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台灣觀眾還願不願意被「自己」的故事感動!王童的《風中家族》告訴我們什麼!
給所有五、六年級生的大哥哥大姊姊溫馨提示一下,《風中家族》的導演是王童,當年曾以《稻草人》讓我們感動。大陸的影評網站評論《風中家族》時提及,可惜沒有當年的楊貴媚,但王童這次成就了一個楊祐寧。在遺憾與讚賞的文字之間,我寧願理解為,一個三十年前曾經帶給我們動人故事與情感的導演,沒有老,沒有變。
先聲明,雖然我人在北京,《風中家族》在大陸以《等風說愛你》的片名已經在院線走過一遭,但我忙到飛起無緣得見。所以這篇文章,不是影評,也沒機會可評。大陸上映期間,許多媒體在為《風中家族》叫好,他們也覺得值得更多的票房空間與更多的觀眾。既然如此,接下來台灣上映,能否有更多人看,能否有更多人知道、記得,珍惜我們還是有好東西不斷產出,這是我的為文初衷。
我同樣疑問,有多少人會去看這部電影?
在台灣,大多數能激起主流議題的,都與「台灣意識」有關係,我自己在鳴人堂與FB短短玩耍幾周,已經玩耍出一個心得。如果我推薦一個純大陸電影,或是談某個大陸現象或人,反應都不如台灣之光,台灣人,台灣要站起來來得有效果。同理可證,一個關懷視角雖然立足台灣,台灣拍攝,有台灣情感的《風中家族》,可能因為故事主角有些是「從大陸來的那一代人」,失去了主流的關注。
姑且不論《風中家族》的商業行銷包裝是否需要調整或重新檢視,每一個好導演,注意,是好導演,在選材的時候,不會考慮市場、票房、甚至是政治品味。所以,侯孝賢會說出一些話:「背對著觀眾創作。」我粗暴的幫他做結論,大概意思是當創作的時候,想著觀眾的喜好,想著票房的走向,迎合的拍攝,很容易迷失「創作意圖」以及當初想說這個故事的感動。這與商業市場的類型電影或爆米花電影本來就是不一樣的邏輯,但不代表背對就是背棄。侯導或蔡明亮等人的創作,目的是「告訴觀眾還有一個這樣的影像世界存在」,其他的就交給觀眾選擇與品鑑,能夠走進這個世界的,可以有各種收穫;走不進或說看不懂,其實無妨,不需要有壓力。因為世界本不大同,某個世界是屬於某些人的。
王童導演其實那麼的極端,他是說故事的人,是把一個情感帶出來的人。在這個時間,選擇拍攝一個1949年的家族分合,在台灣離散的有愛情故事,除了能夠知道,他想說的是自己的處境與生活經歷的反芻,也讓觀眾記得,我們曾經這樣走過來,曾經彼此不同,但可以有方法走在一起。
其實我猜想的這個導演觀點,有可能太過天真或玫瑰色。但,沒有一些好的念想存在,我們能用感謝歷史的錯誤來取代仇恨嗎?或者沒有這樣的觀點,我們能了解自己從哪裡來,未來怎麼走嗎?有人繼續說我們的故事,用他的智慧與經驗去告訴我們人生有很多故事,不是一件幸福的事?無論作者來自哪裡,去哪裡,說他們在台灣的故事,我們自己願不願意看?
王童導演給我們的,其實比他的作品多更多。隨便列幾個片單,《策馬入林》、《無言的山丘》、《稻草人》、《紅柿子》到《風中家族》,都是他想說的故事與想說的話。或許有些人不願意聽,不喜歡聽,或沒有聽過。但我相信感性的力量,還是能夠讓很多人有所感觸,與感動。差別只在於看與不看。
仔細想想,《風中家族》上映期間,正好我有機會回台灣出差,回家鄉看這部電影,可能更有意義。也謝謝王童導演教我的事。
【Bonus!你所不知道的美食!】
老坑記
地址:東城區 工體北路66號瑞士公寓底商115單元1樓
電話:+86-10-65521878
愛吃的人來大陸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區分菜系。以前在台北百周年的時候,許多文化名人像相聲瓦舍等人,藉由對老台北的記憶,知道了不少從大陸過來的名菜,名館,但能維持原來菜系特色的,確實少了。例如,許多朋友會在粵菜餐廳點宮保雞丁,在江浙菜館找辣的食物,這是台灣族群融合的一個舌尖上的融合,也是特殊現象。
老坑記是廣東菜,與大家印象中的香港餐廳又有些不同,甚至有些朋友想到廣東菜只有飲茶的理解,少了一些分類與專精的趣味。廣東菜系還有細微分支,搜索就能知道。
我平常去的話會點的是豬油撈飯、老坑小炒皇、老坑豬手、吊燒雞、鵝肝醬粉絲煲、家鄉釀蓮藕。一系列的香氣其實接近,以醬油或鹽搭配食材或炒或炸或烤或煲出不同的口味。前幾天朋友來京探訪,不食辣,廣東菜正好是比較好的選擇。豬手是炸得香酥,但皮脆膠質軟嫩;吊燒雞將雞燒得皮香酥脆,肉卻能仍肉汁充滿、軟嫩喜人;家鄉釀蓮藕,則是藕片內夾釀肉,再炸至外皮酥脆,藕甜、肉香。樸實的原料,透過複雜的傳統手法,從傳統之中,給現代人美食的滿足感。選這個餐廳,呼應主題,給一些願意下老功夫,用原生地為感動根源的人們。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