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轉型正義對上國家團結,要求彌補傷害是對敗者的清算?

聯合新聞網 Cheng Lap
轉型正義是為了消滅前統治階級道貌岸然版的清算嗎? 圖/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自古以來,人類的社會結構與政治體系一直在發生大規模的改變。可能是如同漢朝取代秦朝改朝換代,也可能是軍事政變,也可能是慈禧太后的宮廷政變;總之,弱者變成強者,強者變成弱者後,通常都伴隨著清算的行為。

清算行為是種理性的策略。廣東諺語,爛船也有三斤釘。新的權力者雖然勝利,但是其基礎並不穩固,社會對其權力還未習慣與適應,此時前權力者憑著權力,通常在社會擁有大量的根結以及效忠者,並藏有大量的財富。如他們因為失去權力,而對未來心懷憤恨,勝利者如果放任不管這些人對新政權的仇恨、復興的希望,以及他們殘餘的力量,將可能引致復辟與奪權,使社會長期分裂而動盪不安,甚至產生新的內戰。

清算也是對自己支持者的交代。畢竟為了支持身為弱者的一方,不僅耗盡青春、損失利益與機會,輕則長期被打壓,重則被打理,甚至身體有永久的傷殘和有人死亡。在好不容易得到勝利後,這些辛酸都不免悲從中來,如果勝利方的領導者,沒有好好交代的話,則容易產生自身的分裂與不滿。

所以,清算是一種穩定局勢的必然行為,再善良的勝利者,都無法否認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前統治者的敗方,會變成一種社會亂源。失敗者尚保有統治的野心,卻已從過去的事中,證明沒有統治的器量,但他們也無法承認這是自己志大才疏,而只會覺得是運氣不好,或者是大眾受到奸人迷惑。

很諷刺地,敗方越固執地不認錯,理念越偏執,不放棄野心,成為社會亂源的可能性就更高。而他們之前用的鎮壓手段越殘酷無理,用的理由越沒有說服力,冤案血案越多,對前弱者的傷害越深,他們會受到的清算,必然越徹底甚至殘酷。這是一種自孽自得,如果到了失去民心的那一天,仍不認清失去民心的理由,別人也會放棄說服他們,而改用更直接的手段。

既往不究是困難和不合理的,一個時代的共犯結構,不僅是原諒與否的問題,也是一個剩餘力量繼承的問題,所以清算總是向前追究的。

感性上人們都期待賞善懲惡的痛快,理性上則是要消除前統治者復辟的力量。這使清算這種行為,看起來總是越徹底越好。只是從人類歷史幾千年中,可以領悟到一件事——清算這種行為,是有副作用的。

我們就看一個例子:國民黨當年清算漢奸,人人自危下,導致了各種「偽軍」如滿洲國的軍隊,為共產黨整群收編,也造成國民黨喪失中國大陸的結果。

這樣的結果,是由於理性目標和感性需要失去了平衡所造成。在理性上,清算是為了確立新的秩序,減少令社會分裂的力量,使社會更容易團結;感性的需要,卻是為療傷和報仇,以及實現報應。但清算到了某個程度後,就會引發如偽軍大規模投敵的行為,這是因為被清算者決心全力反抗,也不願坐以待斃。

這是為何會產生轉型正義的觀念。就像民主政治取代專制一樣,轉型正義並不是清算換了一個名字的相同概念,而是在達成理性目標,並盡可能滿足感性需要的同時,不使清算成為社會再度動盪的種子。

「清算」是一種應報型正義,以眼還眼往往成為原則。但「轉型正義」卻是一種修補型正義,他追求的是最小化過去錯誤政治的傷害,使社會盡可能回復正常並能夠彼此和解,以面對日後更多的挑戰。

故轉型正義並不是要消滅前統治階級,而是說服前統治階級放棄野心,收回他不必要的力量,說服他與其親族,變回與其他人一樣平等的公民,正常生活。並避免相同的錯誤,導致未來有任何再犯的可能。前統治者必然有損失,但只是失去多餘的力量,而不是失去作為人類基礎的權利與尊嚴,所以通常只針對固執的高層,而盡量不影響基層。

這是理想的情況,現實執行起來,往往更複雜。很多東歐國家,都發覺正義與穩定,很多時是衝突。但是也發覺,比起執行正義,向現實妥協太多而違反正義,往往會引起更大的惡果。

這需要社會各方更高的智慧,不僅止於審判者或是看著事情發生的平民,即使是前統治階級,也最好懂得理性反省,放棄不必要的堅持,並主動願意為團結國家而付出。

眾人目光如豆的話,轉型正義將會難以實行。眾人不服,無能治好社會的傷害,最後反而可能引致更大的動亂以及回到清算的老路,烏克蘭即為一個顯著的例子。

比起清算,轉型正義的細膩,在於必須建立對事情充足的反思和理解上,這是對整個社會品質與智慧的考驗。因此一個國家在進行轉型正義時,對國家未來的深刻思考是最重要的。

Cheng Lap

Cheng Lap,香港人。曾任教職,後轉行創辦公司並開發《民國無雙》...

Cheng Lap 轉型正義 國民黨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