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甫/感冒做電腦斷層檢查,算是醫療浪費嗎?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健保開辦20多年以來,雖然預算規模不斷膨脹,無奈隨著人口老化嚴重、高價醫療檢查及治療項目推陳出新,始終深陷「喊窮」的夢魘。

健保署為求財務平衡,避免製造民眾與國家更多財務負擔,夙夜匪懈地積極找出醫療浪費的根源,並且搭上了最新的AI風潮,用人工智慧直接揪出濫開高價檢查的案件。健保署長日前更直言,許多初級照護疾病卻開立電腦斷層,應減少非必要的檢查與浪費。

此言一出,引起臨床第一線醫師的反彈與質疑,並且擔憂這將敲響健保署更進一步「cost down」的警鐘。但醫療浪費難道不需要被遏止嗎?讓感冒的病人去接受高輻射暴露的電腦斷層檢查,真的有必要嗎?

筆者拙見以為,大部分時候臨床醫師絕非有意濫用資源,以下幾個原因讓臨床醫師不得不「大砲打小鳥」。

做電腦斷層就是濫用檢查?

首先是初到醫院時症狀表現不明、難以釐清是否包含腦出血,或其他中樞神經病變的病症。人體奧妙之處難以名狀,醫生的知識與經驗有限,能第一時間斷言該病人絕非腦出血或中風的醫師,恐怕是鳳毛麟角。

有時當醫生由臨床指引、個人經驗,綜合理學檢查及生命徵象表現以後,認定病人不需要進行電腦斷層檢查,僅須在院內觀察症狀變化,但病人家屬卻執意要進行更完整的地毯式搜索。遇到這種狀況,大部分的時候或許還能妥善溝通,惟在急診最繁忙的時候,臨床醫師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只好當作買個保險,也避免糾紛。

那麼,如果臨床醫師放寬了自己的標準,作為把關者的角色卻未謹慎排立檢查,是否真的會造成醫療浪費?筆者不敢說這樣的情況不存在,實際狀況如何,有待社會大眾檢驗。

但實際上,一直以來醫師都面臨嚴峻的事後審核,健保署委由其他醫師在一段時間以後,透過病歷記載內容,評定前述開立的高價檢查是否合理正當。如果認定是濫用檢查、適應症不符,醫院便得自行吸收成本,而該成本有可能轉嫁到開立檢查的醫師身上。

潛在的危險警訊

於是在醫學訓練中,除了基本的臨床知識技能,亦包含理學檢查與病史詢問。我們被訓練在一片狼藉的過往病歷資料,及病人不典型的症狀表現中,發現危險警訊。

同時,我們也被指導醫療資源的珍稀,以及任何檢查所包含的副作用及風險。這些規範無非是希望醫師勿枉勿縱,做到對病人而言最完善且恰如其分的檢查,同時不製造更多的傷害,以及醫療資源的浪費。

臨床醫師多半都會經歷這樣的經驗,一是在不典型的輕微症狀中發現致命的病因,立即介入挽救了一條性命,甚至一個家庭;二是在錯綜複雜的症狀裡迷失了方向,事後想起已錯失最佳時機,而患者所承受的傷害已然造成。

前者往往能讓醫師充滿成就感,往後對類似症狀更加提高警覺;後者則成為研討會上檢討的議題,重複提醒著後進如何更精進醫療知能。

不當就醫行為也應關注

健保署所作所為,如是為了幫助醫療機構節省成本,讓醫療人員更明白自己判斷的弱點所在,這還能夠理解。但此時此刻醫病關係緊張,醫者無不提高警覺,甚至防衛性醫療以避免糾紛;而醫療體系內部、醫療教育機構當中以及原先的健康保險審查體系,早已存在一套機制不斷內化的檢討。

健保署長此言一出,要求醫師彈無虛發,能增加的額外益處有限,卻已讓民眾減少對醫療機構及醫療人員的信任,其傷害不可謂不巨大。

科技的發展越來越快速,吾人樂見新技術能協助社會大眾解決生活上的問題,但當局者也需檢討其政策方向,而非譁眾取寵,以免走火入魔。若健保署的「大數據」不僅能揪出醫療浪費的醫療端元凶,也能深入分析民眾就醫行為,挑出「不當就醫行為」的濫用資源個案並及時介入,透過社工與醫政的力量給予其協助,或許更是挽救破產、減少浪費的核心。

  • 文:陳亮甫,畢業於台大醫學院,現職萬芳醫院住院醫師。2017年共同成立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目前擔任工會秘書長,另於2018年協助成立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對臨床工作有愛,努力希望其他在臨床打拚的夥伴也能行醫無憂。

公共政策 特約作者 陳亮甫 醫療議題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