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等的交換——發展主義的迷思

聯合新聞網 林吉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從反空污遊行說起

12月20日到台南參加一場反空污遊行,路線繞經成大周邊街道,走了一圈數了數,參與民眾大概不足千餘,成員內容包含了環保、公民、教育團體還有來自各地與環境污染危機對抗自救會的大叔大嬸。

雖然主流媒體對此仍舊興趣缺缺,但是這場遊行動員能量不可忽視,甚至表現出南部民意的不滿,恐怕已達無法忽視的臨界點。

緊接著12月26日,台北街頭續辦第二場三千人的反空污大遊行,雖然台北遠離國產霧霾區壟罩,然而並未遠離環境的污染風險,台北空氣中的PM2.5是東京的2-3倍,為此,環保組織特別替總統府戴上口罩,並用一個巨大的肺臟氣球象徵飽受毒氣威脅的人體。

媒體主要版面追逐的仍是大選中的候選人與政黨間的角力,然而在選舉語言話術往返當中,權充擺設一閃而過。

同一天下午在美濃,民謠歌手林生祥與詩人鍾永豐在社區組織安排下,舉辦了一場小型的音樂發表會,以民謠創作向後勁反五輕運動二十五年來的辛勞予以致敬。

林生祥提到,美濃土生土長的他一直以為美濃是好山好水,未料到環保署空氣品質檢測發布訊息中,美濃的空氣品質卻經常出現危險警訊。

原來,美濃長期承受仁武、大社以及高雄南端中油廠排放污染的威脅,漂浮在空氣中的懸浮微粒,經過南風吹送到旗山美濃一帶,遭遇山區氣壓推擠便開始沉降,成為美濃人心中不可忽視的問題。

為了家人的健康,他開始關注這看不見的空氣污染問題,並且轉化為音樂創作的題材與動力,期望藉由音樂,喚醒更多人對環境課題的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開發深水井的戰爭

空氣污染問題同樣影響了住民阿文。阿文從小在美濃南端南隆、吉洋地區的農家長大,家裡除了保留幾分薄田,其餘從父母輩開始,就轉作養殖。阿文在父母親過身以後,繼承兩分地的養殖池。

阿文說,早年養蝦收益不錯,但是這幾年來,成本上升與收穫持續減少,導致蝦農之間產生危機感。關於收穫減少的問題,阿文舉例,連日的晴天過後,猛然一陣大雨,養殖池的表面就會浮現一層薄薄的油汙,造成魚蝦成群翻肚死亡。

農民們認為這個跟高雄方向漂來「空氣污染」有關係,但是由於沒有明確的科學證據,養殖戶也只能吞聲忍下。

然而,今年養殖戶的風險還不止於魚蝦突然性的暴斃。今年五月,台灣遭逢十年大旱,各地紛紛傳出災情,美濃南隆地區也出現有史以來最驚險的乾旱。

美濃南隆、吉洋地區地勢低窪,長期在高屏溪地下水系統補注下,傳統以來是地下水豐沛地區,老人家眼睛張大大地說,「以前筷子往地上一插,就有水冒出來」。

這並不誇張,美濃人擁有足以為傲的豐沛水資源,家家戶戶都有一口水井,豐沛甘甜的井水造就美濃養殖業、野蓮成為大宗。

然而農民們在近年卻發現,水源逐漸下降,村民的水井越打越深,水卻越來越少。他們懷疑這與自來水公司陸續在鄰近區域開始開發十四口兩百米深水井有關。

十一月份,農民發現新開發的八口深水井其中的三口井緊逼庄頭,於是村民的憤怒爆發,包圍鑿井工地無辜的包商,水公司向村民表示,開發深水井計畫是為了抗旱,且為滿足民生之需求。最後,自來水公司與水利署官員在民意代表協調下,暫時停工。

在社區組織與環保團體協助下,農民才發現,這些用水需求並非為了民生,開發水源乃是因為高雄市石化工業擴充產能所需,這使得社區組織與村民們對地方的問題感到更加憂慮。

反深水井自救會的成員認為,停工只是暫時在選前迴避政治壓力的權宜之計,更困難的護水戰爭恐怕在選後才會爆發。

為了連結都市的環保組織與市民團體,更持續地向市民溝通反對開發深水井不是農民的自私,而是為反對讓乾淨水源輸出到工廠製造更多的污染源。

於是自救會在12/20這一天也走上了街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何時走出「經濟發展」的迷思?

長期以來,台灣南部就是政策劃定的工業區集中地,偏偏南部縣市也位在重要的農業區帶,因此長期出現了一個弔詭的現象——工業需求的水資源則從農村掠取,排放的污染與危險廢棄物則交回到農村地區吸收。

南方發展與污染的矛盾在二十五年前的後勁反五輕運動時,蓄積的壓力終於爆發,當時行政院長郝柏村不惜親自南下斡旋,承諾五輕運轉二十五年。當時草創的反對黨快速介入環保抗爭並在基層成功吸引支持者,並間接促使反對黨在南部取得執政地位。

對照今日,二十五年過去了,後勁五輕即將屆滿停工,然而後續的土壤污染恢復問題可能需要數十年上百年才能恢復。然而這二十五年來,我們似乎沒有看到發展與污染的問題在南臺灣取得顯著的舒緩,反而益發激化。

不惜以污染為代價的經濟發展,是台灣長期仰賴出口導向經濟的副作用,在國際代工體系裡或許能得到蠅頭小利,卻是一種短視近利的作法。生活環境品質的惡化,勞動條件的下降導致階級矛盾加劇,污染威脅人民健康的外部成本被隱藏,以及未來復原環境的成本,這些問題都不是現在決策者所願意承擔的責任。

然而讓人沮喪的是,現行的選舉制度似乎無法有效解決日益增長的環境困境與生存危機,越來越多人選擇走上街頭,向未來的執政者表達訴求。

當我們在譏笑對岸污染嚴重、生活充滿「隨機死亡」的風險之餘,台灣社會的進步又在哪裡?這個問題值得深思。

攝影/林吉洋

▲山下民謠提供

林吉洋

林吉洋,原籍滬尾現移居打狗,NGO工作者與公民寫手,關注風土人文與城鄉...

林吉洋 空污 PM2.5 公共政策 高雄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