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校行政都是菜鳥老師在當?

聯合新聞網 黃益中
photo cedit:Isaac Bowen (CC BY-SA 2.0)

聯合報日前報導〈台南國中小行政荒 主任沒人想當〉,台南有國中的主任、組長因是新進人員,列為超額老師將被「釋出」;有學校因校內師資沒人願意當主任還去他校挖角;新學年要開始了逾20所國中小的行政團隊人事沒喬定。

看起來很令人訝異的新聞,在我看來,根本稀鬆平常、毫不意外。這種「學校行政荒」不是台南特例,而是全國通例!其實以前教育界不是這樣的,學校行政人員都是由表現卓著的資深教師擔任,菜鳥教師從導師開始歷練,累積一定教學與班級經營能力,由長官拔擢擔任行政組長,組長歷練一定年限後再升任主任(國中小還要經過主任儲訓),最後考上校長,形成一套完整人才甄拔機制。

可是現在呢?各位不妨隨便找個學校看看,擔任組長的都是剛考進來的菜鳥正式教師,這還是比較好的情況,有很多學校(不論偏鄉或都市)連菜鳥老師都找不到,最後只好凹代課教師擔任組長。其實組長或主任的職務加給比擔任導師要來的高一些,現行國中小導師加給三千元、高中兩千元,可是組長行政加給至少有3740元,擔任主任者至多還可領到5140元、6740元,再加上國民旅遊卡一年最高一萬六千元的補助,政府該給的好像也沒少給,那為何找不到老師來做呢?

因為評鑑。學校行政績效當然需要被評鑑,自古皆然。問題是現在的評鑑早就已經走火入魔,上級不斷不斷地生出一堆指標,下級就是不斷不斷地砍樹印報告來應付。除此之外,還很流行「計畫」,學校每年都要寫計畫向上級申請經費,以台北市來講,光我聽過的就有領先計畫、亮點計畫、均優質計畫、特色課程、本位課程……然後加上每季的訪視、評比、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還有各種支援教育局的活動、考試、說明會、運動會等族繁不及備載。我教了十幾年的書,一週五天都待在學校,到現在也搞不清楚到底有多少「計畫」要忙?

從定義來看,學校行政是「對學校教學以外事務的管理,以求經濟而有效的達成學校教育目標,滿足成員需求的一種歷程」。用白話來說,就是擔任後勤角色,支援第一線教師教學工作,並作為老師間溝通協調的橋樑,完成有效率的教學。結果現在的學校行政除了被一堆莫名其妙卻聽起來很厲害很有教育愛的計畫壓得喘不過氣,還得要全體老師們配合演出跟著一起來寫計畫搞評鑑,這種由上而下、不斷冒出、層層交辦下來的行政業務,除了逼著老師們把大量教學時間浪費在寫報告做資料以外,哪裡來的「經濟而有效達成目標」?

有人會問:既然問題出在評鑑與計畫,為何不減量呢?老話一句,這是利益共生體的概念,只要看看是哪些人來學校「視導」就知道了:訂指標的退休或現役大學教授、教育局教育部的某些事務官僚或明日之星督學、退休或現役的國中小高中校長等。他們裡面很多都還是學長學弟或師生關係呢。可悲的是,這種利益共生體,真正的教育高層根本管不著。當我看到教育部長吳思華說他要推動偏鄉行政業務減量時,都想跟部長說您大概搞不清楚實情吧。行政減量太多可是會堵到某些人的升官與發財之路呢!

我相信各位基層校長們都知道問題出在哪裡,當你們埋怨找不到老師擔任組長或主任時,是不是偶爾也發揮道德勇氣,勇敢向上級長官說出實情,總不能每年都看著年輕教師被迫擔任組長,然後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等待下一學年有新的替死鬼來接手吧!

黃益中

師大公訓系,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高中公民...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