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鷗翔/澎湖文史與數位的融合(下):讓地方知識愈傳遞愈有價值

聯合新聞網 特約作者
內垵村塔公影像。 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作者提供

▍上篇:

澎湖文史與數位的融合(上):如何讓知識服務平台變得更好?

三、資訊多樣性與充足性

3-1. 知識來源的共存

由於平台是大量收集地方知識之系統,因此有許多知識條目,同時來自於兩到三個來源,只要不是過於偏頗,筆者都認為多樣性的來源彼此考證、研究與比較,對於地方知識辯證必有幫助,甚至相輔相成。

以將軍澳礁岩「後袋仔」為例,同一篇知識條目下,就存有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望安鄉...

3-2. 影像圖庫的充足性

網站與平台名稱影像數
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塔公18張、塔婆11張
澎湖Travel4張
澎湖國家風景管理處1張
西嶼鄉公所1張
維基百科1張
國家文化資產1張
▲存有「縣定古蹟|內垵村塔公塔婆」相關影像網站列表(2022.11.5統計)

許多存有「內垵村塔公塔婆」影像之網頁,礙於系統設計與儲存限制,僅提供單張影像。然而,對於學術研究,或想一探全貌的使用者而言,單張影像無法囊闊完整角度與視野。基於對此觀察,澎湖知識服務平台不僅提供充足的影像供參考,也將相同類別之影像結合主題成影像庫(如澎湖門神、古厝、家廟宗祠等),讓想要找尋特定澎湖照片進行比較與研究者,節省時間。使系統在影像共享服務上,更為完整。

整合地方廟宇門神影像的澎湖門神影像圖庫。 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作者提供

3-3. 數位格式的多樣性

除了以資料庫字元型態儲存知識以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也兼容並蓄多種檔案格式,如同記錄澎湖島礁名稱時,同時儲存政府公文pdf檔,如有語音部分則儲存錄音檔。也在近年網頁3D技術(WebGL 技術)成熟下,導入澎湖島礁3D互動瀏覽的體驗服務,讓使用者有更多樣的視角與樣貌,認識澎湖這塊土地。

澎湖島礁3D互動模型。 圖/澎湖知識服務平台,作者提供

四、當記憶不斷累積與修正......

4-1. 唯有源頭活水來,系統保持更新

文史知識,會隨著時間的遞移而不斷累積。建立地方文史知識平台,也必須有持續性更新的思維與決心。以澎湖知識服務平台為例,會定時關注澎湖縣政府公共文史知識的發佈、國家文化資產網及地方文史寫作者的文章撰寫,更新平台資料庫,同時定期更新影像庫,讓使用者可以隨時取得最新文史知識與地方影像,保持系統旺盛生命力。

筆者定時會造訪國家文化資產網,關心是否有文資資訊的更新,並更新到系統。 圖/國家...

4-2. 善用數位優勢,提升除錯效率

傳統地方文史書籍或地方志書,因印刷及產出工序繁瑣,每當史料更新並修正時,無法做到即時調整並修正錯誤。而澎湖知識服務平台,則善用資訊科技的特性與優勢,即時修正錯誤,將資訊污染降至最低,這也是維持地方數位知識系統正向影響力的重要關鍵。

感謝熱心使用者,來信協助指正錯誤。 圖/作者提供

4-3. 地方紀錄不間斷

汰舊換新,物換星移,是時代進步必然發生的事情。除了每年固定造訪澎湖各聚落,關注地方變遷之外,也會留意來自縣府拆除訊息的發佈,趕在拆除工程之前,前往現場做完整的影像紀錄,並存放於資料庫。今日一張普通影像,也許都是二十年後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與重要畫面。澎湖知識平台,用最枯燥的基本功,做最浪漫的事情,這是一個對於澎湖土地的文化信念。

結語:資料越傳遞越有價值

數位發展部曾於臉書發表如下論述

「資料」跟其他資源不一樣,它不是越用越少的稀缺資源,反而會因為越複製、越應用而越有價值。

對於資料隨著使用而價值遞增的論點,筆者深感認同,透過澎湖地方文史知識聚焦及共享,可以對於認識澎湖土地,澎湖文史概念的傳播,有長遠且持續的助益。在雲端儲存與傳輸成本不斷降低的數位時代,我們這一代更有責任與義務,透過資訊技術結合文史知識保存,讓在地群眾,與來到澎湖的旅行者,輕易與深度地認識澎湖群島,瞭解這塊土地的真與美。

至今,澎湖知識服務平台仍舊保持程式碼與內容的更新,這是一場沒有盡頭的旅程與任務,也期待未來有更多對於文史及資訊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這場屬於地方文史與數位融合的盛宴!

參考文獻

澎湖警光新村外側建築,已於2022年拆除,所幸已於2021已先做影像記錄,目前則...

特約作者

編輯室邀稿,補足更豐富的議題觀點。

澎湖 文化資產 時事觀察 特約作者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