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陳芳明們」說醮:脫離土地後其實俗不可耐

聯合新聞網 溫宗翰
武德宮百年建醮醮壇。 圖/劉明岩

總統就職典禮的舞臺設計,因政治大學陳芳明教授批評「怎麼這麼醜」,引起不同層次的討論與紛議。美醜反應,原本應該是基於個人美感經驗不同,而有相當程度差異,但在這件事情上,幾乎沒什麼人仔細討論設計美學,絕大多數時間都在論證建醮與廟會等民俗上不了檯面,真是奇異。

民俗其實不是特定階級的特殊文化,它是一種生活價值觀與思想表現,只是,嘲弄與瞧不起底層民俗,卻一直都是知識菁英的「日常慣習」。

媒體報導陳芳明發言時,其強調:建醮是「大型災禍消災」、「犯忌諱」,且「廟會的東西,不應該被放在國家大典上」、「剪紙也太難看」等等,這些言詞倒比較像是他個人對民俗的鄙視與偏見,而不是攸關美感的討論。值得注意是,受其評議影響,果然不少同聲附議者也都帶著嘲諷民俗文化的心態,甚至有人直接就說:「唱野台戲不能登大雅之堂」、「民俗=俗=醜」、「已經很像靈堂了還送毛巾當禮物是告別式嗎」。先不說把醮壇當作戲臺很荒謬無知,這些「陳芳明們」一再彰顯的,恐怕只是與民俗文化相距遙遠的個人優越感,以及表現知識菁英說三道四、帶議題風向的能力罷了。

主舞臺採用建醮概念來設計,並不會「犯忌諱」,若對民俗無知必定會。民間信仰儀式確實都帶有避禍消災的信仰功能,但建醮意義多元,不是只為消災而已,舉凡慶成、豐收、祈安、祝福、禳災等目的都可建醮,全臺許多小型精緻的漁醮、三獻醮、生日醮、普度醮等,就是庶民生活經驗中,面對土地環境需求而誕生的一般性醮典。而遠在中國古代,其實也有皇帝登基建醮、祈子建醮,甚至有太子為皇帝做祈福醮的案例。

紅毛港飛鳳宮半世紀前建醮紀念照片。 圖/楊順發提供

新任總統就職若想要建醮當然可以,這些建醮元素可以是「祈安清醮」,藉以祈禱臺灣未來產業豐收、經濟起飛;或也可為「禳災醮」、「送瘟醮」,把舉世聞名的死亡之握、大煞星速速送離總統府,以利國泰民安,這不是舉國歡騰、萬民同慶嗎?實不知陳芳明所說的忌諱何來之有?更何況這個舞臺只是取「建醮」元素進行設計,而非真的建醮,仔細檢視所有圖騰符號,無一觸犯禁忌,豈有不可之處?

至於嘲弄「送毛巾」像是辦喪禮,根本是刻意扭曲。在民間信仰活動中,贈送毛巾、帽子、衣服給參與者是相當稀鬆平常之事,以便參與者在活動中整合穿著、擦汗,隨時顧及服裝儀容,既能感謝所有人投入勞力,也有實用價值。有些虔誠信徒甚至主動贊助遶境活動的毛巾、衣著,只為酬謝神恩,有時還得擲筊請示神明喜歡的款式顏色,再來製作分發。既然就職大典是取材自「建醮」,發個幾條毛巾當然都屬喜慶意義。或許只有遠離土地、庶民生活經驗太過淺薄者,因為缺乏見識,才會隨意抓取一些民俗文化的元素,來訕笑理解,刻意往陰暗的民俗面向去思考,這難道不是充滿狹隘偏見?

松柏嶺受天宮遶境時,分發毛巾與帽子。民間醮典信仰活動時大多會以發贈毛巾給參與者。...

在民間信仰活動中,贈送毛巾、帽子、衣服給參與者是相當稀鬆平常之事。 圖/聯合報系...

對許多人來說,陳芳明們幾乎是無的放矢,無故中傷民俗,連來自野臺戲,且已被譽為「臺灣歌劇」的歌仔戲也莫名中槍。主舞臺雖宣稱是以建醮為概念,卻不全然如此。無論怎麼看,這個舞臺其實都不像是常見的醮壇。哪裡是把就職典禮當作祭典進行了?設計者很明顯地只是取用建醮元素,甚至是祈福意象,透過剪紙藝術強調象徵性的概念來創作。建醮畢竟是民間最珍視的活動,在各個社區裡往往可以達到不分階級族群、不論宗教類別的全民參與盛況,因此最能呈現庶民生活豐富多樣的概念。設計師利用此點,再將各行各業象徵圖騰整合進去,稍對文化象徵符號有點認識的人,應該都看得出來,還可以再庶民一些。意想不到,卻引來特定知識菁英看不慣、沒話找話說的民俗批鬥大會。

從日常生活中可以察覺,庶民美學往往有「繁複多元」的特徵,各種可能性的美可以混合,然後再共構一種協調感,不見得均衡卻充滿和諧氣味。庶民美學絕對是扎根於臺灣土地、樸拙生長的元素,或許部分文人不習慣這類豐滿、豐沛,象徵圓滿的設計,但美醜絕對是見仁見智,使用民俗元素進行設計,早已蔚為趨勢,是呼應國家人民扎根土地的熱情。更何況此次用以設計的剪紙藝術,從初民社會的生活節慶、祭典用物,到戰後融入多元族群轉化為藝術創作,早已累積臺灣特色,顯現設計師有足夠的文化敏銳度。

民俗是國家社會文化發展的根本,貶抑民俗並不會提升個人審美觀,也無助於社會文化發展,請別把知識菁英的美感元素當作至高絕對,脫離對土地的關注,才是俗不可耐。

旗山天后宮建醮封街普渡好兄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溫宗翰

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曾參與多部地...

溫宗翰 民俗學 蔡英文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