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成大通識課「存在、愛戀、也瘋狂」令人瘋狂? | 朱家安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成大通識課「存在、愛戀、也瘋狂」令人瘋狂?

成功大學學生白黴菌在臉書分享該校本學期通識課「存在、愛戀、也瘋狂」上課內容,引起爭論:這門以性別關係為主題的課程,灌輸和複製性別刻板印象的功能,似乎大於其他功能。白黴菌摘錄了一些上課投影片內容,包括:

  • 女生超愛講電話,超多話;男生只有需要的時候才會說話。
  • 女生是路痴,不認路只會認路標,毫無方向感。
  • 女生負責做家事。
  • 女生喜歡一心多用搞得手忙腳亂;男生做事有條理,一次一件事情。
  • 女生情緒化,感情用事,喜歡用講的和姊妹抱怨;男生理性有邏輯,會用行動解決問題。
  • 男生婚後大多對婚姻滿意,女性則否。是因為女生比較情緒化,容易想太多自找麻煩,所以女性容易得憂鬱症。

在課堂裡播放完上述內容後,老師的補充是:

你看男女真的很不一樣,當然也不一定,但是男女就是有很多不同的需求,女生重感情,男生重實際。

許多人留言,認為上課內容涉及性別歧視。你可以想像開設課程的教授可能會喊冤,主張那些關於差異的說法都符合事實,並且拿出婦女得憂鬱症的統計資料佐證。不過根據我對歧視言論的分析,「符合事實的宣稱」也有可能是歧視言論:發表歧視言論的訣竅在於想辦法讓你的言論能強化某種刻板印象,而不是在於想辦法讓言論不符事實。

更重要的是,即便人們認知到事實上存在的性別差異,這也不見得會讓性別更平等,因為這些差異可能反而被合理化,讓更多人落入刻板印象的窠臼。若一項性別差異是事實,我們該做的是——如同賴天恆在〈洪蘭,性別意識形態的受害者兼幫兇〉提到的——研究該事實背後的原因,並矯正其不合理、不公平之處(如果有的話),否則的話就可能犯下洪蘭式的錯誤:

我們可能以為「女性天生溫順」是「客觀觀察」的結果。沒錯,女性可能在社會的各種壓迫下「變得」溫順,我們觀察到了「事實」,但是這只是表面的事實。我們這種只看到表面、不追問來源的「自以為客觀」的「觀察」,正是物化女性的最大幫兇。

……客觀的洪教授只觀察到最表面的東西,因此只提得出最膚淺的建言:維持性別隔離。洪教授似乎沒注意到:女性會活出刻板印象以至於表現能力下降,是因為有「女性就是理工比較差」、「女性就是比較沒有野心、競爭力」、「女性就是情緒化承受不了壓力」...的刻板印象……

對了,根據白黴菌的報告,成功大學「存在、愛戀、也瘋狂」課程裡也播放了洪蘭關於性別差異的TED影片。

大學裡的彩虹媽媽教授

點進「存在、愛戀、也瘋狂」的課程大綱網頁,看到開課教師的學術專業和課程教材,可以理解此課程引發爭議的更深層原因。

授課老師們來自行醫所、護理系、會計系和數學系,課程教材大多是基督教背景談愛情的書。其中指定書目《當男孩遇見女孩》在網路書店上的介紹是:

如果你遇見某一個他(她),你渴望︰以聖經為原則且以神為中心、從「技術層面」了解戀愛……

陳民峰日前的文章〈當宗教的聖善伸入校園時,教育為什麼該把關?〉著重於討論宗教人士藉由品德教育、性別教育名目進入國民中小學傳播宗教價值觀的現象。成功大學這次的案例顯示這種事情在高等教育環境一樣存在。通識課程開課門檻低,即使教師不具有性別教育的專業,一樣可以開性別教育課程,並置入宗教價值1

並不是要你別談刻板印象

我相信成大的老師們並非「故意」要開課傳教,我甚至傾向於相信他們是一片好心,想跟學生分享他們覺得正確的、獲得幸福的人生觀念和方法。問題在於,並不是只有壞人才會說出歧視言論、傳遞不正義的刻板印象。有時候人們反而是出於善意做了這類事情,例如:

  • 家族聚會,舅舅得知你剛交了個原住民男朋友:那他是不是會常喝酒?你要注意一下喔。
  • 上課老師閒聊講到夜唱:你們大學生愛玩其實也沒什麼不好辣,只是如果是女生的話,晚上出去玩衣服真的是不要穿得太暴露吼不然容易危險。

關於性別差異和刻板印象,開課老師陸汝斌對聯合報表示「不談男女的不同,其他就談不下去」。陸汝斌反映的想法認為性別關係課程不可能避談刻板印象:既然這門課是要談男女如何相處,如果不跟學生分析男女的不同,那就沒什麼好談了。在這裡,陸汝斌的錯誤在於他認為解決政治不正確的方式是避開政治不正確的語言和概念。完全相反。以性別意識出發批評這門課的人,我相信,並不是在批評這門課「竟然提到刻板印象」,而是在批評這門課「以會加深刻版印象的方式提到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不會因為你我不提就自動消失,性別課程的基本功,也包括討論和辨識各種刻板印象,如果陸汝斌真的認為批評者只是在建議他不要提性別差異,那他應該去修一門性別課程,而不是開一門。

性別課程為什麼不能預設宗教?

或許有人不覺得在大學課程裡置入宗教價值會是問題,這種人可能會補充說:

對啦,成大這門通識課目前的內容真的不太好,並且也有複製刻板印象的不道德疑慮。不過這是課程設計的問題,不是宗教的問題。再說,所有性別關係課程都一定預設某些價值觀,即便是非常政治正確,致力於對抗不公平的刻板印象的課程,也一定預設某些價值觀,才能夠根據這些價值觀,去批判刻板印象。在這種情況下,若我們單單反對建立在宗教價值觀上的性別關係課程,似乎對宗教不太友善,甚至有歧視宗教的嫌疑,不是嗎?

我認為我們應該拒絕宗教插手性別或任何道德課程。雖然宗教和這些課程在內容上都會談到價值觀,但它們的目的其實互相矛盾:宗教總是試圖推廣某種特定價值觀,而性別和道德課程該做到的則是開拓人們選擇各種價值觀的自由度和可能性。獨立教育單位「台南塾」的創辦人羅士哲曾經這樣反省性別課程

學會了愛就是「在結婚前保持自己的貞潔」,以及「一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結合」等等,孩子們究竟多了解了些什麼呢?填補了什麼「意義的空缺」呢?對於自己將面對,或已經在面對的伴侶關係,有什麼幫助呢?

上述的,還是小問題,更嚴重的問題應該是這個:一種從講台上進行灌輸的真愛,實質上,就是壓迫。

愛被預先定義為一種明確的內容,在權力不對等的關係裡傳播佈道。所謂的壓迫無非就是如此:在權力的宰制中,各種原本可行的人生選項,被剝奪了。女性失去了陽剛的機會,失去了「不愛男人」的機會,還被賦予體諒的職責;男人則無論如何要堅強起來,要愛妻顧子,要努力分辨自己與同性間的友情並非愛情。甚至,連身體都被控管,連器官都被宰制,連性行為都要被安排時序。失去的,不僅僅是一個可能的人生故事,而是更多體會人生意義,實踐人生價值的機會。』

想想看,為什麼我們要破除性別刻板印象?不就是因為我們擔心性別刻板印象會在無形中限縮人們選擇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讓人因為性別特質受到不必要的壓力和不合理的評價嗎?合理的性別和道德課程,應該以尊重多元為預設:因為我們應該盡量開放不同的生活方式供人們選擇。不過,宗教本質上不但總是反其道而行,而且是採取一種非常強硬的方式:每個宗教都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建立在他們各自的超自然世界觀上(例如輪迴的存在、上帝的存在),而且根據歷史經驗,當這些世界觀產生衝突,妥協的可能性非常小。這造成的糟糕結果,是宗教人士更難化解他們在社會上面對的道德衝突。

我不否認宗教帶來的教育有機會讓人學到一些道德上的好習慣,例如善待他人和動物。但宗教同時也讓人把這些行為建立在各自的超自然理由上,例如「因為這樣可以榮耀上帝」或「因為這樣可以避免業力引爆」。當人習慣用超自然理由來支持道德判斷,他會更難跟那些在信仰上與他不同的人協調道德議題,因為其他人並不持有一樣的超自然理由,最後,就形成公共討論的僵局,例如我們看到的:護家盟持續反對同性婚姻、部分佛教徒堅持進行有殺生效果的放生

進入民主時代,代表我們把社會的道德表現賭在公共討論的效率和品質上。確實,人民有組織宗教團體並舉辦活動的自由,但是我們應該拒絕那些殷切想要進入性別和品德課程的宗教教派,更不應該用教育經費和國家認定的大學學分支持他們,因為他們帶來的東西往往和公民所需的背道而馳。

成功大學這次的案例顯示,宗教價值置入性別教育的情形在高等教育中一樣存在。 圖/林務局提供
成功大學這次的案例顯示,宗教價值置入性別教育的情形在高等教育中一樣存在。 圖/林務局提供

*感謝賴天恆和朱宥勳為本文初稿提供的諮詢。

  • 有些人或許會質疑:沒有性別教育專業,就不能在大學開「跟性別有關的課」嗎?舉例而言,一個有古希臘哲學專長的哲學系教授,並不會因此算是有性別專業,但他能不能開一門課,談柏拉圖對愛情的定義和看法?答案是可以,但他應該自我克制,不超出討論範圍去指導學生在性別上的扮演,也應該避免自己的授課強化不公平的刻板印象。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