程式碼,對於一般性的知識,它更容易「一本正經地說幹話」。因此,我們必須要有能力看懂它的回答是對是錯、如何使用、是否缺漏、如何查核。

我們問它問題不是為了得到答案,通常是為了節省工作量、不想上搜尋引擎、或透過它得到靈感與方向。而我們總是需要去理解它給出的回答,透過類似我們在撰寫程式碼時運用的能力。如果我覺得過於複雜,我還是可以畫流程圖。

對學習者來說,答案的取得並不是學習的終點,即便它確實很重要。答案可能可以印證我的想法,或是給我進一步學習的方向。事實上,ChatGPT能給的最佳回答,我們本來就可以「善用網路」來得到。就算沒有網路,你本來也可以翻翻課本解答、找找圖書館,或抄同學的答案。

非程式領域和程式領域都是這樣。資訊發達的網路與社會、家中雙親、我唸台大醫科的表姊表哥,都能夠為我提供便利的解答。他們的答案要比ChatGPT更加可靠,語言介面大概也更可靠(大概),能提供的資源也更豐富。無論如何,若學習者只想抄答案,那將只會留下答案的印象。但在實際應用知識時,在適當測驗或進行報告時,很難只依靠答案的印象來達到目標。

我們從來不缺乏解答,而且,要能夠得到來自解答的真正好處,我們不能什麼都不思考。

所以何必害怕ChatGPT?同樣的事情我們早就在做了。比起擔心ChatGPT讓人不再思考,不如去思考一個更迷人的問題:一直以來,能問的人、能抄的答案都存在,人類為何依然持續思考?

ChatGPT出現後,我們得想更多

如果你有使用ChatGPT或是任何AI助手的經驗,你會知道,AI縱然便利、可以令我們節省大量時間,它依然存在一些學習門檻:若你不思考,不太可能用得好。

因此,面對AI的心態相當重要。從李家同的文章來看,AI之所以需要戒慎恐懼,是因為它會衝擊我們的教育,讓學生懶懶不用思考就能順利長大並進入社會。

但情況真的是這樣嗎?想想,電腦問世以後,我們的思考能力有允許可以變得更差嗎?取而代之的是,我們需要更多思考(和練習),來了解和真正利用電腦完成我們的工作。跟直覺相反,當你手上的智能替代工具更厲害,你往往需要跟著變厲害,來「正常」發揮它的功效,甚至發展它的潛力。

如上段談到,你需要具備能夠理解、查核、判斷答案的能力,你才有辦法使用ChatGPT來輔助你的學習。你也需要本來就有能力完成交辦給它的工作(你只是本來得花更多時間查詢和辦公),你才有辦法順利將它的成果引入你的工作。

進而,以AI應用來說,最基礎、可見的門檻就是「提示工程」(prompt engineering):AI可以「讀懂」自然語言,但並非所有提示都能讓AI展現理想回應。簡單來說,即使和AI互動,你還是得正確給出指令和問對問題。

更困難的門檻呢?像是,使用Python或其他程式語言寫成的小程式,透過ChatGPT的應用程式介面來完成更複雜的工作,譬如完成整本書的翻譯,或引入更多的服務來自動化地完成製圖、網路爬蟲、撰寫網站等工作(這就像是Auto-GPT)。甚至使用ChatGPT的應用程式介面,自己撰寫程式。

當世界被AI推動,辦公助手原型不再是「操作提示」,而是「Copilot」(包括自動化的文字補全、格式補全、自動排版、自動整理等),許多AI的概念將大幅加入我們的工作與學習場景裡頭。然而,即使不使用進階的技術或是應用,光是讓AI加入既有的工作流程裡,就能提升工作者的效率和專注力。

無論如何,語言使用和處理的相關工作(包括程式語言)的效率可預期地將可見地提升,善用技術的人也正透過技術開展新的商業應用、辦公模式和學習模式。

我們可能停止思考嗎?不,我們其實必須加快思考。我們更必須更改舊的思考途徑,從土法煉鋼的窠臼中擺脫。「邏輯思考能力」不足以描述我們的思考,但不代表我們就沒有了那樣的能力。當有了電腦,還擔心學生不會操作打字機,那只是反映了浪漫情懷。

如同往常,那些劃時代應用,紙本書(需要擔心我們的記憶力因此衰退嗎)、計算機、電腦、網路、Google、Wikipedia、智慧型手機,它們都讓世界快速改變(也可以想到一些類似的擔心)。但它們都未造就「不會思考的下一代」,人類有了新的思考方式、生產方式、合作模式,所有人都在適應、創造和思考。

不需把我們的下一代想得如此蒼白無力,他們也實在不需要更多驚嚇。他們正努力適應現代小小社會,但教育者的觀念要拉得更遠。當他們離開了受保護的場域,會不會來到教育者自己都不熟悉的環境?當你們還在恐懼、戒慎以守舊觀念引導他們時,時代已經在轉變了。

我們的教育者該先放下對AI的膽戰心驚,才能看清AI時代真正的挑戰。


沃草烙哲學

烙哲學是沃草支援的哲學寫作社群,藉由書寫和討論,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日...

AI 人工智慧 沃草烙哲學 洪偉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