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幾級分上大學,我們其實只在乎分數所形塑的階級
為了48級分考上台大森林系,網路上戰成一團。許多沒上台大的學生憤怒不平,有人憂心忡忡認為該生就算入學也一定跟不上,甚至還拿出因成績下滑而跳樓的例子。有學生肯定繁星這種希望打破地域限制促進階級流動的制度,也有老師指出有多少的學校、家長與學生以轉學或技術性選填志願與假造履歷的方式鑽繁星的漏洞,只妄想拿一個系當跳板來進入心目中的理想大學,或增加高中因「辦學績效上報」的機率,卻在這個過程中忽視了自己真正的興趣,而且還可能造成教學上的困擾。
看起來大家都不開心,許多討論集中在「憑什麼」以及「制度能否造就階級流動還是被鑽了漏洞」。但若是某生考了滿級分上台大,為什麼就該是件「本該慶賀公告周知,甚至最好沿街放鞭炮」之事,彷彿美好人生必然從此展開?
重點是,學測成績只是一個量尺,學測本身的設計就是給「沒有那麼會考試卻有專才的學生」利用的,若學測考得不理想,再利用繁星這個「仍有校內成績作為申請門檻」的制度進入一個理想的校系,請問有任何問題嗎?也就是說「48級分上台大」這個新聞標題本身已經是把兩個沒有必然關聯性的議題扯在一起,不但預設了「有些學生就是沒資格」,也造成網民擅自根據道聽塗說,或親身經歷的荒謬來揣測這個個案發生的始末。
如果大家同意升學考試應該要有促進社經階級流動的功能,又為什麼有人會認為「才考幾分憑什麼上大學」?這會不會是另一種由「分數」塑造的階級?我想問兩個問題:我們對於「理想高等教育的想像」是什麼?我們對「勝組與人才」的定義是否貧乏刻板?
我原本天真地以為高等教育的理想是:「從小培養各種基本知識與技能的基礎」,「在高中期間開始為了未來的志向培養基礎,並開始探索自己的人生方向」、「在努力了幾年之後,依據自己的興趣選填志願進入理想科系」,並且「在畢業後繼續留在該領域深造或就業,發揮所長,貢獻所學,並且開始執行自己的人生理想與規劃」。
如果要達到這個理想,那麼父母、師長、制度與社會對於教育的目的與施作就必然要有清楚的中心思想,在過程中一起參與、探索,與討論。制度讓每一個人都有公平的起跑點,然後具備不同性向、資質與人格特質的人都能夠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我們對職涯、專業、興趣、人生的實踐方式有非常多元與開放的想像。我們同意許多人能有天份,是每一個領域的佼佼者,也可能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與資源,但多數人雖平凡但都能善盡能力所及的小我本份與社會責任。在所有的過程中還要小心地不要製造階級對立與資源集中,對於任何難以預料的人生困境都能坦然面對。
但是我們目前看到的現況是甚麼?
「從幼稚園開始就怕輸,沒事學才藝,父母忙到沒時間學著教孩子與溝通」、「小學都很歡樂,被保護得很好,考試作業通常也不敢出一些需要花時間動腦的,稍微複雜一點就會被投訴」、「國中(或7-9年級)已經是上高中的前哨站,所有的學習與人生目標就是要上高中,如果考不上某些高中人生就毀了,而且還要開始背負家長、校長、老師,甚至是地方人士的期待」、「上高中就是上大學的前哨站,所有的學習和人生目標就是要上某些大學或科系,如果考不上人生就毀了」。
然後呢,無論是出自努力,或出自投機,拼命地擠進特定科系與大學後,有些學生的人生目標反而就消失了,變得很迷惘也看不到努力的方向。這和父母的社經階級一點關係也沒有。
很妙的是社會開始責怪大學的學用落差、研究沒有服務產業、退學制度太嚴格、轉系制度太嚴格、都沒有顧到受教權(但沒有人要顧老師的研究與教學權益),然後大學端就開始因應各種要求補一堆莫名其妙的破網。補了半天,讓學生安安全全地畢業以後,這個社會還是有一堆年過30時還是沒有人生方向的人。而所謂的人生方向,接下來就只剩下「何時畢業?薪水多少?結婚了沒?小孩怎樣?」這幾個命題。從課綱到對未來教育的擘畫藍圖,都充滿了好高好遠的目標,但是其實我們並不真的把多元發展、多元成就,當成教育目標的美好想像,有時候我們總會見到那些被虛構的產業美夢吸納著怕失業的年青人,要不就是那股強大的功利主義壓迫著學生對現實妥協,把自己塞進那無趣的人生模組。
那誰是人才或勝組?誰有資格唸「好學校」?我同意每一個學校各有優劣,不管唸任何一個學校都可能有得有失,那好學校的定義是什麼?學費低廉?研究教學頂尖?資源充裕?校園充滿鮮肉與正妹?夜市好吃?租屋便宜?有山景和海景?是就業保證?還是招牌聽起來不錯,讓你畢業後講話變大聲?好學校會造就人才,然而人才也會匯聚在好學校中,這本身就是互相的。人才呢?是把每一科都考到滿級分才是好棒棒?還是專心一意地發展自我追求?每一項考試的設計是否真能展現創造力、邏輯力、解決實務問題的能力?或只能讓那些習慣標準答案的考試高手過關斬將,讓那些無法在短時間內快速解題的學生吃土下地獄?如果試題本身的設計做不到這些,那麼不管學測指考幾分,都和學生未來適不適合,能不能留在某個專業領域沒有關係。考了高分,不必然表示從此一路順遂,分數不佳,也未必表示學生沒有本事。
如果我們認為這些入學考試的分數門檻是有意義的,能代表學生的基本與專業知識程度,那就要先確定高中端能夠瞭解大學教育的快速發展與人才培養目標,而非讓高中教育困在家長期待與升學績效下「訓練學生通過設計不當的考試」與「誤解各科系大學教授對專業人才的看法」。這會讓很會考試的學生誤以為自己真有學術傾向,卻讓有天份但不太會考試的學生誤以為自己沒有未來。而大學端也應該要主動瞭解高中與大學教育之間的落差,改善大學入學各項評量的品質,而不是持續抱怨學生程度越來越差,卻說不清楚自己對人才的態度,也無法回應現今學生對未來的迷惘。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