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具形式的雪季管制,是增加登山安全,還是帶來更多危險?

聯合新聞網 雪羊
去年12月就開始積雪的玉山群峰,雪之於台灣並不是什麼稀奇的東西,高山就有。 圖/...

最近玉山開始雪地管制,不少登山人申請入山卻被退件,民怨四起。尤其下面兩起退件案例,更令人匪夷所思:

玉管處目前的雪季「管理」,事實上已剩下形式上的刁難,不具實質審核的功能。否則,為何這些為國家培育無數雪地人才的高手們不得其門而入,而隨便一個遊客只要做三件事就可以在園內暢通無阻:

  1. 「領有任何一個能繳稅的單位」發放的雪訓證書(沒有任何標準,有立案就好);
  2. 去跟雪自拍,哪裡的雪都行,不要看到建築讓人覺得是在山上拍的就好;
  3. 湊滿三人。

這三個人是不是「真的」有能力?抱歉我不管。登山安全呢?不重要。我只要有這些文件、人夠了可以交差就好。

在雪管處、太管處面對登山限制都已積極向前、改革開放,且大眾路線不限制人數與證書的今天,只剩玉管處依然以嚴格卻無鑑別度的「標準」進行雪季入山篩選,令人感到遺憾。

玉山確實有別於雪山、南湖大山兩處,擁有超高的知名度,導致完全不懂登山的遊客特多,然而「不合理的管制手段」並無法「增進登山安全」。特別是在其他國家公園都已改革進步的今日,這種形式主義的敷衍管制,只會為自己帶來更大的危機。

目前玉山的雪季管制申請要求,有兩點不合理也與現實脫節的地方。以下我將分別詳述。

2016年1月的霸王寒流,連平溪山區都降下了白雪,這種低海拔降雪才是稀奇的事情。...

只要求「雪訓證書」,不看「真實能力」

此「申請標準」看似合理,但實則非常有問題:證書早已失去公信力。

台灣雪訓課程與教練「完全沒有官方認證或檢驗機制」,目前玉管處只要是「任意合法立案的機構」派「隨便一個人去教」發放的雪訓證書,通通都算數。課程內容是否紮實,是不是真的能讓學員上完課就擁有基本的雪地行進技巧與安全知識?抱歉,不管,只要有「證」就好。

況且「能力」根本就不能用證照來證明,那是經驗的累積,不是三五天雪訓拿張證書就可以證明的,就像很多人拿到駕照但卻根本不會開車一樣可笑。

「能力」是自己的,人上山就是要對自己負責。用「證書過期」這種理由去否定一個「發證書給別人」的教練具有安全入園的能力,這完全是一個天大的官僚笑話。

不管面對任何情況,登山人「自己」都負有義務判斷是不是有能力繼續前進、平安下山,管理者也同樣沒有絕對且強制性的義務去保護每一個進入園區內的人。我認同雪地管制「擋掉什麼都不知道的白目」的初衷,但人民不能接受的是「毫無鑑別度」、「無關登山安全只剩形式主義」的門檻要求。

「有就好」的亂象,導致「雪訓證書」幾乎快要變成某些商業團的生財好幫手,甚至出現三天速成(一天上山、一天上課、一天下山)的拿證書專班,一天之內將雪地相關知識全部蜻蜓點水一次,只為了「讓沒時間雪訓的人也能拿到雪訓證書來申請入園」,然而這種本末倒置、上完課不保證你有能力應付任何雪地環境的發證制度合理嗎?這也是為什麼雪管、太管兩管處已不繼續支持這種「形式上的證書」的原因:發照完全沒有鑑別度、過於浮濫,一知半解帶著裝備上山的人,比什麼都沒有的人還來的危險。

這樣的亂象在2017年時發生過很誇張的案例。一間知名雪訓團,在雪山圈谷幾乎沒雪的情況下,雪訓照開、證書照發,玉管處當然也承認這樣的證書是「具備雪地能力」的證明。這類團體不斷為只認證書不看能力的管理單位製造許多可怕的未爆彈;但更可怕的是玉管處對這樣的未爆彈是敞開雙臂的歡迎,卻把真正有能力的登山者拒於門外。

這之間的邏輯矛盾是,玉管處一方面只以證書來「證明入園者有能力」,卻一方面根本不管證書的品質和內容,導致證書就像一張廢紙般輕薄,自己訓練的不行,就是要你「花錢買證入園」。而先要求要有雪地經驗才能進入玉管處園區的想法,更是非常糟糕:你不開放人民進入,人民要怎麼取得雪地經驗?還是新手去別的國家公園練經驗,千萬別來玉山給我添麻煩呢?

在其他管理者都屏棄證書形式主義,回歸登山者自我能力審查的今日,這些「只拿證書而不注重能力訓練」的人,領了那張紙、有了特權後,首先會往哪裡跑?我想大家看到這裡已經心裡有底了。這樣會不會製造更多可怕的問題,我想,就留給玉管處思考了。

2015年4月初的雪山主峰,依然殘雪處處,但2017年幾乎沒下雪,每年的雪況都不...

限制雪季入園隊伍人數需在三至六人

玉管處目前最不合理,也最需要檢討的雪季規定就是「人數限制」。平時沒在限制隊伍人數的玉山主峰線,一下雪卻變成限制需組三到六人的隊伍才能前往,十分詭異。小鬍子身為資深雪訓教練,卻連隻身進行課前場地觀察都不被允許,荒謬至極。

國外很多知名登山家是以兩人一組在行動的,連聖母峰都沒問題。但如果他們來玉山呢?抱歉,人數不足,你們這樣很危險,不可以進來。

看到不在雪季登山的管理者,對著國內最資深的雪訓教練之一說:因為你因人數不足,所以不安全、不准上山時,我想也只有「歎為觀止」才足以形容我的心情了。

玉管處限制雪季三人以上才准攀登的可能理由

第一,出事的時候,一人受傷、一人陪伴、一人求救。

這點令人費解。玉山主峰線是訊號很好的山區,路程不長,平常可以獨攀,為何雪季的時候就變成會需要有一個人專門出去求援?雪季訊號並不會特別差,而且若真的出事,出去求援的人反而是在心急如焚的狀態下獨攀,這豈不徒增二次山難風險?獨攀與否與登山安全並沒有絕對正相關,入園人數更不應該因為雪季與否而有差異。

第二、因為三個人才可以結繩隊。

「繩隊」是在危險地形雪地行進時,人與人之間以繩索相連的隊伍形式。但問題是,「繩隊」技術門檻高,只有透過經驗豐富的人依照現場情況判斷需不需要,而且老手新手比例不能太低,才能安全使用。

這種「要能結繩隊才能入園」的思維很可怕,因為國外早已有太多太多因為繩隊操作不熟悉而發生慘劇的例子,會造成「一人滑落、全隊滑落」,「送肉粽」的悲劇。如去年一則新聞便是報導這樣的案例

玉管處只限制人數不能太少,卻完全沒有審核隊伍「是否有能力結繩隊」的機制與能力,更忽視「兩個人就可以結繩隊」的現實,如果用「能結繩隊」為理由來限制入園人數,是完全失去「登山安全」的初衷,太過於不切實際。

實際上這樣的機制也根本不必要,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會對普通的雪地設下重重限制,能不能上山是登山者自己要判斷的事,不是「別人來幫你判斷你能不能上山」這樣的媽寶心態。而且最要命的是,此機制並不能阻止他們想阻止的對象,反而令進階登山人備受刁難,意外依舊隨時可能發生,而且情境可以「完全合法」。

繩隊,就是幾個人用繩子串起來一起走的隊形,不是「必要」,而是「視情況」,否則操作...

試想這個可怕的情況:

三位參加過三日雪訓團的新手,因為玉山有申請門檻導致人數少,對有「證書」的人來說一定是最好的「特權」。當他們完全符合刁難的申請資格,帶著繩子、興沖沖的結了剛學的繩隊攀登主峰當作雪地練習時,結果其中一個人因為冰爪操作不熟悉,絆到自己跌倒滑落,另外兩個人卻因為冰斧的運用也不熟悉,無法制動,最後一個拉兩個,三人像一串肉粽般掉落慘白的深淵……

這不是幻想,這是玉管處現行不合理且無鑑別度的雪季管制上,合法申請下一起可能在未來發生的事故。

不是每個人在雪季登玉山都是為了衝頂,基本上會在這個季節上山的,很大的比例都是有經驗的登山者,假如技術器材不足,多有判斷進退的能力。比起平常遊客交織的龍蛇雜處,雪季的玉山反而單純許多,實在不需要對進階的登山者嚴加防備到這個程度。

政府天天高喊「國際化」,但底下機關做出來的事情卻是如此的封閉落後,從來沒有任何會降雪的國家,在冬天來臨時會在如此在一條大眾路線上,對人民進行嚴苛刁難、無助於提升登山安全的雪地管制,把「出事要負的責任先攬在身上再往外推」,這是一個「國家公園」應有的格局嗎?

降雪時國家公園該做的是「增進安全設施」、「每日雪況更新」,而不是「豪無鑑別度的限制人民入園」,能不能上山本來就是登山人自己該判斷的事,就跟平常一樣。還記得梅雨季玉管處勸退多少人不要上山?那麼為什麼雪地不能比照辦理?正常申請、現場判斷?

任何管制都需要有一個明確的「目的」,能合法並實質上達成目的的管制才是人民和機關所共同需要的;形式上敷衍了事、對於「目的」完全沒有幫助的管制,只是浪費納稅錢、凌虐承辦的擾民政策罷了。甚至連溫帶國家來的外國登山者,都不得其門而入,拜託,雪地才是他們的主場,這豈不是無知的傲慢?

我不希望玉管處的管理思維大幅落後於其他兩個高山型國家公園,更不希望等到「送完肉粽」才開始檢討現在的雪季管制是否合理、有效,而是能聽進登山人的建議,檢討現行的制度有還有哪些可以改進、提升效率節省成本的地方。冬天還很長,希望玉管處能有所作為,反思現行的管理制度是不是已經失去初衷,並真正朝向有效管理的目標前進——保護眾人、也保護自己。

雪地必備的硬底鞋、冰爪、冰斧、頭盔,是不是都有了?會不會用?這些攸關性命的裝備「...

雪羊

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畢業。從22歲那年登上了玉山開始,深受山林感...

山域管理 雪羊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