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基法修惡,誰替技職生喊話?
回顧2017年,最大爭議事件之一就是《勞基法》再度修法,勞團與青年、學生團體等萬人響應的「1223反勞基法修惡大遊行」,是勞動部(行政院?)點燃的火;而另一邊的教育部,近年來不只用力推校外實習,更透過各種政策鼓勵技職生先就業。民間團體大喊的「勞基法修惡」的這個惡,是衝擊到貴族勞工、還是技職生出身的弱勢勞工?修法對整個技職教育發展,是好事嗎?
技職生的勞動權益誰來顧?
勞基法修法絕對影響著全國勞工勞動權益,事實上,勞工適用勞基法的情況,其實不會因一般教育還是技職教育畢業而有所差別,那為什麼要特別提到技職生呢?因為在這波勞基法修法過程,對優質職缺、高收入的「貴族勞工」影響不大。然而,就業市場有更多的職缺,是由那些邊際廠商所開出來的,這些職缺通常可替代性高、需輪班、勞力密集。這裡有著許多「弱勢勞工」,這群弱勢勞工最大的勞動力來源,就是技職生。
對於勞基法修法,如開放加班時數延長、輪班間隔縮短,以及從7休1放寬至14休4、工會覆蓋率低等爭議已有許多人討論,這裡恕不詳談。讓我們暫時把視線從勞動部身上移到教育部,在技職教育部分,近年的大方向就是強化學生校外實習、畢業先就業,另外還有產學合作專班等突破性改革。
教育部努力把技職生推向職場固然是好意,也符合技職教育的務實致用立場,但技職生在職場的勞動權益誰來顧呢?他們經得起未來可能在高強度工作狀態下連續工作24天的極端狀況?
弱勢青年勞工更沒有保障
教育部除了大力推動技職生校外實習,因蔡總統政見而催生的「青年就業儲蓄帳戶」,透過補助鼓勵18歲高中職生畢業後先就業;「五專展翅計畫」,同樣透過補助鼓勵五專後兩年有薪實習並於畢業後先就業;甚至即將推動修改的《學位授予法》最快2018年8月實施,讓許多技專校院與企業開設的產學合作專班學生,得以先讀兩年取得副學士學位後先就業,工作數年後再回來補足學分換學士學位。
這些都是教育部透過法規、補助等政策,引導實務性人才及早進入職場,目的是讓其他非專班的技職生也能被影響,願意先投入職場,產生風氣、扭轉社會唯有讀書高的價值觀。
在林全上任行政院長後一直到賴清德強推修法,過程的勞動權益擺盪,作為勞工中各方面來看最弱勢的青年技職勞工,一方面沒有特定專班的輔導團保護、在職場議價能力弱、又須要賺一份薪水養家活口,這群人是否成了這次勞基法修法中,最沒人關注、卻又影響最大的族群呢?
技專校院弱勢生比例很高,高到一般人無法想像。過去許多弱勢生在求學期間,除了背負學貸,更要為賺取生活費而花大量時間去打工,耽誤了課業學習,造成惡性循環。即使未來國立科大多收些弱勢生,但以目前學校公私比為2比8的技專校院來看,弱勢生大多仍會流到學費相對較貴的私立學校就讀,甚至有些私校還得面臨退場危機。
法規上的建教合作專班學生、見習生、養成工、技術生都不適用勞基法,有屬於自己的法源,「學生實習」究竟是不是同時具備勞工身份的學生?或許等到教育部的實習專法見光後,才可能有進一步的身份關係釐清。
技職生打工族的權益何在?
勞基法雖作為最低限度的勞動條件依據,但許多廠商根本不當一回事,以多所大專院校學生團體調查的「學生打工地圖」可發現,在10所大學周邊的500多間店家,就有八成違法,其中以沒保勞保為最多數、且薪資待遇低於勞基法規範。試問,多數在外打工、實習,及早進入就業市場賺取生活所需的技職生,他們的權益何在?
談到台灣要發展經濟,政府一定會強調技職教育在培養人才上扮演的重要角色,但技職教育的抬頭,不能只靠喊著社會價值觀要翻轉的口號,也不能只靠教育體系內調整技職教育體質,而是靠勞動現場的實質勞動環境條件、薪資水準、職涯發展等從裡到外改變。
這次修法如何衝擊到技職背景勞工?是否有人評估過對招收技職教育學生影響?或許這是勞動部修勞基法期間,教育部應扮演的教育角色,在這時間點上,《勞動教育法》的立法,成了長遠看來必須走的路。
技職教育在社會地位上的翻轉,需要靠實質勞動條件與待遇的提升,面對這次民間大喊「勞基法修惡」,恐怕會讓更多家庭不願送小孩到技職教育就讀。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