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文化政策」的三個空洞、兩個提問! | 劉俊裕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蔡英文「文化政策」的三個空洞、兩個提問!

6月6日在媒體上見到,民進黨目前頗具優勢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在美國紐約首度拋出她的文化政策。對於長久關切臺灣文化政策的工作者而言,在野黨總統候選人能這麼早就在出國訪問時提出文化政策方向,欣喜之餘,當然立刻深入拜讀。只是沒想到,這文化政策架構的談話卻是出奇地令人失望!

蔡英文在紐約拋出的文化政策是:

「(原音)我們要把國家的文化資源,優先運用於培育人才,創意文化就是人才;第二我們用公開透明的補助機制,不是像夢想家那樣,去支持文化藝術的發展;第三要用調整教育的方向,讓學生從死背課本和服從命令的傳統教育中,把他們解放出來。」

嚴格地說,蔡主席這三個所謂的文化政策方向都沒有說錯。因為說了和沒說幾乎沒什麼兩樣,當然不會有錯。

首先,蔡英文提及,國家文化資源要優先培育人才,這幾乎是一個人人皆知的「常識」。大家希望知道的是資源要如何優先運用,哪類文化人才該優先培育?又該如何制度化地培育文化人才,才能有效地改變臺灣文化政策的現況?對於臺灣創意文化人才的培育制度目前究竟出了什麼問題,何以華山、松菸,以及各個文創園區,竟然沒有一個著重於文創人才育成,而都汲汲於文創商品銷售與消費、文化企業營利創收。這一環環臺灣文化面臨的困境,文創合約政商關係共構的現在進行式該如何解決,蔡主席的文化政策演說中卻絲毫未提。

第二,蔡英文主席所謂公開透明的補助機制,「不是像夢想家那樣」,彷彿讓人感覺,蔡主席還停留在2011年那場三黨總統候選人的文化政策辯論場景。只是時過四年,蔡主席對臺灣文化政策的看法竟然絲毫沒有進展,了無新意。所謂「公開透明的補助機制」,究竟是要讓國藝會從文化部手中獲得更多資源,走臂距原則機制?或者仿效美國減稅制度,鼓勵企業文化捐款的間接補助機制?還是繼續增加文化部的預算,讓政府繼續「掌握」文化資源,持續大中央文化部的直接補助?臺灣是否要成立第三部門文化監督機構,讓文化補助與評量的資訊更加公開化、透明化,而不致於讓藝文補助被各派勢力狹持,蔡主席也隻字未提。

第三點(雖說是文化政策,嚴格地說應該是教育政策的方向)解放學生死背課本和服從命令的傳統教育,也許和柯P的「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差不多,是希望從文化教育自由主義、批判思考的核心價值著手。但這個提法卻依然彷彿停留在清末民初的科舉八股改革議題。文化政策不該是主張臺灣的文化主體性,以及保障臺灣人民思想自由表達基本文化權利最重要的政策作為嗎?在演說中怎麼會毫無文化主體性和人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基礎概念呢?

至於蔡主席在紐約主張「包容」多元文化的信念是很好,但對於臺灣原住民族、新住民的少數文化權利,多元文化生活形式如何保障、提倡,卻依舊沒有進一步見解主張,這不也是臺灣文化政策必須追求的核心文化價值嗎?

更重要的,蔡主席人在美國紐約,談及台灣的文化經濟與軟實力,但對於台美之間的文化服務貿易問題,民進黨國會立委長期以來關切TTIP、TPP、RCEP、TiSA,以及雙邊FTA中主張的「文化例外」、「文化多樣性」議題,台灣究竟如何面對美國好萊塢電影在台灣影視產業的強勢壟斷,但卻每年持續前來扣關美豬、美牛開放的舉措,又怎麼可以對美方隻字不提,毫不關切?

我們當然理解,現在距離總統大選還有大半年,民進黨日後應當還會針對總統大選提出更具體的文化政策。我想說的是,相較於蔡英文總統候選人日前在美國華盛頓智庫CSIS發表演講時,對於「新經濟發展模式」、「兩岸關係」、「九二共識」演說和問答的字字斟酌,幾乎如錄音機般的重複要求記者、提問者反覆推敲她的深思熟慮後的演講內容。蔡主席這樣的文化政策演說,幾乎是完全看不到重點,也了無新意。

究竟為什麼蔡英文在美國發表「文化政策」的演說,竟可以如此草率、毫無重點?難道對一個臺灣的總統候選人來說,「文化政策」真的這麼不重要?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