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玓/專屬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劇場版電影如何重塑經典?
(※ 文:魏玓,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台灣社會研究學會理事。)
(※ 本文有雷,斟酌閱讀。)
下半場一開場,山王一輪狂風驟雨般地猛攻,湘北瞬間落後超過二十分。
這時候安西教練突然把櫻木花道換下場,要他在場邊好好觀察和思考籃板球的重要性,然後再派他上場扭轉戰局。
櫻木上場後,果然沒有辜負安西教練,充分發揮他的籃板天份,甚至攻下湘北下半場的第一顆進球,也漸漸帶動全隊反攻氣勢。
感到振奮的安西教練對彩子說:「節奏變得愈來愈好了。」
這句話不僅表達了安西教練對場上形勢感到樂觀,也可以說是井上雄彥終於找到了一個漫畫轉化成動畫的適當節奏。
上篇文章提到,當初的《灌籃高手》電視動畫,既無法承續漫畫讓讀者想像力奔馳的虛擬節奏,也無法有效善用動態影像的真實節奏,留下了長達二十多年的遺憾,也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湘北下半場陷入絕望的泥沼,最後由櫻木這個門外漢來解決。而《灌籃高手》改編動畫的難題,最後也只能由井上雄彥自己來解決。
只有井上雄彥可以超越井上雄彥
雖然井上雄彥似乎沒有公開表達對於當初電視動畫的不滿,但從他因為動畫製作技術無法表現心目中最理想的電影化效果,以致於遲遲沒有接下《灌籃高手》劇場版的導演看來,井上雄彥對於自己漫畫的動畫改編,自有一把高標準的尺。
理想和現實的差距之大,讓井上雄彥必須把這個難題放在自己肩上,才有解決的可能。在這裡,他至少有兩個難題要解,第一,如何把籃球動作呈現出來?這裡指的當然不是漫畫裡那逐格的凝結動作(在那個層次上,井上雄彥的表現絕對是卓越等級),而是有如能透過肉眼見證的真實籃球「動」作。第二,是當這些畫面動起來之後,能否產生良好的「節奏」(也就是上篇文章所說的 "Pace")。
首先,井上雄彥答應投入劇場版製作的時候(2014年),距離電視動畫播出的1993到1996年,二十年間動畫製作技術,尤其是電腦輔助下的3D繪製,以及動態捕捉技術,大大幫忙解決了第一個難題。《灌籃高手 THE FIRST SLAM DUNK》(下稱劇場版)製作團隊在上述兩項技術的協助下,通過「草圖——動態捕捉CG——動畫調整」三個繁複階段,在呈現籃球動作上取得了驚人的進展。
不僅是過去在電視動畫中幾乎無法表現的運球、跳投、卡位等腳步移動的細膩動作,終於獲得精準又流暢的表達。井上雄彥更是將他在漫畫中精采的多樣化視覺角度,利用3D動態技術做出更上一層樓的發揮。無論是快攻推進或是全場緊迫盯人,彷彿都有攝影機在球員上方或居間靈活穿梭,讓觀眾一下子綜觀全場,一下子又有如就在球員身邊,完全投入球賽之中。
在視覺效果方面,還有兩點值得欣賞。首先是不僅對持球焦點有細膩的描繪,連焦點之外其他球員的小動作,無論是進球後的振奮,或是被進球後的喪氣,場上所有人的肢體動作都沒有放過。尤其可以特別注意當己方進球之後,改為防守陣型的倒退步伐,是非常難以表現的動作,在劇場板中卻描繪的異常自然流暢。
其次,這些動作的細膩描繪不只是單一模式而已,還可以看出製作團隊考慮了不同角色的個性和當時的狀態(例如櫻木從魯莽、急躁到後來的自信、堅忍);甚至是高中球員們所特有的,充滿精力卻又不夠純熟的運動特徵,都能夠表現出來,讓人有在看台灣HBL的感覺。這些背後如果沒有超量工作和反覆琢磨,絕對是辦不到的。
視覺之外,節奏的營造不能不提音樂與音效的作用。跟電視動畫中,主題曲只能在開頭和結尾感動觀眾不同,劇場版充分將主題曲的節奏與情節畫面的節奏融合在一起,尤其賽場上搭配3D視角推動的快攻,令人血脈賁張。
音效方面,捨棄了電視動畫中經常使用的,球員移動時膠鞋在光滑地板上的刺耳摩擦聲,替代以運球時籃球落在地板上的撞擊聲為主,肯定是正確的決定。當然,湘北反敗為勝的最後一擊,以聲音留白方式處理,跟櫻木的跳投一樣,都是震撼人心的神來一筆。
敘事的「三角進攻」
當然,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可能只靠影音效果的雕琢,故事的設計才是骨幹。感謝當初電視動畫因為時間因素,留下全國大賽湘北山王之戰可以讓井上雄彥親自處理動畫化的工程。然而,片長兩個小時的劇場版,不可能僅僅用來呈現這場比賽。該怎麼加、減,甚至重塑?
我們先從減法看起。上篇文章提過,動畫版本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照搬漫畫的分鏡,需要適時刪減,否則將造成客觀時間的無限拉長。在劇場版中,井上雄彥很有意識地加快次要場景的速度(例如其他球員,針對一位球員場上動作的反應畫面,以分割畫面同時出現而不是一格一格出現的方式呈現)。
另一方面,他大膽斷捨離,把某些漫畫中的段落直接刪除。例如,當赤木陷入迷惘時,縣內宿敵魚住突然帶著菜刀和蘿蔔出現在籃下,刺激失去鬥志和方向的赤木的這一段被直接刪掉了。做為漫畫迷,我覺得很可惜,但從動畫的節奏來看,這完全合理。
其次看加法。為了要讓兩個小時的敘事完整,勢必也得加一些東西,但我認為這個部分主要不是為了調整節奏,而是為了回饋粉絲。舉個例子,流川傳球給櫻木製造最後一擊成功,兩人忘掉恩怨、興奮擊掌的這一段,漫畫中畫的不清楚,但劇場版終於完整呈現;這個添加,相信全世界粉絲們都會噴淚同意吧!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故事的重塑。由於不可能單純以比賽本身為主軸,也不可能只是延續全國大賽之前的情節,必須賦予單一電影不一樣的故事主軸;而也是在這裡,井上雄彥必須思考全新的戰術。
電影主軸來自於對宮城的虧欠?
在訪談報導中,井上雄彥說,從漫畫完結之後,一直在心裡面對粉絲們有種虧欠,而劇場版的推出,應該算是對這份虧欠的鎮重彌補(真是暖心啊!)。以這個邏輯,我覺得,從當初《灌籃高手》的故事內容來看,這次劇場版的故事設計,可以說是井上雄彥對當初虧欠宮城良田的彌補吧!
在原著漫畫中,櫻木花道毫無疑問是故事主角,依序下來,流川、赤木、三井都有他們的背景故事和心路歷程,在比賽中也有各自的關鍵地位,唯一的例外就是宮城。我們只知道他曾經是個問題少年,也跟三井一幫有過節,個性有點吊兒郎噹,然後喜歡彩子,就這樣。
選擇以宮城為敘事主角,可以說是一個奇招,但想起來卻也合情合理。從最不起眼,到證明自己,然後永不放棄——這就是《灌籃高手》的核心精神。就這一點來說,一出現就鋒芒畢露的流川楓,註定是配角,但櫻木、赤木和三井的故事也已經講了不少,那麼,從最邊緣的角色——宮城來切入這個新的熱血勵志故事,我認為井上雄彥做了正確的決定。
這個設定,也反映在很多方面。首先,宮城從哪裡來?沖繩,這正是日本領土的邊緣。在父親離世之後沒多久,又失去了有如天一般的哥哥,在媽媽和其他大人眼中永遠不如哥哥的宮城良田,一直就處在他的世界的邊緣。所以他倔強,卻也懦弱。雖然打的是場上指揮官的控衛,但赤木向來覺得他話太少,那是因為他習慣靠自己一個人衝出重圍,不善於與人溝通。
製作團隊還在很多畫面細節上,輔助以宮城為主軸的敘事推展,例如鳥瞰鏡頭的運用。像是一開場哥哥與小良田的一對一練習(死去父親的角度),全國大賽前宮城家的慶生(死去哥哥的角度),以及贏得勝利之後宮城往上望天。又例如,宮城一緊張就會把手伸進口袋,因為那裡放著哥哥的紅色運動腕帶(最後他終於把它交還給母親)。此外,宮城跟媽媽之間的互動,也有非常多細膩的特寫鏡頭,生動地描繪家變下母子之間那種難以傳達的情感。
而歷經人生低谷的宮城,跟一般平凡人更接近;也因為如此,他一旦突破自我,觀眾們從他身上獲得的感動,也就能夠與從天才櫻木身上獲得的感動不相上下了。井上雄彥特別添加宮城在湘北山王之戰的最後一分鐘,主動召集隊員開小組會議的段落,此時赤木還刻意把帶喊加油的任務交給宮城,宮城也毫不逃避,不再沉默;這一場絕對是電影中最令人動容的片段之一。
《THE FIRST SLAM DUNK》之後還有下一場嗎?
當然,以故事腳本來說,劇場版並不是沒有缺點的。讓宮城成為主軸,是個漂亮的戰術,我們也深受宮城遭逢家庭變故與人生起伏的感動;但是我認為應該同時加重宮城與其他隊友,甚至是安西教練與彩子的互動——不是表面的互動,而是有更多心靈交流(就像是漫畫裡赤木跟三井進籃球隊之後的瑜亮情結;或是三井、流川受到安西教練的啟發與教誨)。
這個部分的加強很重要。這是因為,原本漫畫故事的主角仍是櫻木,湘北山王之戰的最後一擊由他來完成,理所當然,而且讓讀者獲得絕對的滿足。但是當主角轉換成宮城,櫻木最後的英雄之路,就需要更多的調整。前述讓宮城帶喊加油的部份就是為了強化這個敘事轉換,但還不夠。在此之前,顯然需要通過更多的角色互動,讓宮城成為真正的主角。
漫畫最後提到,湘北因為跟山王一戰用盡全力,在下一場與愛和學院的對戰中大敗,全國大賽的驚奇之旅也就此結束。稍後赤木和木暮為了準備考試引退,宮城成了新隊長,三井還留在隊上。流川參加了日本青年隊集訓,而受傷的櫻木,正在努力復健……
劇場版完全沒有交代這些,而是直接推出全新的結局:宮城——而不是流川——到了美國打球,而且還對上山王的王牌澤北。這個結局讓人意外,但也欣然接受,因為宮城值得。坦白說,作為粉絲,與其期待續集,我寧願《灌籃高手》的傳奇就停在這裡。但如果真的有續集,我希望看到宮城、赤木、三井、流川、櫻木這五個角色之間,有更多更深的互動和情誼,因為實在是太愛他們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