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職歸技職,升學歸升學——職校別再用升學榜單當招生工具
日前立委何欣純在立法院要求教育部長潘文忠檢討,目前技職學生參加技能競賽只是為了在升學上有優勢,並非為了培養技術,雖然並非所有參賽選手與教練都是如此,但在立委質詢當下,我感慨萬分。在技術競賽殿堂,技藝精神居然被升學主義所扭曲,甚至許多職校招生誘因,都以升學榜單為主,而非培養多少技術人才。因此,我想透過介紹技能競賽精神,來導正部分扭曲的技藝工匠精神。
▎技能競賽的起源與其技藝精神
技能競賽有其獨特的起源。大約距今69年前,西班牙需要大量技術人員。當時西班牙青年組織(Spanish Youth Organization)主席Mr José Antonio ElolaOlaso有個想法,他認為,應該說服所有家長、老師、雇主,甚至是學生們,「一個有效的職業訓練制度將影響著西班牙的未來。」 為了進一步驗證此想法,Olaso找來了當時數名不同領域的人士進一步發想。最終,他們想出了一個方法,「透過技能競賽呈現技藝精神,除了年輕人的競爭心態將被喚醒,社會大眾更會討論比賽過程與結果,遊客們也能看到各行各業的技術。」
從結果來說,這樣的「異想天開」被證明是一個巨大的成功,逐漸激起了人們對技術的重視。而此競賽,演變成現今有職業訓練界奧林匹克稱號的「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簡稱國際賽)。國際賽每兩年舉辦一次,目前會員國有72個國家,競賽職類共50種,是所有技能選手的最高競賽殿堂!根據國際技能競賽組織統計,2015年在巴西聖保羅舉辦的第43屆國際賽,共計59個國家(地區)及1,189名選手參賽。
所以,競賽最終目標,「是透過競賽過程培養社會職業榮譽感,促進社會大眾重視技術訓練,與提升專業技術人員社會地位,鼓勵更多人參與技術交流。」國際技能競賽組織(WorldSkills International)副會長林三貴,同時也是目前的勞動部次長的他曾對我說,「透過競賽來激發輕人對學習技能的興趣,進而展開探索及學習,藉由競賽來肯定自我。」
▎台灣的選手如何產生?有著什麼樣的誘因?
在台灣,技能競賽業務由勞動部主管,教育部也有舉辦技藝競賽,但兩者性質不同,以技術層面來說,技能競賽難度通常比技藝競賽還深。技能競賽有許多職類,例如西餐烹飪、冷凍空調、鑄造、板金、機電整合、美髮、花藝……等約50個職類,而根據勞動部統計,去(2015)年台灣舉辦的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簡稱分區賽)共有3244個選手參加。
分區賽分為北區、中區、南區,各區前幾名選手再參加全國技能競賽全國賽(簡稱全國賽),而技藝競賽金手獎前幾名也能參加全國賽,並在全國賽中選出各職類的金銀銅牌選手。
另外,由於國際賽每兩年舉辦一次,所以每兩屆的全國賽前幾名選手(含歷屆擁有參選資格的選手),都有資格參選國手選拔,最終各職類選出1位國手,開始進入將近1年的培訓,並參加國際賽,與世界好手較勁,用技藝為國爭光。國際賽競爭激烈,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技術培訓努力,並不像某些發明展,只要花個錢就能買到獎牌。
教育部「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能讓曾在國內外技藝、技能競賽得獎選手,透過此管道直升科大。根據教育部統計,104學年度四技二專技優甄審與保送管道的核定招生名額分別為9959與418、錄取人數為8104與257。其中技優保送部分,只要曾擔任國際賽正備取國手、全國賽金銀銅牌選手、技藝競賽金手獎前三名,都有保送明星科大的機會;技優甄審部分,加分優勢大致為:國際賽金銀銅牌55%、國際賽優勝50%、國際賽正備取國手45%、全國賽前5名是25%至40%、技藝競賽第1至76名分別為30%至10%、分區賽前3名20%其餘得獎者15%。
▎什麼事情扭曲了?
扭曲一:技藝競賽、技能競賽策略性參與
技能競賽與技藝競賽性質不相同,前者只要21歲(團體24歲)以下都可參與,所以不一定是學生,而技藝競賽則是統一高三學生參與,雖然技術層面是技能競賽難度高,但在升學上,技藝競賽卻比較吃香,只要前76名都有至少10%加分優勢,技能競賽卻要前五名或佳作才有加分,明顯不合比例,畢竟升學端是教育部掌管,自家辦理的技藝競賽多少有本位主義在。
在這樣的前提下,為了讓榜單好看,部分學校老師派送選手並不再以選手的專業技術成長為考量,而是「透過怎樣的策略分派選手參加技藝競賽與技能競賽」,可以獲得最多榜單。
扭曲二:跨區報名只為榜上有名
分區賽分為北中南三區,假設我今天是中區某職類強勢的學校,訓練選手的量與品質都勝過許多技能弱勢學校,為了增加選手進入全國賽機會,便會派送選手去北中南三區都參加,所以過去,有時候會看到北中南三區的前5名選手,都幾乎由同一個學校包辦,進入到全國賽時,只是某校另種「校內選拔賽」。
前陣子我報導了一則〈技能競賽擬更改規則 未來選手不得跨區提名〉,爆出勞動力發展署擬的新草案,全國賽提名規則將更改,未來擁有學籍學生不得跨區報名,許多學校因此大舉抗議。抗議原因可想而知,是他們少了「入選國手機會」,也減低了「跨區卡位加分機會」。當然,不得跨區將引發其他問題,例如冷門職類報名人數不足等,但此處先不討論。
扭曲三:職校招生以升學榜單當口號,而非培養多少技術人才
讓我更感慨的,是許多高職(已改制成技術型高中,但我仍以高職稱之)仍用「本校學生考到多少國立科大」、「本校學生保送到多少國立科大」、「本校學生技優上多少國立科大」、「本校學生培養出多少個統測榜首」口號來招生……而非「考取多少技術士證」、「在技能、技藝競賽中獲得什麼成就」、「培養出多少技職國手」。
民國60年初為了獎勵並輔導技藝技能成績優良學生適性發展,培養專業技術人才,並考量學生參與國際性技藝競賽難以兼顧課業,才開闢技優升學管道。此舉吸引更多人參與比賽固然是好事,但若最終參與競賽結果,都成了「升學可以加多少分」、「保送上多少明星科大」的算計,那麼,技藝的價值就在高職貪圖招生的過程中,逐漸流失。
在先前的專欄〈被放生的萬名技優生何處去?〉,我曾提及:「技職教育的意義,是當孩子參與技術訓練與實作過程,建立他們的自信、找到人生志向,進而健全自身正向人格,培養負責、專注的態度,最終為社會所貢獻,提升全民福祉。」如果因為其他複雜因素,無法把技藝價值灌輸到孩子身上,一個個都變成算計「投入多少成本,能產出多少升學機會」,那就可惜了這段專注訓練技術的過程。
我認為,國際技能競賽是各國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成果的展現, 若繼續這樣扭曲下去,我們該如何從小培養打從心底尊重各專業技術的台灣公民呢?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