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惟喆/爬梳傳統「說唱」史:細數台灣唸歌仔史上的武林傳奇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2004年12月24日,「古月琴聲」楊秀卿音樂會記者會現場,由〈左起〉楊再興、楊...

(※ 文:許惟喆,台灣民間唸歌仔長期接觸者兼「研究」者)

日前台灣唸歌仔藝術的代表人物,有「人間國寶」尊榮的楊秀卿老師辭世,讓唸歌仔愛好者們不捨。她的辭世,讓人回想起,過往時光中,台灣有許多活躍的唸歌仔藝師,透過藝師的傳唱,一代接著一代,奏唱出那段屬於台灣唸歌仔的黃金歲月。以下就粗略給大家介紹台灣唸歌仔史上,技藝超群,將唸歌仔的美流傳民間的藝師們。

戰前御前獻藝,唸歌仔大興

唸歌仔大概最晚清代末期就已形成,但目前最早的唸歌仔錄音是日治時期,再更早的唸歌仔情形,因無錄音資料不可考。1923年,攝政中的日本皇太子遊台灣,在台北由江山樓、東薈芳合辦桌菜的御宴上,清樂演唱促成日本蓄音器商會於1926年錄製台灣史上第一批標榜「真正本島名班,頭等華音曲盤」的歌仔戲唱片。從此,歌仔商業錄音常態化,留下許多珍貴的錄音。

1926年到1937年皇民化運動開始前,唸歌仔的代表人物是兼唱歌仔戲的汪思明、温紅土(温紅塗)、陳玉安(陳加走)、張永吉,和走唱的陳石春、阿樓(阿滿)與李申長。這些藝師當時錄製不少唱片,想必非常暢銷。

▲ 由阿樓所演唱的《紙馬記》。

據傳汪思明、温紅土、陳加走三人是師兄弟。在戰後成名的呂柳仙,便是汪思明的學生。汪、温、陳這派以江湖調為主,輔以雜唸仔調,偶用其他曲調,偏悲苦哀淒,伴奏靈活,唱腔高亢。江湖調是台灣唸歌仔最重要的演唱曲調載體,也叫三空仔調或賣藥仔調,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勸世歌」。這派的演唱風格,與我們熟悉的現在唱法相當不同。這樣的風格,雖影響了戰前李申長、戰後呂柳仙等人的唱奏,可惜在今日的台灣,已無傳人。

但慶幸的是,不少錄製專輯傳世,其中温紅土在從台灣到中國廈門做生意的同時,將當地原本沒有的大管弦唸歌仔傳過去 。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後,國民黨政府在中國閩南各地查禁台灣歌仔戲,因當時台灣屬日本,歌仔、歌仔戲和歌仔樂器算是「敵國音樂、敵國樂器」,也使温紅土在中國收的學生,被中國那邊尊為歌仔戲「一代宗師」的邵江海發明雜碎仔調(華南雜碎仔調)等新曲調,又和林文祥等多位同學用六角弦、南管三弦、洞簫代替台灣大管弦、月琴、品仔(笛),雜碎仔調因透過中國戲班都馬班傳到台灣,在台被稱為都馬調。

▲ 由汪思明、温紅土所演唱的《金姑看羊》。

戰後賣藥唸歌,各家爭奇鬥艷

江湖賣藥、四處走唱的「王祿仔先」在戰後經濟復甦時沒缺席。像汪思明就組成歌仔戲團投入廣播歌仔戲與台語電影攝製,他戰前就開設的思明唱片戰後也有出品,汪的演唱在全台8家以上公民營廣播電台放送。汪思明守信、重義、廣交、慷慨,樂於助人,現在的歌仔戲的廖瓊枝人間國寶,曾是當年的旗下藝員,受到提攜和幫助。

目前可見的戰後唸歌仔唱片專輯,以呂柳仙(原名呂石柳)、邱查某(又名邱鳳英)二位藝師錄製數量最多。邱查某與楊秀卿,有許多共同表演的經驗,留下不少錄音。其他藝員如陳清雲黃茂貴黃秋田歐雲龍魏世明、葉秋雲陳冠華(原名陳水柳)等也有相當數量。蔡添登(台南將軍漚汪人)、吳天羅王玉川陳美珠、陳寶貴蕭腰(又名蕭金鳳,楊秀卿的養姐)、鄭來好陳玉寺陳桂英、陳美英(又名陳早枝)有相對較少的聲音資料。楊秀卿的養母,同時也是唸歌技藝來源的蕭陳阿現,似乎沒留下聲音資料,相當可惜。

▲ 呂柳仙的經典作品《青竹絲奇案》。

通稱勸世歌或江湖調的三空仔調,以及雜唸仔調和七字仔調,是唸歌仔最主要的曲調,都馬調、背詞仔、大調和陰調、吟詩調等各種歌仔戲曲調也常用。最主要的伴奏樂器,是月琴和大管弦,大管弦也叫大廣弦、大筒弦、林投弦、林投管弦。此外,殼仔弦、(電)吉他等也常用。多數藝員能自奏自唱,少數需樂隊伴奏。

出身台南歸仁,已退休多年的陳玉寺,是僅有的一位以秦琴 (又稱鼓琴,或雙清)自彈自唱的藝師,早年曾與陳美珠等搭檔演出。已故的陳美珠,是僅有以電吉他自彈自唱的藝師。吉他在邱鳳英、黃秋田等其他專輯中,通常是在伴奏中擔任低音部。台南麻豆的李仙化,是僅有的一位以南管琵琶(南琶)自彈自唱的藝師,李仙化與陳玉寺這兩位具高度自奏自唱能力的藝師,現都還在台南,希望兩位台南的唸歌仔珍寶能得到文化單位重視。。

彈電吉他的陳美珠,最為人所知的就是長年與陳寶貴二人搭擋,默契絕佳,曾受藥商邀請,在有線電視台錄製歌仔多年,唱過「錦裙玉玲瓏」等許多戲曲,二位均可一人分飾多角,這個別具特色的組合,成為其後澎恰恰與許效舜組成「鐵獅玉玲瓏」的模仿靈感來源。

▲ 陳美珠與陳寶貴演出《番薯記》。

說到雙人對唱組合,唸歌仔傳統上往往是月琴與大管弦相互搭配,如汪思明、温紅土師兄弟;陳石春、阿樓;邱鳳英、黃茂貴師徒;楊秀卿、楊再興夫妻的搭檔。而陳美珠、陳寶貴,以及陳桂英、陳美英所組成的演唱組合,則是依唱片歌仔戲、廣播歌仔戲的模式來演唱,請資深歌仔戲樂師協助伴奏。

日前辭世的楊秀卿曾與大管弦藝師王玉川等搭檔演出。楊秀卿的獨特,在於自創「口白歌仔」表演形式。在演唱中,配合口白來講述、演出故事,有別於唸歌仔傳統以唱曲連綴的表演方式。除前述的常用曲調外,更廣泛使用各種歌仔戲新調,使得音樂性更加豐富。

▲ 楊秀卿楊再興夫婦的《月唐演義》。

台灣史上第一部系統性研究唸歌仔的專書,是故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音樂學系教授張炫文,於1986年由台灣省立交響樂團(現國立台灣交響樂團)出版的《台灣說唱音樂》(含卡帶)。其中收錄楊秀卿示範演唱勸世文、戲曲〈順治一文錢〉(趙一清、王秋香夫婦的愛情等),這些片段由楊秀卿夫婿楊再興大管弦伴奏,也錄製了楊秀卿對作品的說明。另外,更有多位藝師演唱精華片段。全部的唱段,都由張炫文以五線譜記譜,期待有機會,文化部能將其和張炫文前作《台灣歌仔戲音樂》再版,必是當代唸歌仔愛好者及廣大聽眾洪福。

大家如想親身感受唸歌仔的美,最好方法就是直接聽以上提到藝師們的各種聲音資料,和支持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唸歌仔藝生們的表演。如感覺好聽,就推廣讓更多人認識,讓唸歌仔迷人的魅力和藝術的價值更普及、更流傳、更長遠。

▲ 文化部介紹楊秀卿之影片。

特約作者

編輯室邀稿,補足更豐富的議題觀點。

楊秀卿 音樂 中國 文化部 文化資產 特約作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