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黔/澳門最後一面青天白日旗:國父紀念館與台澳關係的轉變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圖/取自澳門國父紀念館臉書粉專

(※ 文:吳子黔,澳門學16號成員)

9月13日,台灣媒體報導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澳門)只剩下三名官員,而三人簽證即將到期,假如簽證不獲延期,最晚10月30日後再不會有官員駐澳門。報導指出,澳門政府要求台灣官員必須簽署「一中承諾書」方可延長簽證。其實澳門政府早在2019年便提出簽署承諾書要求,台灣政府一直拒絕有關要求,使官員無法延長或獲得新簽證。

澳門政府堅持台灣官員必須簽署「一中承諾書」為前提,方可獲得簽證,已有數年之久,但這事再一次被報導,受到大家關注,皆因陸委會(駐澳辦上級機構)擔心所有官員離澳後,台灣政府在澳門唯一財產「澳門國父紀念館」可能遭到沒收。

我想不論是澳門人,還是台灣人,多數都不清楚國父紀念館來歷,更不可能知道原來紀念館屬台灣所有。究竟台灣為何在澳門有一座「國父紀念館」,這座紀念館又代表了那些歷史與政治含義?

沒有國父的國父紀念館

站在國父紀念館門外,你會看到一座三層樓高的摩爾式建築,進入館內立刻就看見不少與國父(孫文)相關的文物,相信令不少到訪者誤以為建築與孫文本人有淵源。然而,這棟紀念館雖然充滿不少國父元素,實際上可能與孫文沒有最直接的關連。

20世紀初,孫文胞兄孫眉斥資在現今國父紀念館原址興建一座兩層樓高的中式建築,很不幸,孫眉無法等到大宅建成便離世,待大宅建成後便成了孫文元配夫人盧慕貞與孫家後人的居所。1930年,大宅附近一所軍火庫發生意外爆炸,令大宅受到波及損壞,孫家其後得到澳門政府賠償,決定改建大宅,成了今天大家所看到的摩爾式建築。

站在國父紀念館門外,你會看到一座三層樓高的摩爾式建築。 圖/取自澳門國父紀念館臉...

現時沒有證據顯示孫文曾經到訪大宅,亦即大宅與孫文沒有太大關係,這原本也沒有什麼大不了,但當大宅人去樓空時,卻成了大宅是否具價值所在的問題。

1951年,孫文長子孫科的次子孫治強,向澳門郵電局抵押大宅,數年後,孫家沒有償還債務,大宅面臨強拍危機。雖不知孫家當初抵押大宅原因,但很有可能與財務問題有關,隨盧慕貞(大宅主人)等人去世,再加上孫家後人移居海外,似乎都沒有理由繼續保有大宅,因此才不顧強拍風險,斷然棄保。

據已解密台灣外交部檔案所示,自盧夫人逝世後,孫家就一直有意出售大宅,台灣政府起初收購意欲不大,並探討了多個接管方案(如租借),可都沒有實際行動。直到大宅面臨強拍後,整件事出現重大轉折。

原本台灣政府派人調查大宅與國父關連,得到「不清楚」的回答後,便認為不值得斥資巨款收購一座不知與國父有何關連的建築。其後時任外交部駐澳官員報稱中共可能收購大宅,令台灣改變主意,由總統拍板決定出資五萬美元收購大宅。

當台灣決定收購大宅後,很快又面臨另一大難題。台灣本來決定以政府名義收購大宅,但葡萄牙法例規範外國政府購買當地物業,需得到葡國准許。台灣透過駐葡大使館交涉,希望葡方准許此項交易,但葡國擔心此舉會惹來中共反對,遲遲不敢答應。無可奈何下,台灣改為以私人名義收購,派時任國民黨第三組副組長董世芳到澳門簽署買賣,再成立「國父紀念館管理委員會」負責日常管理。

台灣明知大宅與國父關連不明,也願意斥巨款收購,就是擔心大宅被中共收購後,用作政治宣傳,打擊台灣。而且台灣成功收購大宅後,就不深究其是否真的與國父有關,立刻把大宅改造成「國父紀念館」,成為一個政治宣傳的場所,例如每年雙十都會邀請各國使團到紀念館舉辦酒會,頗有宣示意味。

曾任國民黨第三組副主任的董世芳(左),是當時政府處理澳門國父紀念館產權的黨政人士...

政治風波下的紀念館

台灣因政治考量收購孫家大宅,然後把它改造成充滿政治象徵的紀念館,無可避免把紀念館捲入政治風波中。1966年,澳門發生一場自戰後最大的民眾示威事件,事緣澳葡政府阻止一間親中共學校進行擴建工程,政府派人到學校勒停工程,但校方不從,雙方發生衝突。

由於政府處理不當,再加上民眾對殖民管治不滿與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等種種因素疊加起來,都讓事件升溫,釀成一場「反葡抗殖」運動,即後來所稱「一二三事件」。最終,葡國為了保有澳門這塊殖民地,選擇妥協,答應示威群眾與中共所提出的要求,其中包括肅清國民黨在澳門的勢力。

由於戰後國民黨不斷利用澳門從事敵對中共行動,國民黨在澳勢力早已成為中共眼中釘,欲除之而後快。當澳葡答應肅清後,很快便勒令一批親國民黨人士離境,以及查封親國民黨社團,並撤下公開展示的青天白日旗、國民黨黨徽等政治標誌。

1967年4月22日,《香港工商日報》報導,澳門警方前往國父紀念館拆除刻有黨徽的大門與館內一幅印有黨徽的大牆。有趣的是,澳門警方既沒有查封這棟政治意味甚高的建築,也沒有同時撤下館內青天白日旗,讓紀念館成了自「一二三事件」至今澳門唯一一個可以展示青天白日旗的地方。

當時台澳關係絕對為史上最差,但澳葡政府都為紀念館留有些許空間,澳葡大可以一直查封紀念館,逼使台灣主動放棄物業。據外交部檔案,台灣原本在澳門還有其他物業,如勞工大廈。這大廈自「一二三事件」後一直被查封,澳葡又不願意解封,使大廈只能繼續荒廢,最後只可出售。

葡國為了保有澳門這塊殖民地,選擇妥協,答應示威群眾與中共所提出的要求,其中包括肅...

「革命先行者紀念館」?

國父紀念館成功捱過「一二三事件」,又順利渡過澳門回歸,現在似乎無法適應「新中國時代」,最終是否會劃上句點?筆者傾向認為不會,這主要參考香港經驗。

早在2021年底,有媒體報導陸委會擔心《港區國安法》生效後,香港政府會以國安理由沒收台灣在香港的兩所物業。此報導報出時,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香港)已沒有任何台灣官員駐守,只剩下香港本地(包括具台籍)僱員,但兩所物業暫時都未因沒有官員駐守而產生問題。可以預料,即使澳門未來沒有台灣官員駐守,澳門《國安法》得到「完善」,國父紀念館應不至於被沒收。

但這是否代表紀念館以後都相安無事?恐怕又不是。每年雙十節都有不少香港人前往一處名為「紅樓」的地方慶祝,此處亦是香港少有可以公開展示青天白日旗的地方。可惜,近年民眾已不能到紅樓慶祝雙十(被保安封鎖),據說所展示的青天白日旗也受到破壞,甚至親中共媒體《大公報》也直指慶雙十為「台獨活動」,涉及國家安全。所以,往後(特別是澳門國安法得到「完善」後)紀念館能否再展示青天白日旗,將會是一大疑問。

若台灣不想再膽驚受怕,果斷決定出售紀念館,我想也很難有人願意接手,畢竟這是一個燙手山芋。假如最終只有澳門政府願意接手,紀念館應不能維持原貌,皆因中共應不許青天白日旗公開展示,同時也沒有承認孫文擁有國父地位,只稱他為「革命先行者」,所以紀念館展示文物可能會有所收動。

無論紀念館最後是維持現狀,還是不能展出青天白日旗,甚至真的被沒收,都反映了兩岸四地關係的變化。過去澳門作為中國一個特區,因「兩制」保障,才保留一些中國沒有的空間,與台灣展開各種交流。如今澳門漸向「一國」靠近,原有空間不斷受到壓縮,對台灣只能採取與中國同樣的立場與手段。澳門與紀念館這種滄海桑田的變化,對台灣又何嘗不是一大啟示呢?

如今澳門漸向「一國」靠近,原有空間不斷受到壓縮,對台灣只能採取與中國同樣的立場與...

特約作者

編輯室邀稿,補足更豐富的議題觀點。

香港 國民黨 中國 時事觀察 特約作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