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韓簽FTA,台灣真的躺著也中槍?

聯合新聞網 徐嶔煌
圖/歐新社

中韓FTA的衝擊有多大?經濟部在日前提出預估,說有七大產業受衝擊,分別是面板、石化、鋼鐵、紡織、工具機、玻璃、汽車等產業,衝擊總值高達6500億元,其中,經濟部預估面板的衝擊最大,面板去年一共銷往中國5092億元,未來3年中國可能轉單1090億元。

首先,我們要先了解,「FTA覆蓋率」不等於「享受貿易零關稅比率」,因為當年的GATT與WTO在做的,就已經是透過雙邊、多邊磋商來降低關稅壁壘與門檻。以2012年的統計為例,先看看對美國與歐盟的出口:

台灣外銷美國出口額有71.5%免關稅 VS. 韓國外銷美國出口額有64.2%免關稅。

台灣外銷歐盟出口額有55%零關稅 VS. 韓國外銷歐盟出口額有87%零關稅。

另外,在ECFA的早收清單中,台灣去年銷售往中國的貿易額中,也有高達69%是免關稅,因此,要煩惱的是那31%的出口。根據台灣去年對中國的出口金額高達817億8815萬4000美元,兩兆四千多億台幣,那麼實際曝險的部位,應該是253億美元左右,而且並非這31%的項目,中韓FTA中都有開放,主要集中在幾個產業而已,所以我們要繼續往下看中韓雙方到目前為止的訊息來評估影響。

這裡唯一可以安心的,是台灣主力的資訊電子產業,佔台灣出口比重很高,在ITA的保護下(資訊科技協定,推動資訊產品與零組件的貿易零關稅)。台灣在加入WTO之前早已是ITA創始國。因此也早享有零關稅或低關稅,即使出口到中國也是。

在看中韓FTA的過程中,我們要先了解,中韓雙方都尚未公布究竟開放那些細項,因為這是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和南韓通商產業資源部部長尹相直簽署的「關於結束中國-韓國自由貿易協定談判的會議紀要」,習近平與朴槿惠兩人達成的共識:中韓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已實質結束、雙方在年底前要完成剩下的技術問題談判。也就是說,雙方尚未完全達成共識,期望在年底完成談判,希望明年可正式簽署、送交韓國國會審查批可後,方才生效。估計即使在最順利的情況下,還需要至少半年的時間,如果南韓國內有反彈,可能要拖到兩年。而根據雙方目前公布的內容,是分5~20年陸續降稅,以避免對本國產業造成重大衝擊。

由於沒有真正的細項,因此目前真正可以預估衝擊的依據,只有憑雙方談判代表在不同的記者會場合上,對國際媒體公布、或對韓方、中方自己的媒體記者會上陸續公布部分資訊,因為雙方都希望減少本國產業的恐慌與反彈,並提高對中韓FTA的支持,故而有相當參考度。

汽車業

所以,我們好好地檢視一下經濟部所說的七大行業到底哪些有有幸可以躲過呢?

首先,韓國對中FTA協商代表團輪值首席代表金榮武今天在簡報會上解釋:「若相互開放汽車項目,則外國品牌在中國生產製造的完車也能輸入至國內,業界確有此憂慮,所以排除讓步。」也就是說,韓國擔心外國品牌的汽車透過中國輸出到韓國,造成韓國汽車業界擔憂,因此排除。加以韓國汽車廠多帶著零組件廠到中國設廠、當地製造、銷售,因此本身對FTA的需求很小。

所以,台灣的汽車業,可以鬆一口氣,汽車業、汽車零組件都沒開放。(韓中締結FTA,韓產業得失概觀)

面板

其次,經濟部最擔心的面板,雖然是韓方最期待中國開放的項目,但是因為中國為了發展中國本地的面板產業,已經花了許多時間與大量的政策補貼款,因此中方代表讓步的底限是,「十年後才可降關稅」。換言之,台廠未來十年內不用擔心跟韓國面板業者會有不公平競爭。但面對中方談判代表的態度,台廠最要憂心的是中國發展「面板自給」的企圖心,嚴格說來,中國面板廠在政策鼓勵下、地方政府遍地開花,大陸大中小尺寸面板在政策補貼下低價競爭,台廠的友達與群創紛紛往高值得4K2K與LTPS發展,才留住競爭力,但中國面板廠也紛紛高薪挖角台廠的研發人員,企圖在高值市場也取代台灣面板廠。

也就是說,面板廠未來十年內最大的敵人,不是韓國、而是中國。所以,不會發生未來3~5年面板轉單1090億,就算轉單,應該是轉單給中國國內面板廠。

石化與鋼鐵業

而石化業與鋼鐵業也同樣,最大的衝擊與進口,來自中國,而不是韓國。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中國完整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十二五綱要」,中國希望建立自主、不靠進口的鋼鐵與石化業,因此各地快速的成立鋼鐵廠與煉油廠,大量的開出產能,其中,鋼鐵業已經面臨生產過剩的問題,中國石化聯合會也提出了產能過剩的預警,根據台灣經濟研究院的預測,台灣的鋼鐵業與石化業正面臨中國的低價競爭,明年情勢比今年更險峻,同列為衰退的產業項目。

中鋼及鋼鐵公會就表示,對台灣鋼鐵業最大的衝擊不是中韓FTA,而是中國合金鋼退稅的優惠;中國製合金鋼出口享17%退稅,無異變相補貼,讓中國過剩鋼品低價傾銷全世界,也打趴台灣鋼品價格。

台灣區鋼鐵公會總幹事黃孝信說,中國的鋼鐵產能這麼大,把全球鋼價都打趴,自己生產的都消化不完,能跟其他國家買的很有限。他說,中國不是笨蛋,「希望你進來的產業,才給你優惠,不希望你進來的,你也討不了便宜」。

想想,台灣經濟部很罕見的因應中、韓鋼鐵用低價傾銷,第一次祭出反傾銷來自救。

因此鋼鐵業在未來幾年,要擺脫過去靠粗鋼或條鋼那樣量大卻值低的產品在中國市場競爭,往高值化發展才能有機會在中國市場一決高下,但台灣鋼鐵業目前高值化的程度是不如韓國的。

石化業亦然,以前讓石化業獲利的是化纖原料PX(對二甲苯)。台廠出口快速成長的原因是中國大陸各地的環保抗爭運動,拖延中國石化業進口替代的過程。

但是現在台灣石化產業的主力產品PTA,早在近五年被大陸追上。一座座技術相近、規模卻動輒是台塑六輕廠二至三倍的石化廠,在大陸快速完工投產,台灣僅存的品質優勢,在大陸這幾年,早就快速追上。

如今,隨著PX需求減少,中國石化業持續增加產能,加上韓國、日本以大貶貨幣競爭,台灣包括台化在內的石化產業,早就面臨臨空前危機。但偏偏台灣石化業者過去習慣投資大宗石化原料廠技術及獲利都很容易,缺乏投資研發高值化產品誘因,即使經濟部苦口婆心地喊了很多年,高值化程度有限,這才是業者真正的隱憂。

玻璃業

至於玻璃業,由於長期受到政府保護市場,因此台灣的玻璃業市場很奇特,台灣市場因腹地狹小,玻璃產業因市場規模因素,以及台玻一家獨大的情況,台玻在市場占有率上,平板玻璃佔國內市場83%,玻布佔國內市場35%,玻纖佔國內市場65%,容器玻璃佔國內市場30%,食廚器玻璃佔國內市場50%,其他業者的規模多半較小。而且,該市場的業者要銷往中國的,則主要以在中國設廠為主。玻璃業台玻發言人林嘉明就表示,該公司銷往中國的產品多在中國生產,且在中國主攻高單價、高技術層次的產品,中韓FTA雖有影響,但比重不大。究竟玻璃業會有多少衝擊,還有待評估。

紡織業

經濟部評估重點衝擊之一的紡織業,根據麥格理證券報告指出,台灣紡織廠不少已高質化,在台灣的生產比重不到五%,且終端需求主要來自美國而非中國,因此紡織業「沒有衝擊(no impact)」

我與麥格理的看法不同。台灣整體紡織業,最大出口市場是中國,這個我們可以從紡拓會的資料看出。以2013年為例,台灣紡織業出口117億美元,以單一國家來說,是中國大陸,高達31.3億美元,如果以地區來說,則是東協地區,高達37.7億美元。台灣之前透過ECFA早期收穫清單紡織品有134項為零關稅,其他還有近千項紡織品尚無零關稅,因此未來五年後出口中國大陸時,一定會有相當的比例受到中韓FTA衝擊,但究竟這曝險部位的31.3億美元會有多少被影響,還要是之後公布的細項而定。台灣紡織業在台灣的從業人員則高達144,977人,家數約4,375家。

工具機業

工具機行業也是令人擔心的,雖然麥格理證券的報告說,對工具機產業的衝擊也「有限(limited)」,因台廠已在價值鏈向上提升,「客戶不會為了十%的價差而犧牲品質」。但我對這個聲明是高度懷疑的,歐美市場,台灣工具機行業確實有優勢,不因美韓FTA而衰退,反而逆勢成長,但對習慣於在「毛三到四」刀口打拼的中國企業來說,10%價差沒影響一說,除非太具有專利性或差異性,否則可能是天方夜譚。

台灣的工具機行業是台灣之光,工具機出口額是全球第四名,主要分布在台中中部與南部,2012年的出口總值將近48億美元,最大的出口國是中國,光2013年出口至中國的金額將近12億美元,是第二名的美國4億美元的三倍,也就是說有將360億新台幣左右的出口,

但是這樣台灣之光的工具機產業,在大陸將工具機列為「敏感產業」(重點培植產業)後,積極研發與大力扶植投產,2013年台灣工具機產業,對陸出口值竟衰退高達23%,高於工具機全體出口衰退值18%,台灣低階的工具機行業被中國嚴重衝擊中。

而中高階的工具機的市場競爭,面臨的倒不是韓國與中國,反而是來自不斷狂讓貨幣貶值的日本。日圓已經貶值到115,兩年跌幅超過30%,台灣工具機業者最險峻的考驗,來自這裡,這個市場,沒有韓國的競爭,當然更與中韓FTA無關。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ECFA簽訂後,台灣對陸出口,以中游大廠挾技術相對領先的混棉材質織品、合成纖維等製品成長最多。但其實中下游的成衣和製襪等類別,早就因為中國製的廉價產品大量輸入台灣,如今已佔台灣進口市佔率逾五成,嚴重衝擊台灣小廠的生存空間。導致台灣紡織業在ECFA簽訂後出現外移潮,三年下來,紡織業整體產值衰退四百億台幣、員工數減少五千人。貿易協定簽署不得不慎重、以及審慎評估的原因也在這裡。

兩岸競爭的衝擊影響遠大於中韓FTA

因此,中韓FTA對台灣的衝擊,嚴格來看,最有影響的是工具機紡織業,其他的如果不是沒開放,就是早已面臨中國經濟大軍的強力壓境,而中國強力競爭的力道,在補貼政策下,更遠超過於韓國。更令人憂心的是,中國的競爭是從2012年前持續茁壯與發展中,中韓FTA則最快也要五年、面板更要十年後才有機會發生影響,眼前台灣最需要馬上面對的,就是兩岸的經貿關係從過去的互補、變成眼前的高度競爭。

我們鼓勵政府多交朋友、多拓展FTA,但詳細的獲利產業、就業評估、失業衝擊、失業輔導、受害產業轉型等評估報告,仍待政府與社會溝通。而在此同時,兩岸經濟與產業從過去可以合作的關係,演變成現在互相廝殺的情況,造成的衝擊早已遠高過中韓FTA,台灣產業的轉型與新利基的發展,同樣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因為,火已經燒到家門口了,能不趕緊救火嗎?

韓國這次最開心收割的,應該就是輔導已久的化妝品業,因為現況有五分之一的韓國化妝品都賣到中國,簽了FTA,是韓國化妝品業者大舉成長擴張的好時機。韓國找出與中國不同的利基點了,而台灣,也該轉身找出新機會了。

徐嶔煌

前北美智權報總編輯。曾任1111人力銀行特助、欣亞數位行銷採購協理、瑞...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