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人瑄/非洲森林悲歌(上):逐漸「島化」的野生黑猩猩群體

聯合新聞網 動物當代思潮
圖/路透社

今年(2019年)5月,為了慶祝在象牙海岸共和國泰國家公園(Taï National Park,Ivory Coast)中進行的黑猩猩長期研究及保育計劃滿40年,超過40位科學家受邀至德國萊比錫(Leipzig)參與一個關於野生黑猩猩族群的學術研討會

這些學者們的共同特徵,就是都具有幾十年以上在自然棲地(指包涵多個動植物等各類生物生活和生長的自然環境)中研究黑猩猩的經驗。40年,對於一個人來說可能是職業生涯的總長,但在野外卻不一定能夠把一隻黑猩猩從出生觀察到死亡,因為黑猩猩的壽命與人十分近似。在野外活過50歲者大有「猩」在,也曾觀察到高齡63歲的野生黑猩猩

野生黑猩猩曾經遍及西非至東非的25個國家。如今,牠們已從甘比亞(Gambia)、布吉納法索(Burkina Faso)、多哥(Togo)和貝南(Benin)這4個國家中完全消失,在其他許多國家中也近乎絕跡。

剛進入20世紀時(西元1900年),非洲的野生黑猩猩預估有超過100萬隻,是什麼原因讓牠們減少到今日的20萬隻上下?若以這樣的模式推估,非洲的猿類族群在未來的3、40年間會再減少8成,換言之,我們只有一代到一代半的時間來扭轉這個趨勢

為什麼要扭轉呢?因為這些數字所代表的,都是和你我一樣的生命。在分類學上,黑猩猩更是人類的最近親,有高達98%以上的基因與我們相同。

這些聚集在萊比錫、長期研究黑猩猩生態的學者們,匯聚了超過300年的野外資歷。儘管他/她們來自於8個不同的國家,但所觀察到的野生黑猩猩族群變化趨勢,卻都指向近乎相同的結論——健康的野生黑猩猩群體們正不斷地被「島化」(islandized)。

IUCN所公布的近代非洲野生黑猩猩的分布狀態。 圖/取自IUCN Red Lis...

非洲野生黑猩猩過去自西非到東非的帶狀分布,與近代棲地縮減及破碎化分布的比對。 圖...

什麼是「島化」?

住在福爾摩沙島上的我們,或許不難從字面上對「島化」猜測一二。設想,因為外在環境變化太快,導致自己被侷限於只能生活在一個縣市的某個區域中,想要移動到該區域以外的地方,就會遇上困難或危險,這樣的狀況就更貼近這個詞的含意了。

受到「島化」的野生黑猩猩群,正逐漸從原本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中被隔離開來,因為原本生活的森林被改造為人類耕種的土地、被改造為人類居住的場域,或是因為人為開發變成了荒地。

總之,這些地方已長不出牠們可以吃的東西;就算長出了食物,也是「有人的」,牠們若去「偷」吃,就被當作入侵者驅逐或受到攻擊。可是,在黑猩猩的世界裡,並沒有任何食物是屬於「誰」的。

長久居住在農耕社會中的我們,已經習慣在一塊地方定居,開闢「自己」的土地,種植或養殖「自己」的食物,完全不用為了收集充足的食物而到處奔走。尤其在科技發達、分工精緻的現代社會,大部分人們都沒有自己耕種或養殖的必要,只要花錢就可以買到吃的,甚或用手指在手機版面上點滑一下,餐點就像變魔術似地送到眼前。

也因此,採集與打獵的生活型態,已經離大部分的我們相當遙遠、難以想像了,甚至早已不在大多數現代人的思考範疇當中。

圖/美聯社

非洲野生黑猩猩過去自西非到東非的帶狀分布(左),與近代棲地縮減及破碎化分布的比對...

自古的生存法則受到擾動

不過,不難理解的是,地球上所有動植物的基本生存法則,就是「跟著食物走」。當一個人在物價高的地區連吃飯錢都付不起時,就會搬到物價較低的區域,先求吃飽再說。黑猩猩也需要餵飽自己,以住在岡貝(Gombe)的黑猩猩來說,每天會花6到8小時尋覓食物並吃掉(簡稱「覓食」),或把4到6成的清醒時間都花在覓食上。

吃些什麼呢?各類樹葉、花朵、種子,還有需要花點工夫去「釣」的白蟻,需要花點力氣去敲的核果,需要碰點運氣才遇得上的蜂蜜(蜜蜂窩),以及需要花極大努力還不一定能捕得到的猴子等等,真的找不到食物時,也得啃樹皮。不過,野生黑猩猩的主食,非果實莫屬。

黑猩猩喜歡吃甜甜的果實,就像很多人也很喜歡吃水果一般。不過,一種果實不會一年四季都有,正確地說,植物於一年中只在短短的時間之內結出果實。黑猩猩若遇上了,就可以飽餐一頓,若遇不上,只能下回再來。

為了吃到成熟的果實,野生黑猩猩群每天都必須遷移,牠們甚至在腦海中發展出精準的時間與空間地圖,得以在隔年某個時候,回頭拜訪同一棵再次結實累累的大樹。

在西非泰森林中居住的黑猩猩群,每天會移動3到11公里不等,其也具有季節性:12月、1月的移動距離偏長,2月被記錄到偏短,9月到11月則偏中間值。1這些移動的路線經年累月下來,就形成這群黑猩猩的領地範圍。

住在泰森林中的某一群黑猩猩,領地範圍約有16-27平方公里。2那有多大?您若去過台北市立動物園,可能會有園區面積很廣大的印象,因為逛了一整天都還逛不完。台北市立動物園的面積有1.65平方公里之廣,而泰森林中一群黑猩猩的活動領域範圍,是該動物園的9.7-16.5倍。

黑猩猩生態長期研究學者們認為,野生黑猩猩正面臨滅絕,因為他們的生活範圍已被限縮在森林中的某些「隔離區塊」(ghettoes)之中,主要是因為自然棲地遭到破壞,而盜獵者再讓黑猩猩的處境雪上加霜。這兩大造成黑猩猩瀕危的主因,都始於「人」的作為。

▍下篇:

非洲森林悲歌(下):黑猩猩棲地破壞、非法盜獵與野味交易

圖/法新社

動物當代思潮

由臺南大學吳宗憲老師召集關心動物保護議題的學者及夥伴所組成。透過讀書會...

動物當代思潮 野保法

推薦文章

留言