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萱/動物為何不斷繞圈?以遊戲與舞蹈再現圈養動物的「刻板行為」
你按下按鈕,進入遊戲,發現你成為一隻不知名的生物,被困在柵欄中,身旁除了一截樹墩、一碗飼料,什麼都沒有。你沒有事情做,只能無聊地操作手把,上、下、左、右,你不斷繞圈、橫衝直撞,碰到柵欄才停下來。沒事找事做,你偶爾會按幾下「點頭」按鈕,聊勝於無。終於,在你耗盡耐心前,天色漸漸暗了,遊戲裡的一天結束了。
遊戲會結束,玩家可以離開,但遊戲裡的生物卻必須留在無止盡的循環中——就像動物園的動物一樣。幾乎每個人都有去過動物園,不過,很少人知道動物園的動物常出現「刻板行為」,因為無聊、壓力或孤獨,一直反覆地做某些動作,例如繞圈圈、舔欄杆、搖頭晃腦、拔身上的毛……。
臺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四年級的謝宗璇與吳佳穎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刻板行為」,設計出作品《Looptopia》,以遊戲和舞蹈來呈現動物的刻板行為。吳佳穎表示:「在討論嚴肅的議題時,總是很難讓大眾接收到訊息,所以我們想用比較輕鬆的方式,讓觀眾進入議題中。」
愛動物而進動物園,因為《白熊計畫》看見刻板行為的困境
曾經,謝宗璇就像許多孩子一樣,很喜歡動物,所以也喜歡動物園。升上大學後,她曾到動物園打工,希望可以更親近動物。那時候,她曾在動物園裡看到「刻板行為」的介紹牌,並得知動物園如何以「豐富環境」來減緩問題。當時的她沒有太多感覺,只覺得是一個現況的描述。
然而,當她看到羅晟文的《白熊計畫》時,卻忍不住覺得:「好恐怖!」《白熊計畫》是羅晟文的一項長期攝影作品,他遊走歐洲、中國、日本等地的動物園,拍攝圈養在人造空間的北極熊。在影片《大白熊進行曲》中,他以長時間錄影、高速播放呈現北極熊的刻板行為,八分半鐘的影片裡,不同動物園的北極熊反覆在狹小空間裡繞圈,宛如按下無限重播的按鈕;透過玻璃的反射,可以看到人潮川流不息,時間不斷流轉,北極熊卻永遠困在迴圈中。
「有一次午休,我真的就去觀察黑熊,就發現黑熊真的在那邊一直走。」謝宗璇語帶難受。懷著這樣的不捨,她與曾在中和動物之家擔任過小幫手的吳佳穎決定以「刻板行為」當做作品主題。她們開始一連串探索,美國藝術家Rocky Lweycky的《Is It Necessary》、英國塗鴉藝術家Banksy的《Sirens of the Lambs》和《Pier Pressure》都成為她們思考的基石。她們見到《Pier Pressure》以投幣玩具海豚呈現海洋污染時,也實驗性地做了投幣式動物車:只要投錢,紙製的大棕熊就會不斷點頭。她們把動物車搬到動物園,藉此觀察大家看到的感受。
「我們訪問家長和小朋友,大部分都覺得熊點頭代表很開心,或是想引起注意,很少人知道那是刻板行為。」吳佳穎說。
經過幾番試驗與討論,兩人決定以遊戲和舞蹈來表現刻板行為,並將作品名稱定為《Looptopia》,結合英文字「迴圈(Loop)」和「烏托邦(Utopia)」,點出人類視刻板行為為理所當然的困境。
度日如年的兩分鐘,是牠一輩子的日常
說道理沒人想聽,但幾乎沒有人會討厭玩遊戲。近年來,越來越多議題倡議者透過遊戲的體驗、互動來講道理,《白熊計畫》創作者羅晟文也曾於2017年設計《Tuna(鮪魚)》,讓幾名玩家模擬捕魚,因為遊戲中會累計積分,所有人都瘋狂捉魚,直到他們發現鮪魚越來越少,才會醒悟這就是「過漁」。
《Looptopia》的遊戲同樣利用玩家親身的體驗,讓人感受被圈養的無所事事與焦躁煩悶,進而同理動物的刻板行為。
「我們一開始用現有軟體做了一個小的Demo,給其他人試玩,就觀察到很多玩家在等待的時候,會無意識做出重複的動作,就很像刻板行為。」謝宗璇說明。因此,她們決定以遊戲為媒材,讓玩家體驗動物園動物的一日生活,玩家每過完「一天」,他所走過的路徑就會上傳網路,在與所有玩家曾走過的路線一起顯示。
「你必須扮演牠(遊戲中的動物),度過牠的一天,但是圈養環境裡面什麼都沒有,只有可以操作少數的行為,所以你會開始覺得無聊,覺得這一天怎麼過得這麼慢,但其實才過兩分鐘而已。」吳佳穎說。
遊戲開頭有一個選單,除了開始遊戲,選項還包含「繼續睡覺」、「回到森林」,不過,點下「繼續睡覺」只會停在起始畫面,點下「回到森林」,則不會有任何反應,吳佳穎解釋:「因為你被圈養了。」形同虛設的選項,似乎正呼應了同樣毫無退路的動物。
謝宗璇特別強調:「我們是玩家,可以隨時抽離這個角色,但是這隻動物還是會一直留在這個地方,繼續過牠的下一天。」
永無止歇的舞蹈,動物的美麗與哀傷
《Looptopia》的另一個作品以舞蹈展現,名為《Da-Capo》,「Da Capo」原指樂譜符號,代表演奏要回到開頭,反覆一開始的旋律。《Da-Capo》的發想來自刻板行為的動作軌跡,謝宗璇及吳佳穎利用影片編輯軟體,追蹤刻板行為的動作時,意外發現會形成漂亮而完整的圖形。她們進而聯想到,舞蹈同樣也是用漂亮、重複的肢體語言來表達感情,因此就請了六組舞者來表演不同動物的刻板行為。
好幾個平板、手機的電子螢幕同時播放,六組舞者各自在狹窄的灰白角落裡,無止盡地舞動。《Da-Capo》的空間設計參考自美國攝影師Irving Penn的作品《Corner(角落)》,希望呈現同樣的緊繃感;音樂上,她們選定Ólafur Arnalds和Alice Sara Ott的《Nocturne in G Minor》作為配樂,聽起來輕鬆的旋律中,底下似乎有一道沈重的暗流,除了旋律不斷反覆,還會夾雜模糊的人聲、笑聲,就像是動物園的場景;舞者的妝容和動作,則是按熊、鸚鵡、狐獴、長頸鹿、狼及猴子的特徵來設計。
謝宗璇說明:「我們欣賞作品的角度,很像我們欣賞動物的角度,都是欣賞的態度,可是我們在觀看的同時,不太會想到說,舞蹈的發想是來自動物不舒服或是焦慮的表現;就像我們去看動物的時候,常常也不會特別發現牠們有刻板行為。」
吳佳穎另外提到,《Da-Capo》本來還希望有互動功能:平常影片是黑白的,偵測到展場觀眾的視線時,就會變成彩色的,就像是人到動物園只會看到美好的一面,卻忽略了一直存在的痛苦。可惜最後因為時間和技術問題,沒能做出來。
並非與動物園為敵,而是希望大家一起尋找解方
隨著「刻板行為」成為動保關注的議題之一,全球動物園陸續受到指責,經費較充足的動物園開始改善圈養環境,觀察動物本能及個體的習性,改變展場環境、設施、餵食方式,試著發展更符合動物天性的管理方式,豐富化動物的行為。然而,再多的改善,也只能減緩問題,而非根除。
動物園的教育價值與動物被剝奪的自由,究竟孰輕孰重?或許還沒有人能夠回答。而對動物園來說,謝宗璇和吳佳穎的作品可能已觸及這個敏感的問題,但她們的用意並不是批判,相反地,她們也理解許多動物園已經盡了很大的努力,來增加動物生活的品質,可是她們也堅信,只要問題還沒真正解決,就該讓更多人看見困境,才能提高解決的可能性。
《Looptopia》目前已在臺科大畢業展中展示過,接下來,她們會努力多多參展,同時也預計要架設網站,把兩項作品都放上網路,希望讓議題走得更遠。回到原點,謝宗璇和吳佳穎的初衷非常簡單:「我們希望不只是靠動物園的努力,也能集結不同領域的人,大家一起想辦法,才會找到更好的方法。」
▲視覺藝術家羅晟文作品《白熊計畫》,啟發了謝宗璇與吳佳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