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以哲/P-League+來襲!職業運動的經營門道與本事
台灣新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即將於年底正式登場,並分別在新竹、台北、台中等地舉辦熱身賽,6場下來吸引大量觀眾進場,媒體端也出現許多評論與追蹤報導。
P-League+是台灣職業籃球在停擺多年後新崛起的籃球賽事聯盟,由台新夢想家、台北富邦勇士、桃園領航猿和新竹攻城獅等4支球隊組成,首個賽季預計在2020年12月19日開打。高度曝光與吸睛的新興聯盟,確實讓老牌SBL倍感壓力,也必須做出策略因應。
職業運動背後需要的事
這股寶島上空吹起的「冬日籃球瘋」,兩個籃球聯盟互別苗頭,讓我不禁聯想到工作地點附近的兩家中式早餐店。
這兩家店剛巧就在正對面,有時上班經過會停下買早餐,兩家都試過幾次。長期消費體驗下來,自然有些觀察心得。細部來看,甲店工作效率高,接單、找錢、包裝到出餐簡潔有力,工作現場可見成員經常出聲溝通,分工清楚;內場人員不時抽空巡視各桌狀況,一有清潔問題便馬上排除。乙店則呈現完全另一光景,食品製作不快,工作夥伴間也不大對話,常見外場只有一個人卻包下全部工作,點單、製餐、收錢出貨一條龍。
其實甲、乙兩店餐點品質差別不大,但速度與服務在不同檔次,因此甲店顧客常見長龍排隊、而乙店寥寥無人。有意思的是,兩邊沒有惡性競爭,倒也平安無事相處多年。
早餐店跟職業運動都是要吸引顧客上門消費,但職業運動的一個完整賽季到休賽期,工作內容牽涉更複雜得多,更需要不同人員、團隊協力合作。舉凡賽制安排、球員選訓輔、專業團隊經營、服務內容等,在在都是專業,需要成員溝通協調。更現實的是,職業運動燒錢,光是隊上球員、教練與制服組薪水,就是一大筆支出。
過去台灣曾風光開啟職籃時代,最後在球團營收與環境因素(包括企業金融風暴、轉播權利金糾紛)嚴重失衡下,從燦爛到殞落不過數年(1993~2000)。因此,如何穩定媒體轉播金、廣告收入,特別是能維持觀眾進場的門票收入,十分關鍵。
除了錢流外,本國職業運動的另一發展隱憂可說是淺碟式的經濟特性,島國文化善於學習模仿,反應迅速但也喜新厭舊,過去從林立到倒閉的蛋塔店便是眾多實例之一。P-League+在全球疫情嚴峻忽地躍起,可說是台灣人看見當代不可多得的機遇,但能否危機入市、成就商機,甚至樹立好的運動產業文化,過去歷史經驗與現實執行面都很需要留意。
聯盟與球團的專業本事
以文化與社會角度來看,職業運動為各級運動的極致,也能販售認同與夢想。北美職業運動常被推崇為經營典範,進場觀眾不分族群、年齡、性別與階級,可說是全民的娛樂。無論出身為何,只要有本事登上NBA球場(包括球員、教練與後勤),就是美國夢的具體呈現,林書豪就是你我熟知的鮮明人物。
那麼,台灣的職業運動如何販售一個屬於台灣式的認同,一個大家願意想像的人生夢想?只要願意拚搏,就能博取關注、獲得掌聲與實質榮耀。在這樣的思維下,個人與團隊的場上數據必須更系統化,也須有適當故事包裝,有量有質的說出每個運動成就的意義與不凡。
然而,歷史是持續累積的,當下球員的專業表現以至於團隊動能展現顯得更加關鍵。如同麥可喬登所說,每個時代都會有新的霸主,觀眾永遠會在意的,還是當下最耀眼的那顆星星。要讓球迷願意買單,星星必須夠耀眼,環境也必須有特色。當球員打出本事、軟硬體也做出誠意,觀眾一定感受得到。
除了運動明星與產品,台灣人也需要適當的運動觀賽教育。現場運動觀賞與電影觀賞有著不一樣的現場體驗,立基在球員、教練、運動技巧、賽事規則等基本理解上。職業運動販售的主要是一種敵我氣氛,還有那種變動不可測的刺激過程,更重要的是因為每個當下都只有一次、再也無法現場重現,因而有其價值。
從具體的銷售策略來看,包括快閃門票、浮動價格、清倉價格,或觀眾席的分級,都是消費者需要被教育的環節。終究,現代運動作為一個雅俗共賞的消費可能,如同搭乘飛機、視聽劇院般自然,不同的價格代表不同服務,本來就是反映社會現實。
運動也像企業,需要研發部門
球迷的認同,永遠是票房成功與否的關鍵。檢視本國職業運動歷史進程,球員教練技術提升、媒體進駐、場館軟硬體、人員分工化、主客場制、產業化趨勢、數據化以至於到經理人制度,已逐漸成熟。值得注意的是,許多企業均有研發部門,能針對產品市場性、商業化、文化性進行深度分析,提出具體策略與實作嘗試,多所創新。
但反觀本國職業運動發展,研發部門卻似乎長期被忽略。當本國主事者追逐職業運動大夢,研發與研究區塊與人才應該受到更多重視,並給予更大的揮灑空間。
筆者認為,研發是職業運動產業的關鍵拼圖;P-League+要強大,一定要有職業運動研發部門人才進駐。此等專才要對該項運動有相當理解、具備跨領域知能、並能保持長期熱情。運動文化終究是時間累積,而研發創意人能反思、提出創見,路方能走長行久。
從況來看,SBL與P-League+正上演著「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的戲碼,雖說是良性競爭,但也是很現實的市場機制。筆者想到過去中華職棒分裂的歷史,紛擾不斷終也分久必合,如何眾志成城、加速將餅做大,共榮共享,考驗主事者的智慧。無論如何,各球團願意開創新局、大步向前,還是值得掌聲鼓勵、預祝成功。台灣職業籃球運動已停頓相當久時間,真的是到該破繭而出、大展身手的時刻了!
(※ 作者:陶以哲。教師、運動界KOL、演說者、跨領域研究工作家、澳洲昆士蘭大學博士、IOA代表,多次遊歷歐美、到古奧運發源地希臘拚搏運動文化外交。書寫常採運動主題調性,橫跨自然/人文社會科學,作品散見中外媒體。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延伸閱讀|
- 復賽的NBA,與運動大國被挑動的族群神經
- 你會怎麼形容非裔球員?運動轉播的種族偏見
- 動、旅遊與商機,可不可能發生在「拚觀光」的台灣?
- 職棒「微外宣」:疫情下逆全球化的台灣國際傳播之路
- 他們正享受特權,卻不自知:美國球場上的種族議題是否終能撥雲見日?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獨立評論》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