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子島問題不能奢望用假民主的i-Voting解決
(本文由作者廖桂賢與華盛頓大學地景建築系系主任侯志仁共同完成。)
社子島議題,自台北市長柯文哲上任後,再度受到輿論注目。本來,市府預計去年底針對其所提出的三個開發替選方案進行i-Voting,但因地方對方案內容不了解,因而延期舉辦。日前,柯市長率相關局處首長再度到社子島,宣布將於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舉辦i-Voting。然而,有居民與議員對現有三個開發方案仍不買賬,希望暫停i-Voting。我們認為,如果市府一再執意以i-Voting來解決社子島的問題,只會不斷遇到反彈,很可能落得一再延期的下場。
社子島的議題,一般是以這樣簡化的故事呈現:雖位於首都台北市,社子島因為長期被限建、禁建,有如鄉下,發展落後,環境破敗;因為社子島居民長期承受不公平待遇,市政府必須積極開發這「台北市最後一塊處女地」 。
市府在一月三十日最新的新聞稿中,再度強化這樣的邏輯:「為解決社子島一萬多居民禁限建四十六年以來累積的居住環境品質問題,需加速社子島開發」。彷彿,「開發」,就是解決社子島居住環境品質問題的唯一解答。也因此,這些日子以來,我們看到市府團隊將社子島相關的工作重點集中在規劃開發方案。
我們不否認市府團隊解決社子島問題的誠意與決心。台灣人民早已厭棄敷衍了事、推諉卸責的政府,因而柯市長團隊一上任快打旋風似的做事風格,讓市民耳目一新。面對社子島的問題,市府團隊的確非常積極。一方面,於去年八月初頒布了「臺北市社子島地區違建修繕暫行作業要點」以及「臺北市社子島地區接水接電作業要點」,先解決當前居住環境困境,讓在地民眾能夠合法接水接電及修繕房屋。另一方面,在開發規劃上,於去年六月在社子島坤天亭設置「社子島專案工作站」,由市府各相關局處、專業顧問團隊、以及社區規劃師駐地,進行意見蒐集;此外,也就建築物、接水接電、門牌編訂、中低收入、廟宇、工商產業等現況等展開調查。接者,八月份,進一步將工作站改為「社子島專案辦公室」,以之統整社子島開發相關專案工,以期有效推動社子島開發。
除此之外,包括柯市長、副市長林欽榮、與都發局局長林洲民、地政局長李得全等在內的市府團隊,也已先後四次到訪社子島。去年六月二十七日,市府在社子島進行戶外開講,首次公佈了社子島開發的三個方案:「運河社子島」、「生態社子島」、以及「咱ㄟ社子島」,並宣布十二月十二日將舉辦三個方案的i-Voting。然而,除了現場的三個方案的模型之外,三方案的詳細內容付之闕如。四個月後的十月二十七、二十八日,市府團隊再度到社子島進行說明會,解釋上述三方案,以及拆遷與特別安置計畫和i-Voting作業方式。然而,地方民眾對開發方案以及拆遷安置補償條件等仍然一知半解,有里長甚至批為「黑箱作業」。 十一月二十七日,柯市長等人夜宿社子島,再度「傾聽民意」。今年一月三十一日,市府團隊再度回到社子島,舉辦「重返社子島與都市計畫委員會座談會」,再次針對三個方案進行說明,並宣布i-Voting於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舉行。
細數市府針對社子島的相關作為,我們再次肯定市府的積極與用心。然而,我們對於市府團隊始終如寶貝般地緊抱三方案不放、視i-Voting為民眾參與的尚方寶劍,感到憂心。
因為,「社子島落後」這樣簡化的敘事,豈是社子島的全貌?「居住環境品質不佳所以需加速開發」,又豈該是規劃的唯一出發點?即便市府口說「傾聽民意」,但我們看到的仍不脫是傳統由上而下、不民主的規劃設計模式。正因為這種規劃模式有嚴重的盲點與後果,另一種由下而上、讓在地民眾民主參與的規劃,已是國內外規劃界的顯學、西方國家的規劃實踐模式。 唯有透過細緻的民眾參與過程,規劃設計專業者才能夠看到一個地方的多樣面貌、聽到多元聲音,以避免在偏頗甚至錯誤的基礎上做規劃,使規劃能夠真正讓在地民眾過得更好。柯市長一向強調「開放政府」、「全民參與」、「市民自決」等民主理念,可惜在社子島議題一事上,對於「參與」的定義過於狹隘,似乎以為只要去地方辦幾場說明會,讓民眾能夠票選方案,就是參與、自決。
從去年六月底,市府正式公佈社子島開發三方案至今,即便三方案的公開資訊已有增加,內容仍是讓一般民眾霧煞煞的專業術語和專業圖面(市府最新公佈的三方案資訊)。只要去社子島晃晃找人閒聊,就知道地方上對方案內容仍普遍不了解,甚至連三個方案的名稱都說不出來。二月底的i-Voting投票在即,大部分的社子島居民是否有可能在一個月內, 對三個方案的內容有突破性地了解?並且可以清楚判斷各方案之優劣利弊?我們並不樂觀。在居民仍不了解三方案的情況下,投票的意義到底為何?更重要的是,即便居民充分理解所有方案並依此投票,真的就代表民眾參與、市民自決嗎?
i-Voting不等於民眾參與,更不是自決,充其量只是鳥籠式的民主。也就是說,居民只能從市政府提供的有限方案中,做出選擇。在目前的i-Voting程序裡,他們沒有權力提出自己的方案,或是否定現有的方案,方案擬定的過程雖然曾有過說明會,但決策權完全在公部門手上,甚至i-Voting的結果也只是僅供參考而已。這樣的i-Voting是假民主。
柯市長說:「作為市長還是要到第一線看看真正的問題。」但是,市府幾次大陣仗的座談會,到底看到了什麼問題?傾聽到了什麼樣民意?又是誰的民意? 在地民眾都希望社子島開發嗎?
開發繁榮,絕非社子島內的唯一聲音。不乏有在地民眾覺得社子島是住起來很舒服、台北市少見沒有交通噪音與空氣污染、還可以享受無敵水景的地方;不乏有在地民眾覺得日子過得好好的,根本不想要劇烈變動。這樣不同於主流敘事的聲音,為何沒有被聽到?
在政府對民眾進行的政策說明會上,無法聽到多元的聲音,並不意外。但是,令人不解的是,既然市府從去年七月就透過駐地的工作站/辦公室收集地方意見,作為規劃基礎,那麼為什麼社子島的問題仍然持續被簡化為開發方案選擇的問題?為什麼方案似乎沒有因為對社子島的進一步了解而演進?為什麼沒有其他方案出現?為什麼不能有「開發」之外的其他選項? 為什麼不視市府規劃的三方案為刺激討論與參與的「素材」,而非得將它們當作必定的選項?又為什麼不鼓勵社子島民眾自己發展規劃方案?
即便市府團隊解決社子島問題的誠意有目共睹,但我們憂心,目前的解決方法偏誤,過於堅持市府自己的三個開發方案;此外,市府也過於躁進,希望民眾盡快挑選一個方案、盡速開工。然而,欲速則不達,後果很可能會是吃緊弄破碗。
我們希望提醒市府團隊:社子島問題不能奢望用假民主的i-Voting解決。社子島的規劃,在現階段絕不該直接簡化為「從三方案中選出其中一個」。如果,解決社子島「居住環境品質問題」(而非土地開發利益)是市府施政的真正目標,那麼開發並非唯一選項,就地進行環境改善也可解決問題,不必然要勞民傷財,進行徵收拆遷安置,卻很可能犧牲了弱勢居民,圖利了土地炒作客。柯市長自己也曾說過:「全台灣的人口成長趨緩…… 提高容積率,未必能為社子島帶來好的生活環境品質。」。我們呼籲市府,必須認真檢視社子島開發之必要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