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嬌世代與萌文化:為什麼台灣政治人物喜歡裝可愛?

聯合新聞網 陳方隅
在美國,弱小者的形象以及裝可愛是不被青睞的;在台灣,政治人物裝可愛的形象卻是普遍...

(※ 原文發表於「菜市場政治學」,授權轉載。)

大家都知道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的競選策略和個性:口無遮攔、大聲講出對所有少數族群的歧視想法;完全不掩飾自己對女性、外來移民、穆斯林、非裔、拉丁裔美國人的不屑;用最草根的語言、最貼近人民的承諾、最顛覆現有政治體制的形象出現。而這樣的方式造就了許多川普「鐵粉」,支持民眾覺得他最能代表自己心中的想法,並且是個會去實現的人

跟川普最像的台灣政治人物是誰呢?是的,相信大部分的人會聯想到同樣是「政治素人」出身,以反對既有政治菁英為號召,受到廣大民眾支持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不過,有趣的是,或許不是兩人有多像,而是這兩人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什麼。(這邊是不是要先空白一頁讓讀者們來想像一下?)

公眾形象,可能是兩人最不像的地方。想想看,如果川普說自己有亞斯伯格症會怎麼樣?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川普走的是強勢路線,而柯文哲「在大眾面前」的招牌動作則是搔頭、表現出很無辜的樣子,強調自己走的是「中間路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常說自己有亞斯伯格症

在美國,弱小者的形象以及裝可愛這些招數是不被青睞的。而在台灣,雖然「家父長式」的文化仍然盛行,也似乎很強調長幼有序、資深者來決定事情的階層體制。然而,以政治人物來說,「裝可愛」的形象塑造方式卻也普遍存在,到底為什麼會有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呢?

台灣旅美學者、目前任教於美國Northeastern State University傳播系的岳心怡教授(Hsin-I Sydney Yueh)在其著作《台灣大眾文化與認同政治:撒嬌世代》(Identity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A Sajiao Generation)中,或許提供了幾個有趣的線索。

以下我先簡介這本書的主要論點,以及試著以本書的研究成果,來解答上述所提出的問題。

撒嬌世代

進入討論之前,得先界定一下本書主要的研究概念。在岳心怡教授的書中,所謂的「撒嬌」文化其實很接近日文脈絡下的「可愛」文化,但由於英文語系沒有適合的用語來形容,所以岳教授就使用「撒嬌」這個詞的音譯(Sajiao)來指涉主要的研究概念。

她首先考究「撒嬌」這個詞的意義演變。撒嬌在古代是比較負面的用語,通常用來形容女性刻意以嬌態來獲取上位者(男人)的歡心,進而獲得利益。也就是說,撒嬌通常是一個已經成熟、長大的人,刻意使用比較嬌弱的姿態來面對他人。

不過後來撒嬌漸漸轉化成幼齡化、裝可愛、討歡心、讓他人喜愛等的意義,負面成份就比較少了。後續也出現了各種不同的裝可愛形態,包括各種語助詞的使用(哇、吧、啦、喔、呦、呀、der、惹、耶),取小名或別稱(北鼻,阿姨,姐接),還有道歉(公眾人物超愛道歉與裝弱、裝可憐)。

簡單來說,台灣「裝可愛」文化背後牽涉到的是全球化與大眾傳播的影響,台灣文化與傳統中國文化的拉距,再加上解嚴、民主化後政治勢力的變化等,是多重因素下所形塑出來的結果。

柯文哲「在大眾面前」的招牌動作則是搔頭、表現出很無辜的樣子,強調自己走的是「中間...

可愛文化主要助力一:大眾文化

這樣的潮流有很大部份是從大眾文化而來的。本書作者探究不同時期大眾文化對女性形象的描寫,發現1987年解嚴之前,大眾文化當中的女性形象幾乎都是中國的傳統倫常婦女形象,國家也以控制媒體和言論自由的方式,來維持這樣的傳統形象。解嚴之前,電視劇中的女性形象主要是溫柔賢淑、俠女、不食人間煙火這三種。

例如《星星知我心》就是標準的以溫柔賢淑女性為主角的電視劇:女性必須扛起家庭責任,不能抱怨命運,要熬過各種困難,必須忠貞、聽話、要犧牲。這種形象也大量出現在古裝劇、時間點設定在1949年以前的歷史劇。即使武俠片裡的女性展現出智勇雙全的形象,但往往目的是得到男性的愛,或做為某個英雄的得力助手,這強化了女性的從屬地位,而男性永遠是主角。

解嚴之後,不同文化元素得以出現在大眾文化中而不再被禁止。隨著1990年代市場開放,電視劇開始出現本省人和外省人互相合作互相認識,並一起克服難關的情節;也開始有大量講台語對白出現,這些題材大多都很受歡迎。

然而,此時的電視劇比以往更常出現「不食人間煙火」類的女性角色。本書作者認為這其實是對中國傳統婦女形象的戀舊(nostalgia),尤以瓊瑤系列為代表。這類藝文作品的對白通常超現實,女性一定是很柔弱、隨時會哭的角色。雖然台語不再被禁,但是「台」總是被刻畫為負面的形象,反派角色一定是最壞的女人;而「台灣好女人」的形象跟「中國式好女人」很像,都還是強調溫柔賢淑(例:陳美鳳的好媽媽角色)。

除了本土市場的開放,流行文化也因在1990年代後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尤其日本文化——而出現重大轉變。大量的影視動漫作品在當時進入台灣,偶像劇熱潮如流星花園、麻辣鮮師等大多都由日本漫畫改編而成,或與日本有關。同時,日本傳入的可愛文化也漸漸「在地化」。

2000年以降,像是可愛教主楊丞琳的形象,跟過往的「中國古典」形象已差異很大。除了由可愛女主角飾演的偶像電視劇帶來龐大影響,《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這些大受歡迎的綜藝節目,都一再地強調可愛、撒嬌文化的重要性。

可愛文化主要助力二:政治民主化

除了大眾文化的影響,可愛文化的出現也可歸因於政治上的發展。社會走向在民主化後,由於選舉的關係,政治人物通常要想辦法變得親民、要讓人覺得親近(amiability)、可靠,並且能使人們開心。本書作者指出,相對於威權國家或一黨專政的國家(政治人物最好要讓人民畏懼、要展現威嚴),台灣的選舉宣傳,總是充滿各式各樣能展示出「可愛」的符碼。

這樣的潮流開創者是陳水扁,從1994年的台北市長選舉開始有類似的形象創造,在1998年可以說是正式開創了可愛形象的競選活動:阿扁娃娃,阿扁T恤,鑰匙圈,手機套,零錢桶等產品紛紛出爐,從此以後相關產品和可愛符碼成為競選的標準配備。而最近的大選當中,蔡英文總統的小豬,以及她跟貓的合照,甚至還有人把她拿去畫成日本漫畫霧島的cosplay,以及合成她跟尤達的相片,這些也可說是可愛文化下的產物。

總結來看,作者認為,台灣的撒嬌與可愛文化大約是從1980年代末、解嚴以降所發展出來的,這大致上跟台灣意識與認同的興起是同步發生的事情。全書要論證的是:撒嬌文化(已經)是台灣認同的一部份。

回到一開始筆者所問的問題:為什麼柯文哲和川普這兩個民粹政治人物的形象塑造會如此不同?我認為本書已提供一個有趣的解答方式。

社會走向在民主化後,政治人物通常要想辦法變得親民、要讓人覺得親近可靠,並且能使人...

書目

陳方隅

大學念政大外交系但後來發現自己不想要當外交人員;研究所念臺大政治所,開...

菜市場政治學 言論自由 蔡英文 柯文哲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