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親子部落客不願意承認自己歧視?或許有時候歧不歧視並不重要 | 朱家安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親子部落客不願意承認自己歧視?或許有時候歧不歧視並不重要

親子部落客Eliza在臉書發文引發「歧視」熱議,朱家安指出或許指責對方歧視並未能有效展開溝通,而應與對方對話她的發言會導致哪些惡果、如何導正才為重要。 圖/shutterstock
親子部落客Eliza在臉書發文引發「歧視」熱議,朱家安指出或許指責對方歧視並未能有效展開溝通,而應與對方對話她的發言會導致哪些惡果、如何導正才為重要。 圖/shutterstock

社會上偶爾會出現歧視言論的爭議:

  1. 有些人被指責是在發表歧視言論。
  2. 當事人否認,並舉出一些理由反駁,例如「我講的是事實」、「我沒有歧視心態」等等。
  3. 討論陷入膠著,誰也無法說服誰。

為了幫忙處理這種狀況,我這兩年發展了一個理論,希望能更清楚界定歧視言論:

歧視言論是那種會強化「使得弱勢成為弱勢的刻板印象」的言論。

採取這個定義,我們可以更明確地分辨某人是否說了歧視言論,並回應各種質疑。(關於此定義的進一步說明,可以參考〈大尾鱸鰻:沒惡意,就不是歧視嗎?〉,想了解更完整的討論,可參考《護家盟不萌?》第五章)

我當然是很希望大家認為我的定義有道理,並且常常拿去使用,不過我偶爾會覺得,在一些情況下,避免判斷別人是否說出歧視言論,反而可能會比較好。

一種衝突:有意 vs. 無意

歧視言論的一個特色,我的觀察啦,在於人不見得會意識到自己說了歧視言論。人不見得會意識到自己持有哪些刻板印象,當你的言論是出於你心裡的刻板印象,你不見得會發現,甚至會覺得「這樣講很正常」。這種情況發生在那些大喇喇地說「女生就是要秀氣」、「男生就是要傳宗接代」的人身上,也可能發生在你我身上。(延伸:是失言、還是被失言?判斷失言的兩個標準

有些歧視言論真的是無意的。當然,這並不代表那些言論就不是歧視言論、不需要被處理。不過,這個事實和我們對歧視言論的一種印象有所衝突:在看到有人噴出歧視言論時,我們傾向於在第一時間會認為這個人可惡、抱有惡意,甚至是壞人。即便對方真的說出了歧視言論,這種衝突對他也不公平:如果歧視言論不見得伴隨惡意,說出歧視言論的人就不見得需要承認自己抱持惡意,就像殺人犯不見得需要承認自己也搶劫。

以下讓我說明,這種衝突會如何妨礙社會處理歧視言論:

  1. A無意間說出歧視言論。A在一般意義上不是壞人,不過他沒發現自己自己的發言受到某些不正義、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影響。
  2. 大眾指責A發表歧視言論。A的臉書被灌爆,眾多留言批評他心胸狹窄、看不起他歧視的對象。簡單地說,A被眾人指責為抱有惡意的壞人。
  3. A當然不認為自己是壞人,但問題是:如果指責你歧視的人都認為「發表歧視言論」就代表「心胸狹窄、看不起某些族群、是抱有惡意的壞人」,那麼,在這種討論脈絡裡,若承認自己說了歧視言論,也就幾乎等於承認自己心胸狹窄、看不起某些族群、是抱有惡意的壞人。
  4. 於是,A不承認自己說了歧視言論。在各種場合,A澄清說他講的是事實、他沒有歧視心態……
  5. 最後,沒有任何一方在「A是否說了歧視言論」上願意讓步,所以整個討論沒有結果。

每當有人公開被指責發表歧視言論,這樣的討論情況大概就會重來一次。最近的例子,大概是親子天下網站部落客Eliza。她在臉書發表文章,以性保守派的立場反對同性婚姻和多元成家。在我看來,Eliza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她對法案和多元性別現狀有諸多誤解(我想可能是她的上帝忘了跟她交代這些細節,不過還好她可以參考范綱皓的文章),以及在自己的臉書進行言論控管。不過回應Eliza的眾人當中,也有不少批評認為她的意見內含歧視。

這些指責Eliza歧視的說法,根據過去討論歧視言論的經驗,想必不會收到任何有進展的回應。事實上,在Eliza藉由重新編輯原文來補充的回應裡,就聲明她不覺得自己有歧視之虞。

綜觀討論,那些指責Eliza發表歧視言論的說法,它們的主要目標並沒有達成:Eliza從頭到尾不認為自己講了歧視言論。然而,若從我對於歧視言論的定義出發,我們要處理的往往不是歧視言論,而是歧視言論強化的刻板印象。以此觀之,除非你的對話目的是教導Eliza「歧視言論」的定義,否則,她有沒有意識到自己講了歧視言論,其實不見得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該如何面對她那則有著五千多個分享的動態,所強化的那些刻板印象(這些刻板印象不見得都直接跟弱勢有關,但依然值得注意),例如:

  • 同性伴侶比異性伴侶更不負責任。
  • 未成年性行為很可怕,而現行國民教育當中的性教育會鼓勵未成年性行為。
  • 男人有男人的樣子、女人有女人的樣子。
  • 多元性別教育會讓社會的未來陷入危機。
  • 即將通過的法案,會鼓勵父女戀等不傳統的關係。

有時候,處理刻板印象比指責別人發表歧視言論更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把討論重點從歧視與否轉移出去,或許有助於讓A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甚至願意跟你合作舒緩他先前發言的糟糕後果。例如:

  • 「我相信你無意歧視,但是,你真的有證據相信同性伴侶比異性伴侶一般來說更不負責任嗎?你會不會擔心,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說這種話,會讓同性戀蒙受不公平的刻板印象,地陷入弱勢處境?」
  • 「我相信你無意歧視,但是,考慮到如果社會和家長不直接提供性教育,就是把性教育外包給色情產業,你會不會擔心自己對於那些比較露骨的性教育的污名,會導致更糟的後果?」

這種問法,可以讓發言者不至於落入「一旦讓步,就必須承認自己是抱有惡意的壞人」的困境,也可以把討論方向轉移到「我們該怎麼處理言論所強化的刻板印象造成的不好後果?」這件事情上。即便對方態度依然強硬,例如他根本不認為自己的發言會有強化刻板印象的後果,至少爭論也更加聚焦,大家可以專注於討論刻板印象的存在,以及言論的效果。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