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不說再見(三):石虎又來偷吃雞,農業和保育如何平衡?
首篇文章我們回溯了台灣史上石虎與人類的淵源,以及人為開發如何造成如今石虎面臨滅絕的局面。第二篇則從環評制度開始,檢討環評法的不足之處,並指出推動《石虎保育自治條例》,或許更能管理各類土地開發工程。本篇將從石虎與農友頻頻發生衝突開始,說明保育人如何與農友合作,打造加強版雞舍,以及協助農友進行友善農作,並取得綠色標章認證,提供石虎更安全的棲地。
石虎渾身毛茸茸,一雙圓滾滾的聰慧大眼融化人心,不過石虎在農友們眼中,也是傷透腦筋的「偷雞賊」。
石虎生活的淺山地區,包含許多農地環境,偏偏近山雞舍的構造大多較為簡單,根本擋不住身手矯健的石虎。石虎偷吃雞的消息頻傳,農友的心血泡湯,憤怒祭出捕獸鋏、毒餌、誘捕籠等手段,防止石虎入侵雞舍,也因此常造成石虎傷亡。
台灣的石虎目前僅存500隻左右,除了棲地流失、棲地品質劣化、路殺、犬貓傳染疾病等,也面臨雞舍衝突的威脅,每年因此死亡的石虎預估高達20到50隻,使得石虎保育工作難上加難。
石虎的處境固然令人憂心,農友的損失卻也是事實。日復一日的衝突下,農友失去了經濟動物,石虎也受了傷害,雙方都不是贏家。究竟這樣「互相傷害」的關係,有無讓雙方都相安無事的解決方法?農業與保育,能否共存共榮?
保育人找上農友,打造增強版雞舍
2010年,南投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下稱特生中心)的研究員林育秀注意到,苗栗地區一年內就有6隻石虎死於非命,因而決定投身石虎研究。她檢視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的資料,發現1994年以降的41起救傷病例中,大部分的案例都是因獸鋏受傷。
就在同一年,林育秀也第一次碰到了農友與石虎的衝突案例。一隻母石虎被送來特生中心,因發現牠有分泌乳汁,獸醫推斷牠在野外有小孩。母石虎傷勢嚴峻,抓到牠的獸鋏是綁在樹上的,牠前腳被困住,懸掛在樹上時,試圖用後腳去拆獸鋏,反而讓兩隻腳都受傷了。
慘案的事發現場在離特生中心車程不到5分鐘的農家,據雞舍的主人說,他以前就損失過50隻小雞,最近的一次,又有26隻成雞被殺掉。林育秀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聯絡了雞舍主人,意外地,對方態度和善,對於傷害到石虎也帶著歉意。
到了現場,林育秀發現幾個問題。雞舍主人把雞養在果園下方,果園不太常清理,看起來很像野地,因此石虎可能不會特別走避。再來,雖然雞舍主人用活動菱形網修補籠舍,可是卻有一個倒木連接外面到籠內,成為漏洞。
於是,林育秀在附近架設相機,並為農友改造籠舍,用塑膠板取代好攀爬的菱形網,用附近的倒竹把雞舍圍了起來。可惜辛苦的成果並沒有獲得確切成效,不知道是否因為人類太頻繁出現,造成威脅感,石虎沒有再回來。
但對林育秀來說,這是一個開始:「這件案例讓我發現,雞舍危害問題無法容易地用科學方法處理,我們後來才慢慢建立起工作流程,都是做中學。」
透過雞舍防治通報平台,與農友建立網絡
2013年,在日本琉球大學研究西表山貓的學者伊澤雅子教授牽線下,林育秀團隊開始做雞舍防治通報的保育行動,深入田野,尋找雞舍,密切與雞舍主人交流。他們建立起宣導和通報的平台,從平台獲得即時資訊;此外,他們也在集集和鄰近鄉鎮架設相機,研究石虎的活動範圍。
團隊透過通報系統,協助農友解決問題,例如在中寮,曾有農友阿伯一再通報土雞、火雞被抓走。林育秀團隊到現場架了相機,發現阿伯養的雞隻到處跑,與石虎生活空間重疊。林育秀跟阿伯討論加裝圍網,讓石虎跟人之間有一道界線。阿伯同意後,林育秀利用與臺北動物保育教育基金會合作的石虎基金,補助阿伯建造120公尺的圍網,阿伯的雞不再滿山跑,而是在圍網內活動,跟野生動物保持安全距離。
之後,林育秀和阿伯也一直保持聯繫。在農戶訪談中,林育秀得知,50個農戶中有40戶都曾遇過野生動物傷害家禽的狀況。她深切感受到,在山區謀生,跟野生動物的接觸實難避免。
在林育秀團隊與農友交涉的過程中,還得知一些以往不知道的事。例如,曾有農友緊急在夜晚把石虎送到急救站,雖然農友沒有講明石虎怎麼來的,但後來林育秀發現,那隻石虎竟然是別人打獵抓來,準備當野味的;熱心農友為了救援石虎,周旋許久才買下了這隻石虎,送到急救站。
雖然種種複雜的狀況不是一時可解,但與農友之間有了好的溝通關係,已經讓保護石虎的工作大大向前。
與綠色保育標章合作,保護石虎棲地
與石虎生活範圍衝突的,並不只有養雞的農友。在研究石虎生活範圍時,林育秀特別注意到一隻石虎:小嫻。小嫻的生活領域就在特生中心到濁水溪河床之間,活動範圍大概有2平方公里左右。林育秀發現哪裡還有非常多農地,這讓他們思考,是不是能為石虎多做什麼?
於是在2014年,林育秀團隊結合了林務局與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下稱慈心基金會)的綠色保育標章,一齊推廣友善環境生態的農法,希望透過友善農作,改善石虎的棲地品質。
慈心基金會專員溫婷安說:「我們的原則是不使用農藥、化肥、除草劑,希望對環境更友善;另外針對保育對象,要避免使用具傷害性的資材;最後針對自然形成的環境,要積極維護,或是營造多樣性的農田生態,提供生物棲息、覓食、雛育的環境。」
目前中寮鄉通過綠色保育標章的有11戶,總面積有14公頃,裡頭有一些農戶雖然是小農,但他們也同時是大片土地的地主,因此只要得到他的支持,就代表保留了更多安全環境給石虎。
溫婷安表示,全球保守估計有40%的土地已開發為農業用地,在台灣,也至少有超過24%,對生態非常具有影響力。因此,綠色保育標章融合了「有機3.0」1的概念:讓符合友善生產,關注生態、環境的作物有了標章認證。
2017年,綠色保育標章也改制為「多方參與式查證系統(PGS)」,讓消費者、學者、農友一同討論、溝通、查證。透過真正參與、認識,了解理念和操作過程,讓消費者知道每次購物的選擇都可以參與保育。
越來越多人關注石虎,就是好的開始
也許速度不快,但在許多人的投入下,石虎保育漸漸上了軌道,越來越多人開始關注石虎。台灣石虎保育協會與窩窩也於去(2018)年11月協力推出「拯救台灣石虎:吃雞・毒殺・衝突化解——全民募資計畫」,希望協助100戶雞舍進行改造。
林育秀笑說,她曾接到中寮鄉民的電話詢問是否有小石虎送到特生中心。雖然消息是錯的,但林育秀認為人們願意主動為關心的事情做出行動,是好的開始。「如何連結在地的力量共同保護石虎,是現在要做的事情。」林育秀說。
- 「有機3.0」由IFOAM(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盟)所提出,強調農業的永續發展,明確的指出生態、健康、公平、謹慎為有機農業的原則。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