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參政運動員的政治影響力
大選結束,與運動有關的幾位候選人,除了中華職棒會長吳志揚當選不分區立委、足協副秘書長邱志偉當選區域立委之外,其餘如棒協理事長廖正井、籃協理事長丁守中、奧運跆拳英雄黃志雄紛紛落選。
除了2004年雅典奧運之後,挾著「禮讓」與銀牌光環的黃志雄之外,上述這些都是先政治人物後涉足運動的例子,先運動員後投身政壇的包括黃志雄之妻,也是前跆拳道國手洪佳君之外,還有紀政、黃平洋。但是涉足政治的方式有許多種,即使是立法權最高殿堂的國會也只是政治的一種形式而已,運動員改變社會的方式則有更多種可能。
美國公共電視台PBS為了討論黑人民權運動的進程,在本周金恩博士87歲冥誕之際,特別邀請Jackie Robinson遺孀Rachel與著名紀錄片導演Ken Burns對談,Jackie Robinson一生從未從政,但是他打破大聯盟的種族藩籬,並且終其一生為黑人民權努力,拳王阿里,1968年墨西哥市奧運兩百公尺頒獎台上的Tommie Smith與John Carlos的「黑權致敬」,都發揮遠超過運動場上的影響力。
儘管種族平權仍是一個夢想,但許多前輩終其一生的努力換得今日的成果,也為後代無數非裔運動員搭好了表演的舞台,然而,並非所有明星運動員都選擇接下火把,Michael Jordan, Tiger Woods這兩位1990、2000年代最具影響力的非裔運動員就對於種族議題噤聲,特別是非裔社群對於Tiger Woods對名人賽舉行地奧古斯塔俱樂部會員組成的明顯歧視堅不表態,十分不諒解。
近年來,LeBron James選擇了不一樣的道路。2012年青少年Trayvon Martin命案後,他就號召隊友在球場上穿著帽T,藉以諷刺白人對於身著帽T青少年鬼鬼祟祟的刻板印象;2014年7月,Eric Garner在紐約市遭白人警察掐住脖子窒息致死,James、Derrick Rose與Kobe Bryant等球星率先在比賽賽前熱身中穿上了I can't breathe的黑色T恤,以抗議種族歧視的紐約警方執法過當;同年4月,快艇隊前老闆Sterling一席種族歧視的言論讓整個NBA站在捍衛人權同一陣線,James同樣挺身站在第一線。
當然,沒有人會天真到認為James或是其他運動員就是聖人,就能挺身力抗所有不公不義的事情。至今,沒有知名運動員膽敢為了他們所代言運動鞋旗下的血汗工廠工人甚至童工權益挺身而出的,但至少James選擇了種族作為他公民意識著力的點。
台灣的運動員即便進入國會殿堂,對於運動議題發聲的音量小得可憐,至於運動員則多半服膺「政治的歸政治、體育的歸體育」這句大錯特錯的信條,以台灣的原住民而言,其人口比例不到百分之三,但在中華職棒的比例卻將近一半,但能擔任球隊管理階層的卻是鳳毛麟角,其實此種「過度代表」的現象給予其更多喚醒大眾對於原住民議題的舞台,但是我們的球員多半選擇投身「關懷盃」的小確幸,對於大議題多半選擇沉默,只有在2011、2012年間原住民正名運動可見陳鏞基(馬耀•吉洛)、林智勝(乃耀•阿給)、張泰山(阿帝、馬紹)的聲音。原住民如此,在國際體壇其實有更佳表現的台灣女性運動員在性別議題上也未見為集體權益發聲的先鋒。
從1970年代Billie Jean King開始,女網選手一代一代前仆後繼為網球選手性別平權奮鬥,歷經數十年的努力,好不容易才在2007年的溫布頓妥協後掙得了女網選手在四大賽與男子選手同酬的地位,即便如此,性別平權仍有漫漫長路要走。
任何權力都必須是掙來的,當權者不可能會平白下放給你,運動與政治從來都不是、也不該是兩條平行線,運動員的影響力不該只自甘侷限於運動場內,別再說自己只要專心打好球就好,踏出理解自身所處的環境中多重權力作用的第一步,那麼你說話,便會有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