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觀光客開放七年,台灣得到了什麼?
2008年7月4日,經過多年技術磋商,700多名號稱首發團的中國觀光客自中國各省來台旅遊,「陸客」自此之後開始成為台灣發展觀光的主軸,開放七年後的今日,根據交通部觀光局最新的統計月報,今年五月中國觀光客來台的人數,占境外來台觀光客總數的43%,若再加上港澳的旅客,中國籍觀光客已高達57%的占比;數量之龐大,令人瞠目結舌。
另一方面,據交通部觀光局統計,2014年外國觀光客來台人數已達991萬人次,依照這幾年的成長速度(去年外國觀光客成長率為24%),今年破千萬肯定沒有問題,然而在不斷倍增的觀光人口背後,缺乏總量管制卻似乎已經超越環境所能承載的範圍,人民的生活品質也受到顯著影響,不時會有地方民眾與觀光客意見不合的新聞,大量觀光客已經造成諸多負面影響,台灣最珍貴的觀光資源就是自然地景,當這些資源遭到破壞,觀光品質低落,觀光印象難挽回,土地資源難以恢復,觀光產業將大受影響。
然而,許多爭議都直指2008年後,政府有系統的開放中國觀光客進入,大量攀升的中國旅客成為來台觀光主力(如下述附圖),然而回到觀光統計與實務新聞上,確實有幾個現象值得討論的:
一、中國籍觀光客已達所有觀光入境人口的四成,且逐年攀升中。
根據觀光局統計,隨著政策調整,2008年開放中國客觀光後,即占當年外國觀光客的9%,隔年立刻上升至22%,2011年開放自由行後更佔近三成,2014年的統計數據中,中國籍觀光客已達40%的占比。但這幾年中,原先固定占來台觀光客33%左右的日本籍旅客,在去年僅剩16%;影響相對較小的反而是港澳籍觀光客,開放前後,都佔約15%左右的比例,維持一定水準。
二、外國觀光客來台平均消費金額,近三年呈現下滑。
根據觀光局統計,開放陸客觀光前的2006年,外國觀光客一人在台消費平均約4.69萬元,但在去年平均消費金額僅剩3.99萬元,隨著近年來物價攀升的程度,平均消費理應隨著物價上漲,但結果卻不如預期。
三、「零團費」政策惡性競爭,陸資「一條龍」讓觀光產業叫苦連天。
台灣省旅行商業同業公會聯合會理事長蕭博仁曾在新聞中表示,「陸客低團費惡性競爭,不僅嚴重影響觀光形象及旅遊品質,旅行社也會自食惡果,所招攬的是無購買力的陸客團,一路賠到底,最後只好關門大吉,已傳出多家旅行社倒閉。」
四、觀光旅客影響在地生活,抗爭聲四起。
花東居民因為觀光客買不到火車票而怨聲載道、高雄哈瑪星居民封路抗議、日月潭在地住民也多次表達生活受影響、花蓮慕谷慕魚原住民族封山禁止觀光客進入、台東伯朗大道金城武樹倒塌之後地主表示開心,因為觀光客不再影響農作,這些例子都應當讓我們思索,大量引進觀光客的政策是否應該有所調整。
綜上所述,現有以陸客為主的觀光發展模式,已經產生問題。許多人會覺得中資加入是主因,確實中國資金因為語言相通、金主相通,在觀光產業上可以先藉由一些人帶路後,很快地把這些帶路人換成自己人,讓在地的產業與人僅有極少極少的收益,不過實務上,中資尚無法進入台灣投資,實難查到證據,但跨海峽政商集團的觀光壟斷,卻無止盡上演,不過這是資本世界的邏輯,國籍並非主因。但針對大量觀光客,或許應該從源頭關注,我們是否需要如此大量中國籍觀光客進入,相對排擠到其他國籍觀光客的問題。如果台灣要發展觀光產業又只鎖定單一國籍的客人,那就是雞蛋放同一個籠子的概念,而且這個籠子還是一個專制的籠子,要開要關都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
回過頭來,許多地方反對中國觀光客是一種在地性的感受,但重點並非國籍,而是太大量的非在地人口集中出現後,觀光區內的生活壓迫與經濟剝奪感受強烈,所以抗爭四起;而我們真的應該要思考的是,觀光發展絕對是有所侷限的,而不能無限上綱。至於已經有的交通規劃、觀光政策,都應該回頭思考如何讓生活與觀光產業同時並進,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策略。
因此,觀光人口在達到一定上限後,總量管制有其必要。若為經濟發展,應以提升每人來台平均消費額度為優先,而非無止盡的讓觀光客湧入。然而,如今現況是,政府又將再開放更多中國籍觀光客來台,無非是讓台灣人的生活、環境、土地資源受到剝奪。自由行這幾年是地方觀光產業認為收益的重要來源,若要增加自由行的額度,就應該縮減現況下讓觀光產業叫苦連天的零團費團客額度,讓總量不再上升,進而逐步調整觀光政策,此外也呼籲政府,更該正視觀光客單一國籍來源的風險。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