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只能跟雙手一起度過嗎——交到女友的必勝法則
年假結束恰逢情人節,一直以來,每當碰到各種有關於情人的時節,我們的媒體就會出現各種神奇的統計數據、神奇的研究、神奇的新聞,今年的神奇新聞大概就是由人力銀行業者yes123求職網公布的「理想老公月薪51K」拔得頭籌,我們姑且不論這些新聞與多數觀看新聞的人有志一同的忽略男性上班族同樣希望另一半薪水要4萬2968元這件事,我訝異的是,居然沒什麼人思考為什麼人力銀行要做「上班族情人節計畫調查」,這跟「人力」銀行的關係到底在哪裡?難道是基於某種慈善希望大家有個快樂的情人節,單身的也可以趕快找到情人,所以才會進行這樣調查嗎?
當然不可能。
▎為什麼不可能?
無論是男女期待另外一半有4-5萬的穩定收入,說起來並不算過分,以台灣當前的物價、房價等,若還要加上嬰幼兒托育、長輩的照護等,雙薪家庭加起來近十萬的收入也算不上什麼奢華的生活。可這個收入之所以讓人感到反感,是因為很少人可以達到,新聞中就直接提到「男性月入逾5萬元以上有147萬1千人,佔全體男性24.3%;女性月入逾4萬元有114萬6千人,佔全體女性25.2%」幾乎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才符合這個標準,然而,卻甚少人談論明明已經算是維繫基本生活標準的月薪4-5萬,為何在台灣勞動環境會成為「奢求」?
從新聞也提到「該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分析,薪水雖非擇偶最重要考量,但多數人仍希望另一半的待遇有一定水準,若婚後要買房子、養小孩,夫妻兩人薪水合計10萬元並不為過。」可看出發布這項結果的人力銀行業者,想必是相當清楚的,這樣的薪資要求並非誇張,更可以說是基本,只是在台灣達不到而已,可同時,當我們登入這個人力銀行時,我們仍然看到多數都是薪水面議、福利面議等不保障求職者權益的職位需求,並不是要人力銀行為企業剝削勞工負責,而是我們必須要理解,人力銀行主要的收入來源是仲介適合的人才給企業——讓人們認為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或不停地追求高薪而跳槽、轉職或接受可能不符合自己理想的工作——是他們的工作,而塑造出沒有高薪工作(甚至還不算是高薪)就沒有伴侶,正是方法之一。否則你怎麼會任勞任怨,加班加到血尿也甘之如飴。
可惜的是,這幾年間,多數人往往把台灣異性戀男女的不婚、不生歸咎到無數的個人身上,因此沒有人去想這背後的問題,是年輕人太草莓、是女人學歷太高、是台灣女權太進步……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變成了不是逼人去結婚、就是勸人去結婚,不是痛陳自己沒女朋友,就是用熱情鼓勵大家要嫁給誰。
同樣也是在情人節,我看到了一個粉絲專頁「直接跟農夫結婚」,裡面經營者看得出來是一群有理念的農村青年,有熱情,對於台灣農業也有很好的論述及想法,但他們正是犯了上述錯誤最好的示範。粉絲專頁的發文及〈農夫需要一個太太 The Farmer wants a wife〉、〈農青之,不願面對的殘酷真相〉等文章,除了把年輕男性農夫多數未婚這個現象提出外,同時也對這個現象做出了詮釋與告訴我們為什麼這是個問題:
一、對於家庭、伴侶的需求:像是〈農青之,不願面對的殘酷真相〉提到的「因為家庭在這社會上,確實是扮演著一種安定的角色,自古以來,農業社會也傳遞出一種家庭和諧的形象,雖然不是很富裕但是精神很富足。但農村的現況卻是王老五羅漢腳滿街跑,有些還因為務農搞得家庭關係不是很好,農村要再生,就得想辦法讓青年農民『生』,要生的前提就是得賺錢,沒有完整的家庭,一些熱血青年被政府拐騙回到農村,到頭來農村只會淪為單身漢養殖場……」或是粉絲頁中提到「然而對於伴侶的需求,是物質(賢內助)與精神(愛、信心與依靠)層面並存的。面臨災害、虧損與各種壓力,很難保證好不容易回流的農業青年勞動力能夠長久獨自支撐下去。」
二、沒有人要與農夫結婚,象徵了大家對於農業錯誤的刻板印象:例如在〈農夫需要一個太太 The Farmer wants a wife〉認為「農夫需要一個太太」是假議題,真正的議題是我們如何用正確的眼光來看農業,在粉專的提倡文中也提到目的是「讓生活在農村的人,不再心甘情願地認為,產地比都市落後,是理所當然的事!」
他們認為造成這個問題的原因,很明顯的來自於對農村及農村男性的刻板印象、還要加上社會主流價值觀的貶低或忽視,以及城鄉發展差距導致農產地的民生、交通、教育、醫療資源不足等。然後,他們認為可以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跟解決「憑什麼第一線生產者不能獲得合理的收益?」就直接成立平台直銷一樣,叫女人去跟第一線生產者結婚。
對於農村運動者或工作者能夠將戀愛、親密關係當成一個認真且重要的議題,我覺得很好,我也認為他們所提到的問題應該要獲得解決,但人不是青菜,叫人憑著熱情去跟農夫結婚是不可能解決這個問題。正如同「五萬一新聞」一樣,這個社會預設所有人(特別是女人)都想結婚,問題只是跟誰以及條件是什麼,所以提倡跟農夫結婚的幾篇文章中也不免提到農夫的收入其實頗高,生活型態也不如同大家想像的窮困,似乎認為只要滿足想像中女性結婚的條件,伴侶就會自然而然的出現。
▎女朋友不是神龍,湊齊龍珠也不會顯靈
我不否認這世界上確實有些人對於伴侶的要求聚焦於經濟能力、外貌等條件,但條件這種東西往往只是表面,多數人在決定伴侶時是從許多面向來加以思考的,而兩個人相遇成立家庭這件事,也從來都不是條件湊齊了就互相看對眼這麼簡單的事,若解決找不到戀愛或結婚對象的方法,僅只於滿足這些社會公認的條件或說服另一方自己是有這些條件的,那就是只看到表面的現象,而忽略造成這個現象的成因。
舉例來說,從上述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村青年找不到女友的原因之一還有工作環境中較少女性,〈農夫需要一個太太 The Farmer wants a wife〉相當厲害的從農村青年從業人口與性別比例分析出從事男女工作的比例懸殊,其中,常年僱工比例是五五波,其餘臨時工是女性天下,而以等待著作物週期性的收成來作為主要報酬的不支薪資人員以男性為主,從這邊我們其實會看到另一個議題,是農村當中的女性比較常作為臨時工,為什麼呢?
蔡培慧老師針對於農村婦女現況的研究中提到:高齡化的人口結構、性別角色僵固造成培力計劃(家政班)實為婦女家庭角色的延伸,以及婦女在公共參與中較難以擔任重要角色,是台灣農村婦女長期面對的課題,同時,農村女性雖於農事勞動中負擔重要責任,卻未必於公共領域有相對應的權利與舞台1,此外,若以農委會性別主流化統計中看出,擔任農牧業職業團體會員代表之比例卻相當稀少。
我們綜合這兩個現況看來,首先,或許並非是女性不願意或不在農業生產之中,而是現行的農村婦女的角色往往是家庭角色的延伸,而從上述的文章中,我們同樣可以看到「賢內助」的想像,而在以家務勞動為主的情況下,自然會傾向以臨時工作為主;其次,女性在農村的公共領域中相對於都市女性確實掌握更少的權利,甚至是在農耕土地上,男性繼承的比例也遠高於女性,這些都可能是女性相較之下不願意選擇農業工作的原因。
另一個例子則是許多農夫的妻子並不需要從事農務,現代農業也已經機械化等,認為女性是因為不希望從事農務而不願意與農夫結婚,但這點在同樣是蔡培慧老師針對於農村婦女勞動時間運用調查的研究2,我們可以看到多數農村婦女從事的勞動常被歸類為非商品化的勞動,例如家務勞動、或是家務化的農務(像是研究中提到家庭農業的農產品產銷部份被視為商品經濟,但家庭內部的田間管理、育種或種苗的支持、女性協助農場運作往往不被視為經濟活動)等,而這點在另外一篇報導也同樣可以看到有人疾呼「保留另一半主體性,別只是想找免錢農工」可以說是女性並非不願意勞動,而是不願意自己的勞動在當前的商品化農業中,被視為是沒有價值或本分應盡的勞動。
綜合上述,也就是說若不解決農業權力關係中的性別問題,從事農業的女性就不會增加,當中的年輕異性戀男性就更難在生活圈中遇到親密關係對象;若不重視並尊重非商品化的勞動,農夫的另一半可能會覺得很痛苦,而影響其下一代或旁人的擇偶選擇。而在這些前提未改變的情況下,就算湊齊了一百顆龍珠,那人也不會出現在燈火闌珊處。
▎所以,交到女友的必勝法則到底是?
簡單來說,這個情人節,無論是農村或都市男性,上班族或農夫,似乎都在大嘆自己找不到女友,但這歸根究柢都是階級、族群與性別環環相扣的社會問題,另外兩個議題我並非專業,但我可以肯定在性別的問題上,只是鼓勵女人忘記條件、擁抱熱情捨身地去跟哪些人結婚,或努力的滿足幻想中女人的擇偶條件,都是沒有用的。
即使,最終真的有人為了熱情或經濟考量而與這些男性結婚,但仍然不會改變最初造成這問題的原因:那就是不平等的性別結構。這個不平等並不只針對女性,預設男性要養家,要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否則不能成家,又加強了男性在勞動上被剝削,因為你不認真的被剝削,賺不到錢,你沒有女朋友就是你自己的問題,即使是已婚男性,也被期待養家活口是他們應該擔的重任,只能不停地以肝換取大男人的擔當。在單薪家庭早已是遙不可及的今日,雙薪家庭的女性不只工作家務蠟燭兩頭燒,往往還要加上雙方長輩的照顧重擔、小孩子的主要教養責任等五馬分屍,若想要切換成女主外男主內,卻得面對男女同工不同酬跟玻璃天花板。
無論是農青們想要女朋友,還是上班族男性想成家,都反而是要努力破除自己所屬群體的性別刻板印象、不平等的權力關係、僵化的性別分工,讓男性在家務勞動、育幼與照顧工作中有更多的參與,讓女性在公共領域、職場中擁有更多的權力跟發展機會,鼓勵並督促政府有更好的長期照顧跟公共托育的制度,到時候,不需要熱情捨身也不需要情感號召,自然就會佳偶成雙——或是無論有沒有佳偶成雙,都有足夠的社會支持,可以讓上班族跟農業青年們快樂的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