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哲/疫苗預約平台被事先打勾?這件事可以從「行為經濟學」解讀
最近有媒體人在網路上抱怨「政府用心很壞」:「現在上網(預約疫苗),3個都給你打勾,……AZ或莫德納或高端三個都打勾,除非第一劑打莫德納,它第二劑還非要你打莫德納,莫德納那邊就顯黑,但那兩個(AZ、高端)還是打勾」。
如同下圖所顯示,一進入疫苗預約系統,三種疫苗都已經被打勾。媒體人質疑,政府用這種手段,有些民眾可能會因為沒有看清楚、沒去取消打勾,而被分配到原本不想打的疫苗。
其實這種例子,國外也是有的,只是不是發生在疫苗案例上。我們舉歐洲國家民眾捐贈器官的狀況為例,在下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同樣都是歐洲國家,器官捐贈比例差異卻相當大。例如法國、比利時以及奧地利,民眾捐贈器官的比例高達98%以上,但同樣是鄰近的國家,例如英國、荷蘭、丹麥,民眾捐贈器官的意願卻低得驚人。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差異呢?
其實,這些國家提供的捐贈器官表格是不同的。第一種表格是請「不要」參與器官捐贈者打勾,第二種表格則是請「要」參與器官捐贈的打勾。第一種表格先預設你要參與,如果不要才採取動作;第二種則是預設你不要參與捐贈,如果要才進一步打勾。因為表格設計簡單的設計,就讓民眾捐贈器官的意願有如此大的差異。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泰勒(Richard Thaler),早期寫過一本書《推力》(Nudge)。泰勒是行為經濟學家,他主要的論述是:人的一切選擇或不選擇,並不全然是有意識的。人因為天生思考的限制,所以做出來的決策不一定是理性的行為,也因為思慮不夠周密,所以常常採用以前的經驗法則來進行決策。這個思考模式,也是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主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快思慢想》中提到的「系統一」思考:完全依賴直覺,決策時沒有經過仔細思考,所以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泰勒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研究學校營養午餐的排列方式,會不會影響學生對食物的選擇?他們把一些比較健康的食物排在前面容易看到的地方,不營養的甜食點心則排在較後面或是不顯眼的位置。結果發現,學生的確更容易挑選那些健康的食物。這個例子也證明,人很多時候看似經過思考,但其實是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
從這個例子回頭來看這次的疫苗預約設計,政府把三種疫苗都事先打勾,無疑就是行為經濟學的應用。民眾自己希望打哪些疫苗,應該更要看清楚,不要全憑直覺而造成錯誤的決策。
(※ 作者:陳世哲。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特聘教授,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台灣組織與管理學會理事長。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延伸閱讀|
- 疫苗的政策與選擇,簡單就好!
- XX疫苗一定比較好?其實,每種疫苗都有副作用
- 「認知戰」現正進行中!疫苗問題背後的民主危機
- 疫苗哲學:追求公平正義的現實世界,才是最不公平的
- 「為什麼不給我疫苗?」渴求與受傷背後投射的母嬰關係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獨立評論》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