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moh/沒有人是局外人?——談原住民主體的困局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圖/新華社  

從去年12月16日起,數個原民團體至行政院抗爭原民會即將施行的「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直至今日,數十個原民團體與部落發起多次抗爭,包含在凱道上,以「原民會主委下台、退回劃設辦法」為訴求的行動。然而,本人對於凱道上所提出的「沒有人是局外人」的主張,以及發起人對於聲援陳抗的非原住民參與者的發言——不要叫我加油,你也要加油,這也是你的土地,我們一起加油,不要當局外人——有不同的看法。我想叩問的是,作為一名原住民族族人,這樣的訴求,其描述的是什麼樣的權利與運動策略?而其運動的主體又是誰?

在此之前,我必須表明我的立場:不同路線,不代表對這議題不認同,或目的上有所差異;我同樣反對原民會即將施行的「原住民土地劃設辦法」,這點並無二致。

首先「沒有人是局外人」的主張,其本質並非以原住民族主權為基礎,而是一種以整體為分配的環境與資源理論,依賴的是國家體系內萌發的環境意識和人道主義,是在國家體系下架構的原住民族權利。在這些架構的限制下,原住民族不會被視為主權體,而是國家(統治)疆域下無異其他的「內部群體」。

如此,儘管再多的人被視為「局內人」,這種「局內局外」在想像的共同體的視角下,原住民族的主權問題,仍舊不脫一種罪贖與關懷的本質,並不會真正意識到「原住民族主權」與之「共同體分配」間有何差別。

當參與者在論述「沒有人是局外人」時,是將原住民的困局上升到集體的公共性,是將原住民的利害關係輻射為整體台灣人的利害關係。然而,這樣的「公共性」依然是根植在國家如何以「分配」實現平等。這樣的概念底下,即是忽略了原住民主權的問題。由於原住民族被含納在國家體制內,因此,不管是環境運動、或是公平分配的前提,就是以「國家」此一共同體去包裹、去重申。

在任何一種新共同體的想像下,原住民族所擁有的權利被視為有責任進行「再分配」,而「再分配」無論從政策/環境意識,或是內部的族群關懷,都被設定在一個更大的「公利」體系之內,原住民族所主張的「主權」迫於被併入此道德體系中成為價值「之一」。究其實,這樣的論據就是以環境與社會公正、資源平等作為發言的基礎,要求原住民族面對更大整體,必須重新分配的偽論證。

就像數日前,學者夏曉鵑在媒體專欄上提問了:

沒有人是局外人」到底是什麼「局」,誰的「局」?

想做局給98%族群的夏曉鵑,文內很誠實,表明了「無局外」包裹了所有差異的意圖,論述上能入局的概念,是因為抹除了族群色彩,可以去族群脈絡的參與,按照自己點餐的項目舒服的進入。這裏頭各種不同的局,有環境意識的局?反全球化的局?反土地商品化的局?標準人權的局?人道主義的局?多元主義的局?浪漫思潮的局?這樣的狀況下誰代言了誰,誰取代了誰?用更普世的概念涵化原住民族主權?

在論述策略上透過「普世框架」涵化所有人,進到新共同體概念而入局,但議題源自土地主權的價值衝突,被抹成去處理「全球化」,走向「公益化」「普世化」,去除族群歷史持續不正義特徵的主體呢?

「這是原住民族的局嗎?」

我們不需要靠收買價值,包裹他人入局,脫離主權衝突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試問透過「公利」入局的人們,願意承擔歷史不義的責任嗎?

 

  • 文:Namoh Nofu Pacidal,太巴塱社拉達富階層青年,原權運動者。

原住民 特約作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