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投過後,台灣環境運動下一步(下):台灣能源轉型難題

聯合新聞網 蔡中岳
核四廠。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篇:

公投過後,台灣環境運動下一步(上):政治現狀與公投制度

今年四大公投中有兩項與能源、環境相關,在私下與人權運動工作者的閒談中,對方提到:「整個社會都在討論能源議題,應該很有受關注的感覺吧!」我謹以苦笑回應,若關注可以推進討論是一大進展,但過程中的人身攻擊似乎勝於議題討論,甚為可惜。

在重啟核四公投不同意後,反核方勢必會推動廢除核四計畫的諸多倡議,這座糾纏台灣四十年的老議題,終於有清楚的民意結果,替核四劃下句點。然而廢廠之後的土地返還、認列虧損成為台電要面對的重大議題,是否會因為廢廠的艱困而持續維持封存狀態,值得觀察。但監督的力量不會停,終結核四成為進行式,如何終結應是未來需要快步推進的議題。

另一方面,在珍愛藻礁、三接遷移公投不同意後,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將進行其「再外推方案」的環境差異分析審查,正反雙方是否會將戰場延伸到環差,值得觀察,但在議題攻防的過程中,對於整體能源需求的討論亦需深思。

在兩案能源公投背後,「減緩氣候變遷」是最大共識,核能是否能減碳?天然氣是否該是能源轉型的過度能源?背後重點都是該用什麼樣的能源來減碳。台灣在今年宣布2050淨零碳排的政策目標,環保署也在下半年推出有關氣候變遷相關法律的修法,此大方向下,逐步落實的減碳路徑辯論與具體減碳政策,才是重點。

建造中的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絕不放任無止盡的用電成長

經濟部估計,今年用電成長可能到4%以上,這是近年來非常誇張的數字,經濟部門會表示這是產業發展成功的象徵,但歐洲各國早已做到GDP成長與用電成長是脫鉤的狀態,雖然產業結構不同,但絕不能將用電成長視為當然。

綜觀近年的節電計畫,2017年由中央先推動的新節電運動,22縣市共推總經費達75.06億元的計畫,裡面包括因地制宜措施、節電基礎工作、設備汰換與智慧用電;其中與民眾最相關的能源效率提升——設備汰換,用在補助照明、冷氣等節能家電,經費57.12億元。但此計畫在去年底告終,早在去年中,民間發起的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就開記者會呼籲,若新節電計畫缺乏長期規畫將造成巨大用電影響,但今年只暫列一億元左右,果真讓節電陷入瓶頸;明年開始的新計畫勢必得加速推動。

除此之外,筆者近年參與各縣市政府節電業務承辦的工作坊,明顯地知道節電端在電價不調整的狀況下,缺乏誘因,不見得是地方政府不做,而是手段盡出但難有呼應。然而電價調整在台灣是個顯著的政治議題,台灣97%靠進口的能源結構,卻有全世界前五低的工業電價、民生電價顯然不合理,除了民間團體呼籲電價合理化,透過級距調整讓高用電者得付出更多成本,更需要有良善的社會溝通來討論電價議題。

在未來強調淨零碳排的能源使用推估中,整體用電量勢必會增加,主因是電氣化為減碳的必要手段。國際能源總署估計,全球達到2050淨零碳排,會減少整體17%的能源使用,但會增加50%的電力使用。但台灣現在的用電成長跟上述電氣化無關,單純就是「拚經濟」長出來的成長,是應該要用盡手段抑制的。

縱使公投結果如此,公民也應該意識到絕對不能放任用電成長,誠實面對電源開發計畫也不應該是無止盡擴張,這些資源消耗都是世代正義的課題。

經濟部長王美花出席「2021能源願景高峰論壇」表示,減碳已是全球共識,台灣早在2...

工業節能優先 半導體用電大增該如何面對

除了對於民生用電的節電政策外,占台灣55%以上的工業用電更應該謹慎檢討,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即提出,應該辦理電子業政策環評,直面台積電等電子業用電增長的問題;另外針對石化、鋼鐵、水泥這三大被視為難減碳的產業,私人企業因應碳關稅已經開起減碳計畫,但工業局顯得過於保守,目前提出的第二期製造業減碳規畫都相當不積極,2025年只比2005年減0.22%,欠缺積極管理作為,需要政府與企業、金融界一起來提出更積極的作為。

除了難減產業外,整體製造業即將要面對的碳稅費機制,也是重點。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表示,碳費不應用於補貼汙染者的減碳工作,那是他們的責任,應該用於補助低收入與弱勢者、研發低碳技術、及現在就該開始進行的除碳工作。另一塊是建築節能,新設建物及老舊改建的建物,都應該符合更嚴格的建築外殼節能標準,並且做到建築能耗揭露。以減碳做為大方向,這些抑制製造端碳排的努力,都得進行。

老舊電廠準時除役 絕不能棄守

在三接課題中,政府提出必須讓三接興建以加速老舊電廠除役,而公投結果可視為對此承諾的複決,因此高雄興達、雲林麥寮甚至屏東的核三廠,這些近年規畫將除役的老舊電廠都勢必得兌現,而台中火力電廠雖然尚未屆臨年限,但近年來的空汙季友善降載的政策,都應該持續進行。甚至得更積極地提出無煤時程,將現有的燃煤機組、汽電共生廠做完整的退役規畫。

不過若要解決空汙議題,占三分之一以上的移動汙染源也應該有更積極的政策,近來環保署推出老舊機車淘汰政策,不再補助燃油機車汰購都只是基本態度,整體的運具電動化、發展大眾運輸都應該持續進行。

應該辦理電子業政策環評,直面台積電等電子業用電增長的問題。 圖/路透社

再生能源選址課題 社會溝通不能停

除了節電、減碳驅動的產業轉型外,無論是產業端的需求,抑或在未來的能源使用上,要用乾淨的電力來替代掉煤炭、石油,所以如何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都將是最重要的課題。但能源發展的艱難在沒有一種完美的能源,連再生能源的開發都有諸多爭議,所以綠能的社會溝通將會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

地球公民基金會長期推動加速屋頂光電的建制,促使行政院2025年屋頂光電設置的目標增至8GW,推動新設園區都必須有一定比例屋頂光電的規範,但持續盤點並在公有建物、工廠、公有停車場、物流倉庫、服務業等用電大戶上裝設光電,也都還有進步的空間。

地面光電則要綜合評估光電需求總量與環境負荷量,今年開始正式上路的漁電共生環社檢核機制,可以此經驗檢討國土使用的評估與把關機制,建立地面光電的選址的條件,同時要建立合理的分配機制,鼓勵公民電廠,將綠能的收益用於提升生態、農漁產業及社區發展,避免炒作土地。另外諸多團體在推動的地熱發展,則需要政府投注資源於先期探勘,只是地熱潛力區絕大多數在原住民族部落,少部分在國家公園內,選址議題仍然得面對。

總體來說,綠能建設的社會溝通是當前最重要的課題,但如果要加速發展綠能,大規模綠電以碾壓的方式建制,很可能適得其反,甚至再引發不同主題的公投;但另一方面,在減碳的大趨勢下,如何讓台灣社會知道再生能源發展的必要性,也格外重要。

面對能源配比 艱難中也得選擇

縱使台灣今天節電有成,能省下整體一半的電力,剩下的50%電力來源,還是得面對能源配比的問題,台灣僅有再生能源屬於自主能源,但也不可能一夕之間變成100%再生能源,所以天然氣雖然遭受諸多批評,但為了加速減煤、減碳,也得面對天然氣做為橋接選項。

具體建設上,三接確定會在大潭以再外推方案來興建後,四接、五接的興建議題勢必會再起攻防,但根據環境律師詹順貴表示,四接有諸多不正義的歷史,也需要更多關注。另一部分,天然氣在能源轉型的具體過渡任務,也應該有更細緻的討論,挪威科技大學智慧配電網中心計畫博士生顏東白撰寫專文,認為「以氣易煤」階段已經開始,接下來還會從「綠主氣從」階段再轉型到「灰氣轉綠」階段。

面對全球尺度的氣候變遷課題,環境運動沒有停下來的空間;當議題提升到公投層級時,自然就會有輸贏,但如何促成環境永續的多贏,才是根本。期待台灣社會不再被公投輸贏綁架,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這條路。面對還有很多能源選擇的矛盾、選址的艱困,需要政府拿出良善溝通、社會對話的機制,從三接環評與光電爭議中,檢討當前欠缺公眾參與及資訊公開的狀況,優化聽證程序,啟動更多能源政策的對話,避免人民最後只能訴諸公投。

建造中的觀塘天然氣第三接收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中岳

1986年生,花蓮人。長期關注花東發展、氣候變遷、淨零轉型等議題,希望...

氣候變遷 能源轉型 環評 蔡中岳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