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有忠/選後板塊位移:親民黨式微,民眾黨成選舉勝敗關鍵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2020總統大選,蔡英文以817萬票成為史上得票數最高的總統。 圖/歐新社

(※ 文:沈有忠,東海大學政治系教授)

2020年的總統與立法院同時選舉已經順利結束,在立法院部分,政黨實力重新洗牌,有許多值得關注的議題。

包括,親民黨一席未得,正式泡沫化;民眾黨初試啼聲即獲得158萬選票,高達11.2%的得票率成為第三大黨;台灣基進超過44萬,以3.16%得票率獲得政黨補助款,加上陳柏惟驚奇翻盤顏寬恒,後勢看漲。第10屆的立法院,整體而言仍是兩黨制的格局,但板塊卻有鬆動與移動的現象。

總統連任,民進黨政黨票卻流失逾50萬票

在蔡英文總統以破紀錄的817萬票順利連任下,民進黨也拿下立法院61席,守住國會過半優勢,未來4年將維持民進黨多數一致政府的型態。

然而,儘管看似大勝,但仔細觀察政黨票卻可以發現,相較於2016年,民進黨反而減少了56萬張選票,得票率則是下降了大約10%,損失5席的不分區名單。是以,就政黨認同而言,有大量的選民出現了「分裂投票」,總統票投給蔡英文,但政黨票卻沒有投給民進黨。

在國民黨的部分,韓國瑜市長獲得552萬張選票,政黨票則是比2016年成長約144萬票,得票率提高7%,不分區席次增加2席。以總統得票率而言,韓國瑜也比2016年的朱立倫增加了171萬,得票率增加約7.6%。

整體而言,如果只是對照2016年,國民黨還算是微幅成長。但在2018年基層選舉大幅勝選的基礎下,這樣的微幅成長相對之下卻成為「敗選」,主要的原因是選前對韓國瑜以及對立法院翻盤有過於樂觀的期待。

韓國瑜市長獲得552萬張選票,比2016年的朱立倫增加了171萬,得票率增加約7...

新黨泡沫、親民黨式微:政黨板塊位移

對於小黨來說,親民黨是自成立以來,第一次在立法院未獲得席次,儘管仍過了3%的政黨補助款門檻,但隨著宋楚瑜影響力繼續探底的情況下,如果沒有強勢的接班人(例如郭台銘)來接掌親民黨,那麼該黨泡沫化只是遲早的問題。

首次參選的台灣民眾黨,在柯文哲市長的全力拉抬下,雖然區域立委全軍覆沒,但在不分區拿下了158萬張選票,超過11%的得票率。不只是一口氣成為第三大黨,也替柯文哲拿下2024年總統大選的入場卷。

另外一方面,時代力量在選前面臨路線爭議,洪慈庸與林昶佐相繼退黨,在選前的民調一度落下5%,本來定位為5%的保衛戰,但最後卻獲得7.75%的得票率,比起2016年甚至微幅成長。在拿下3席不分區立委的情況下,維持了黨團的地位,在立法院仍舊有一定的影響力。

而台灣基進可以說有了一場驚奇的演出。區域的部分,在台中第二選區的陳柏惟,翻轉了長期經營的顏家勢力,讓顏寬恒落馬。不分區也突破3%的門檻,獲得政黨補助款,可以說取得了未來政黨發展的好基礎,後續的爆發力也不容小覷。

其他像是新黨、台聯等傳統的急統、急獨政黨,幾乎完全泡沫化,可以說正式退出了台灣的政黨競爭的舞台。然而,台灣基進承襲了台聯的光譜位置,在急獨這一塊仍有一定的聲音;但新黨垮台之後,急統的位置沒有政黨承繼。再加上親民黨式微、民眾黨與時代力量竄起,從這個趨勢來看,政黨的板塊可以說略微的往獨的一方移動。

台中第二選區台灣基進的陳柏惟,翻轉了長期經營的顏家勢力,讓顏寬恒落馬。 圖/取自...

民眾黨:未來影響選舉成敗的關鍵

最後,我們看一下柯文哲領導的民眾黨,雖然在區域選區全軍覆沒,但卻在多個選區展現出「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破壞力。也就是受到民眾黨提名人選的瓜分選票影響,而左右了原本五五波的選情。

這樣的選區,包括了台北市第七選區:民進黨的許淑華受到民眾黨蔡宜芳瓜分選票,以些微票數敗給國民黨的費鴻泰。

台中市第三選區:無黨籍偏綠的洪慈庸受到張睿倉瓜分選票,僅以幾百票之差敗給國民黨楊瓊纓。

新竹縣第二選區:民進黨鄭朝方受到林碩彥瓜分選票,以些微差距敗給國民黨林思銘。諸如此類的選區還有不少,顯示出民眾黨在區域選區的影響力,仍舊足以左右戰局。

民眾黨在不分區拿下158萬選票,在若干區域則顯現了破壞力,讓柯文哲在2022年縣市長,以及2024年的總統與立委選舉的布局上,展現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力,爭取到和民進黨與國民黨兩大黨的談判籌碼。

大選過後,未來四年的府會關係仍維持民進黨的多數一致,而立法院的政黨生態則出現微妙的板塊移動。

在民進黨勝選以外,政黨體系微幅板塊移動的背後,將牽動民眾黨在2022年甚至2024年的選舉策略。民眾黨不只成為第三大黨,也證明了在未來幾次選舉中,民眾黨都將是影響選舉勝敗不可或缺的新興政黨。

民眾黨不只成為第三大黨,在未來幾次選舉中,民眾黨都將是影響選舉勝敗不可或缺的新興...

2020大選 時事觀察 特約作者 韓國瑜 蔡英文 柯文哲 沈有忠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