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農場再進化?當「德國研究」取代「英國研究」

聯合新聞網 喬瑟芬
〈德國研究中心分析:為何台灣防疫經驗不易複製〉一文在社群中瘋傳,但其發布平台很可...

數天前,一篇名為〈德國研究中心分析:為何台灣防疫經驗不易複製〉的文章,迅速在關心台灣社會脈動的社群中炸開,且很快就跨出同溫層,連一些平時極少分享「政治文」的朋友也開始轉貼。

然而,點入該篇文章後,卻立刻發現諸多疑點。首先,這篇看似外電編譯的報導,來自一個叫《報呱》的網站,以過去幾年台灣社會集體學習如何判讀假新聞的技巧來檢視,該網站找不到具名的負責團隊,看不到出具真實姓名與新聞資歷的編輯和記者姓名,也查不到資金來源。

再點閱此站內不同主題的「報導」,可以發現其幾乎都是透過編譯其它媒體的內容而來,少有原創內容。熟悉媒體識讀技巧的讀者,到這裡幾乎都已經發現,這很可能是一個內容農場。

來自內容農場的「德國研究」

再檢視其文中所稱的「德國研究中心」,卡爾斯魯佛朗霍夫系統及創新研究中心(Fraunhofer Institute for Systems and Innovation Research ISI, Karlsruhe)確實存在,是一個正規的研究機構,主力為應用科學,該篇所引用的馬丁(Nicholas Martin)也確實在該機構任資深研究員。

然而,細看該文所附連結,並非該機構的正規研究,而是出自其下屬的「隱私論壇學會」(Forum Privatheit)的網路部落格,是與其他研究者交流意見用。如果真要用學術標準來看,該文連研究大綱的程度恐怕都不到,引用資料也不足,比較像這位研究員對台灣防疫經驗的「報導」。

《報呱》在編譯此篇時,卻用下標刻意誤導讀者,以為這是一個具權威性的研究機構的官方結論,以粗體文字將結論導向:「台灣經驗難以複製、台灣的防疫不可能以侵犯人權作為代價」。

該研究員並沒有表示「台灣不可能侵犯人權」,而是以謹慎但正向的態度,看待我們在多數人健康與少數人隱私之間的取捨。換言之,他認為的確有少數人的權益受到限縮,但因為台灣事前的法律準備,讓這些措施完全合法合憲(這應有部分屬誤解)。全文並沒有提到要複製台灣經驗,僅是將他所訪談的記錄提供學界同儕參照,遑論以「台灣經驗無法複製」當成結論。

該文研究員對台灣相關法律「早已完備」的理解是有問題的。 圖/法新社

此外,該研究員對台灣相關法律「早已完備」的理解是有問題的。台灣在SARS後大修的《傳染病防治法》確立了中央在重大傳染疾病的指揮權、避免重演當年北市府不同調的悲劇,明確包括邊境管制、防疫物資調動、疫調執行等措施,以及疫情中訊息的發布準則(包括對假訊息的處罰)。然而該文中所著重的,如數位足跡的輔助、使用健保資料庫串接出入境資料等,反而是法界一直提醒恐有授權不足、需另立法補強的部分。

台灣不少「超前部署」的措施,授權反而是來自今年2月份緊急立法通過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然而,其中第7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法界也對其不夠明確、恐有過度或擴大解釋之虞,以及電子監控手機警示簡訊、是否動用刑事犯罪偵察手段輔助疫調等可能踩在灰色地帶,甚至越過人權紅線的措施,一再多所提醒。

台灣這次在防疫中的努力,的確最大幅度避免感染爆發和人命的損失,但民主、法治與人民隱私在緊急應變的權宜中所付出的代價,卻還沒有機會好好盤點。我們必須正視這次透過實務經驗所發現的種種問題,而非讓現行措施直接變成下一次的SOP。

國家和執政者永遠是必須監督的,無關現在是哪一黨執政,也無關個人持什麼政治立場。即使你信任現在的執政者,相信他們會謹慎對待權力,但請記得這群人不會永遠執政,盡可能完善制度、健全法律規範,才能保護我們自己,也保護得來不易的民主。

台灣在防疫中的努力有目共睹,但人民隱私在緊急應變的權宜中所付出的代價,卻還沒機會...

內容農場為何存在?

早年,內容農場為增加可信度,常語意模糊地假託「英國研究」,來掩蓋其根本不存在或屬於偽科學的事實、增加權威感;如今,德國作為歐盟的精神領袖,加上多數台灣人對德國的科學、嚴謹、法治精神向來憧憬,任何有關德國的報導,都能引起更多關注。不知在此篇的成功經驗後,「德國研究」是否會取代過去的「英國研究」,成為取信於讀者的新指標?這種轉移,也見證了內容農場的進化過程。

可能有人會疑惑,當社群工具興起,連網路媒體都面臨流量下滑,新媒體至今找不到成功的商業模式,無法單靠內容生產生存下來,為什麼還有人要費力做內容農場?這要從幾個層面分析。

首先,農場如同一個大型訊息倉庫,便於管理,也便於協力者尋找、存取。而存放於站台的文字能被搜尋引擎找到,擴大訊息的接觸面和可信度,畢竟多數人在不確定的時候,還是會拜一下估狗大神。儘管農場文多數都經不起嚴謹驗證,但只要有存放的站台,就可以透過操作技巧、買廣告等方式,提高自己在搜尋中的排名,變成較可信,甚至是特定主題的熱門資訊來源。尤其如果把站台弄成電子媒體的樣貌,讀者的信任感往往還會再提升。

而透過後台的數據分析,經營者可以判斷哪一類資訊更適合哪一種訊息渠道、哪一個群體。針對同樣的內容,可以製作好幾個不同版本,並且因為串連了大量相關資訊,加上巨量的點閱,會被搜尋引擎視為優質、有用的訊息來源,其中翹楚正是已被臉書封鎖的中國網站《每日頭條》。大型農場在訊息訂製、數據分析上投入的資源,也是它們可以把流量變成錢潮的原因。

然而,有些農場顯然意不在賣廣告賺錢,只為傳播特定資訊、取得網路聲量與影響力。自資訊戰成為台灣公民社會關注的焦點,一個典型帶有上述目的的內容農場《密訊》很快被注意到,研究者與媒體紛紛開始調查這種新型態農場的經營法,以及它驚人的複製力和擴散力。

隨著技術的演進,如今架設一個網站的成本非常低廉,有技術力在手,用部落格都能做出一個農場,找幾個有基礎新聞寫作能力的小編,就能上線開站了。《密訊》這類農場正是誕生於此背景下,以低成本、海量的發文,透過特定人際節點,大量佔領社群渠道,此類內容農場所扮演的,正是發動種種社群攻擊的基地和彈藥庫。

《密訊》等農場背後有清楚的政治意識型態,甚至很可能背負著對台灣進行資訊統戰的目的,不斷釋放干擾訊息。而台灣內有過去的歷史背景,外有中國的干預,加上市場萎縮惡化等不利原因,傳統媒體對此現象不是扮演推波助瀾的協力者,就是束手無策。

於是,恐怕有人開始思考:為什麼不做屬於自己陣營的農場?或許,有些新興的內容農場就是在這個背景下,為反擊統戰、反擊中國發動的資訊戰而成立。

國家和執政者永遠是必須監督的,無關現在是哪一黨執政,也無關個人持什麼政治立場。 ...

社群時代內容農場的再進化

社群時代的「農夫們」沒有農場剛誕生時那麼好混,造假比例太高,很容易被揭穿。現在流行的是50%以上事實純度,加上特定目的導向的拼貼與避重就輕,行文也越來越接近正式媒體報導。新興農場的新聞敘事結構和語感,都比上一代進步非常多,除了經營者的資訊查不到,不少都屬於資訊收集、整理都算清晰的文字作品,多半也都附有來源,大大拉高了農場的「進入門檻」。

綜觀《報呱》的內容,也可以發現相似的現象,幾乎都有附外媒報導或原始事件的描述。以開頭所舉那篇文章為例,研究機構是真的、研究員是真的,也確實說過一部分文章所提的東西,但透過下標和文字編排技巧,加油添醋溢美一番,達成誤導效果。一來正中台灣人此刻深以自己作為世界「防疫模範生」而自豪的心情,達到絕佳的擴散效果,二來藉由「德國研究」對台灣的高度肯定,來確立「台灣防疫絕對沒有侵害人權」的印象,消減人權團體與法界的憂慮和提醒的聲量。

雖然這類農場可能是為對抗統戰陣營而誕生,裡面內容也都一眼即可辨是較親近綠營、擁護台灣主體意識的,然而它們畢竟可能是具有戰略目的,恐怕難以擺脫在關鍵時帶風向、操作特定資訊的使命。這類資訊的危害和統戰或假新聞又不一樣,它破壞的是我們對世界真實樣貌的認知,也包括我們對於自己的認知,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多元的視角和反省能力。

這類資訊的危害和統戰或假新聞又不一樣,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失去多元的視角和反省...

另一個有趣的插曲是,5月15日瑞士《新蘇黎士報》刊出一篇報導,以陳其邁領銜專家學者們投出國際知名《醫學網路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內容,來討論台灣在防疫過程中,使用數位追蹤工具時不夠透明,且並未事先告知人民一事。然而這篇因為對台灣「不夠友善」,有網友義憤難平跑到該媒體的粉專留言,以《報呱》所附研究員馬丁的英文文章連結,來「證明」該媒體是錯的。

《新蘇黎士報》的報導之所以被台灣網民關注到,恐怕與一個成立不久、原本主要以介紹德國防疫醫藥資訊為主的粉專轉貼此文有關。該粉專省略不少段落,且不是很精確地翻譯了該文,引發眾多網友不悅,甚至為《新蘇黎士報》冠上「紅媒」標籤,不少人也在轉貼或於該粉專留言時,以《報呱》一文來為台灣辯護。敘述這段插曲,是為說明「問題資訊的跨國旅行」,可能以什麼路徑和方式交互進行。

結語

台灣這次透過防疫成績,一掃過去被國際孤立的委屈,在國際上邁出一大步,當為自己鼓掌。然而,我們應擁抱的,是那些基於事實的讚美,踏踏實實地為自己驕傲。製造、傳播這類有問題的資訊,很可能讓一些人在努力團結、打造這個共同體的過程中,偏離好好用事實說話、證明自己的尊嚴的正途,轉向那些會讓我們虛胖、無法正確認識自身與國際局勢的情緒鴉片。

我們不能忘記,台灣所處的局勢仍然嚴峻,全球抗中的局勢固然看起來已成形,但我們腳下的每一步,仍如同踩在剛入冬、只結了一層薄冰的湖面,容不得一點閃失。就如誰都不可能預料到2020年初會出現一個病毒,讓原本理當持續下去的全球化打住腳步,甚至被迫做出修正一樣,此刻看起來熱切的國際支持,也可能在下一個國際危機爆發時消失無蹤。

正因如此,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他國,對台灣人民來說是無比重要,甚至關係生死存亡之事。

台灣這次透過防疫成績,一掃過去被國際孤立的委屈。然而我們應擁抱的是基於事實的讚美...

※ 本篇特別感謝《轉角國際》專欄作家黃哲翰協助德文翻譯。

喬瑟芬

因家庭的基督宗教背景,決定投入台灣性別平權運動。「如果你也聽說」正視性...

時事觀察 新冠肺炎 假新聞 德國 喬瑟芬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