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維琪/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往醫院的路上:醫事工作為何讓爸爸缺席?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 文:徐維琪,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

對普遍的受雇者而言,生兒育女是一時的重大決定,真正的課題在於日後如何取得兼顧工作與家庭間的平衡。至於醫事人員,若無法將托育照顧外包,讓伴侶其中一人成為全職的照顧者,就會是必要考慮的選項。以下內容是醫師爸爸對家庭參與的經驗分享,由工會進行會員訪談並代為投稿,文章經匿名處理並以第一人稱敘述,已獲得本人授權。

夫妻皆為醫療從業人員,懷孕到生產絕非易事

自成為醫療從業者,我就如同師長與同業,全心全意投入救治工作,並在專業與學術的路上不斷精進自己。也和許多同儕一樣,我在職場上遇見了身為護理師的另一半,我當時則是住院醫師第二年。婚後我們從台南搬到台北,老婆打算先懷孕再找工作,不過因為她的子宮肌腺症在工作後愈來愈嚴重,所以婦產科建議生產後拿掉子宮。

老婆懷孕期間,我在醫學中心擔任小兒科急診醫師,主管會主動來問預產期,臨時需要調班也不會感覺為難。比起制度,我認為單位的風氣友善對孕產育兒的影響更大,同事間都會互相體諒、幫助,畢竟沒小孩的人也會出國玩,每個人都會有請假需求。

因為老婆就在我任職的醫院看婦產科,所以生產也安排在這裡。那天早上我打給主治醫師請假,時任住院總醫師的我,心裡不免有小劇場,覺得好像對不起其他人,沒辦法兼顧家庭與工作。但現在回想,還是老婆懷孕最大,實在不需要覺得不好意思。

待產到生產的過程一波三折,老婆第一次宮縮就送到產房,卻被退貨,後來在家破水了,才又再去醫院。整個產程相當困難,拖了很久終於把小孩「吸」出來,也見識到無痛分娩到底有多「痛」。原本還以為小孩抱出來可以拍照留念,但實際上現場非常混亂,當小兒科醫師被叫來,我就知道小孩狀況不妙,不敢跟老婆多說什麼。生產完這幾天,我們的心情是既緊張又低落。

這段時間,住院醫師的生活雖然疲憊,但或許老婆壓力更大,畢竟來台北後都住在婆家,婆媳相處時間長,而且脫離以往的工作狀態,生活暫時失去重心,又得承受懷孕後的各種狀況。如果可以有更多陪伴,甚至夫妻兩人能一起帶小孩,一定會是很珍貴、很重要的經驗。

但彼時我有一些考量,所以沒有請育嬰假。住院醫師每個月都要訓練,訓練時數跟考試時程卡得很緊,一但請假缺時數,考試又要再等一年。就我所知,女生很少在這階段生小孩,而男生更不可能去請,畢竟不是主要照顧者,請假對同事說不過去。

所以我的作法是在預產期前後,盡量排工作負擔小的訓練科別。除了考試跟排班,經濟層面上,扣除津貼獎金,如果請假的話,底薪只剩六成,所以有些急診媽媽也不請假,而是選擇少上一點班,收入才不至於少太多。

由於產後有婆婆照顧,所以老婆就在家坐月子,當起全職媽媽。除了考量家中經濟,請保母不划算之外,我們也很擔心小孩的狀況,兒子出生時就插管進加護病房,之後又因肌肉張力異常,看了兩年復健科。而且幾乎是小孩才出生,我就晉升為主治醫師,後來被調到分院半年,一週只能回家一次,因此老婆一肩扛起育兒與照顧工作,

而且幾乎是小孩才出生,我就晉升為主治醫師,後來被調到分院半年,一週只能回家一次,...

夫妻之間如何取得平衡?職業女性在生產後的困境

回顧孕產育兒經歷,我自覺參與的程度很有限。打從開始工作之後,我不是在醫院,就是在往醫院的路上;就算有了小孩也幾乎沒有影響到我的工作及未來生涯規劃。相較之下,老婆投入了自己的一切,前一、兩年難免有小情緒,但她還是在我們分工如此懸殊的狀況下,找到兩人最佳的合作模式。

在為人父母這一塊,老婆是資優生,我都跟她抄答案。看著她跟那麼小的小孩講話,雖然覺得小孩聽不懂,但能感覺到老婆的愛心,我也學著念故事給小孩聽,等長大就發現原來小孩都知道!雖然他五歲以前我們很少單獨相處,後來我換了醫院,工時有縮短,就盡量陪他跑跑跳跳。好想要有兩倍的時間,可以跟小孩一起成長,學一些有的沒的,我甚至有點羨慕老婆。

其實小孩出生後,老婆有時會提到回去上班的事,但護理工作對新手媽媽負擔太大,她也漸漸地在跟孩子相處的過程中找到價值,之後可能等小孩大了再做打算。現在想想在老婆單打獨鬥的許多時候,因為自己的缺席,無法體會全職媽媽的無助感,在孩子教育或開銷項目上,兩人常有觀念衝突。但當我調整工作,真正參與到小孩的照顧後,才能夠理解老婆的困境,完全就是「每個生氣的女人後面,都有一個不知道為什麼的男人」。

如何維繫家庭感情一直是婚姻的課題,人生各時期的狀態不同,維繫保持與老婆、兒子的良好關係,我還需要繼續努力。而我自己的課題是要面對只能在有限時間裡跟小孩相處。自從兼任行政職,工時又拉長,加上在研究所進修,陪伴的時間少了,只好告訴自己在工作上的努力,將來能轉化成對孩子的付出。以前工作倦怠的時候,出門前都跟老婆說不想上班,但當爸爸後覺得自己要做榜樣、要找到工作的意義,也會跟小孩分享上班的內容。

現在回到家,兒子會先提醒我做好防疫工作,才會來討抱抱,真是令人感到欣慰又心酸。疫情期間,醫師是高風險族群,我也是打了疫苗後才安心,也慶幸小孩能在家顧。要不是疫情,醫院本來要籌備醫院附設幼兒園,直白地說,就是讓員工安心賣命,但如果有托兒服務,受眾應該還是護理師,畢竟醫師上、下班時間不固定。只能說現今環境對醫護的孕、產、育權益還不是那麼友善,我們家的狀況就是樣板式的傳統家庭分工,但這種安排不是刻意為之,只是當下比較合理的選擇。如果社會風氣和環境不改變,新手爸媽的育兒路仍會走得艱辛。

只能說現今環境對醫護的孕、產、育權益還不是那麼友善,我們家的狀況就是樣板式的傳統...

特約作者

編輯室邀稿,補足更豐富的議題觀點。

時事觀察 醫療議題 親子關係 特約作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